農業產業互聯網是產業互聯網在農業垂直領域的應用,是將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的深度融合,既是新的農業生產方式、組織方式、運營方式,也是新的農業基礎設施。近年來,隨著新基建持續深化,移動互聯網的主陣地從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加速轉移。
借助“大、物、移、云”和分布式人工智能技術,農業產業互聯網針對生豬、柑橘、茶葉、菌菇、中藥材等某一農業單品的垂直領域,打通全產業鏈,搭建產業生態圈,有效解決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加劇、勞動力成本攀升、交易問題多且成本高、金融資源匱乏等問題,提升傳統農業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流通、金融產業要素等成本,并通過產業互聯網平臺將傳統小農戶、中間商等中小產業主體組織起來,對接大市場,走出了“互聯網+現代農業”的重要一步。
做好系統設計。用系統工程、生態工程理念統攬農業產業互聯網的頂層設計,厚植良好的生態系統。應重視三個方面:一是環境資源要素數據集成。歸集包括自然資源環境在內的生產端數據,建立生態大數據平臺,充分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植物動物微生物協調發展,構建綠色健康農業與生態環境一體化的數智化場景。二是多部門系統聯動。從建立統一的數字農業標準開始,讓分散的數據要素資源連通起來、流動起來、活躍起來,盡快實現農業大數據、物聯網、5G、AI乃至元宇宙等“車同軌、書同文”。三是硬件與軟件并重共生。堅持以“用”為上,糾正重硬輕軟、對最急需的數據收集應用薄弱的傾向,使大多數僅僅停留在現有數據在線化、可視化的農企,加快向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實踐證明,系統協同共生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推進平臺共享。農業產業互聯網平臺主要是綜合性、區域性兩大類,需要高強度資金、高精尖人才和高端設備等投入,地方政府和一般農業企業無力單獨建設,應由政府主導,依托互聯網頭部企業或農業頭部企業進行建設和運營,政府作為公益性項目予以扶持。更多的是要發揮現有產業互聯網平臺帶動作用。首先要發揮工業互聯網平臺軟硬件先進、要素匯聚耦合能力強、商業模式成熟的特點,國家和省級層面應鼓勵和推動其主動對接農業產業,通過海量供需的精準檢索匹配與深度對接,打造連接用戶、企業等多方主體的產業鏈供應鏈生態。再是發揮現有農業產業互聯網平臺的牽引作用,以“大平臺+子平臺+微平臺”的方式,讓各農業子平臺在大平臺上連接,形成“大手拉小手,一起朝前走”的完整的協同生態系統,促進農業企業快速轉型。在市縣層面,可由政府整合現有資源,搭建生產端平臺,將農產品匯聚于同一品牌下,鏈接到大型市場化銷售平臺;或由掌握市場端的產業鏈主企業將品牌、市場標準反推到生產端,牽引起從種養到銷售的整個產業鏈。政府部門可從數字農業應用總量少、不好用的現實出發,以政府引導、社會參與方式建立農業產業互聯網基金,基于大平臺和統一標準,大力鼓勵各類數字農業應用創新,全面推動農業產業數字化。
構建農業產業大腦。農業產業大腦是對整個農業產業進行數字化賦能,對硬件、軟件、服務等多維度的數據進行整合、提煉,實現多平臺、多系統、多部門互聯互通的數智化系統,具有“能思考、善協同”的核心能力,必須把它作為農業產業互聯網的中樞來進行建設和運營。像山東省青島市的耕云“農業大腦”,左半腦為農事大腦,縱向融合農業技術、操作流程與數字技術;右半腦是供應鏈服務大腦,橫向貫通種養、農資、生產要素、農事服務、銷售、加工、物流和金融等要素,有效解決生產經營全過程鏈接、小農生產和供需兩側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浙江省將白茶、中藥材等產業大腦的概念濃縮成“一鏈、一碼、一中心、五體系、N個應用”的產品體系,在省市縣鄉村企各級聯動的基礎上,推動農業產業大腦升級迭代,推廣應用“浙農碼”覆蓋所有農業主體和資源,形成全省農業產業數字化應用集群。各地應借鑒青島、浙江經驗,從當地優勢特色農產品的單品入手,由“政府部門+頭部企業”合作共建產業大腦,或鼓勵省級行業協會牽頭建設,形成“產業一張圖、應用一個碼,監管一本賬、品牌一個標、服務一件事”,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輕量化、場景化、模塊化的數字化工具箱,實現農業生產田間有“耳目”、云端有“大腦”,地里有“醫生”,加工有監測,銷售更靈通。
強化場景應用。數字時代,場景為王。農業產業互聯網能否落地、落地成效如何,決定于場景應用。我國地域千差萬別,農產品千姿百態,決定了農業數字化場景千變萬化。因此,農業產業互聯網必須立足國情農情和具體區域特點,以農產品單品為切口,加強先進信息化技術在育種、種植、養殖、加工業等方面的集成,創設內容豐富、模式多樣、載體多元的應用場景。浙江在構建特色農品產業大腦時,堅持問題和需求導向,“選準小切口,創設大場景”,通過運用數字技術貫通種養、加工、流通、品牌、文化、服務各環節,做到“七全”,即:主體全上線、地圖全覆蓋、數據全貫通、業務全閉環、服務全集成、一碼全管理,場景全呈現,以全領域、全鏈條、全流程的場景革命延鏈補鏈強鏈優鏈,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輕量化、場景化、模塊化的數字化工具箱,有效賦能鄉村振興。尤其要重視以大型食藥產業互聯網平臺的牽引作用,開展品種、品質、品控、品牌可信溯源,以數據、訂單為引導,反彈琵琶,打通農產品到食品的全鏈路互聯,探索“3-1-2”或“3-2-1”產業路徑,促進農食(藥)融合發展。
推進設施農業數字化。產業互聯網是工廠化的產物,更適合帶有工廠化印記的設施農業。當前可重點發力三個方面:一是加快設施農業數字化改造。針對我國設施農業目前以日光溫室、塑料大棚和中小拱棚為主的特點,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提升現有種養設施,新建智能溫室、新型保暖大棚等節能節地環保設施,加快設施農業的數字化現代化。二是創新智能化場景應用。重點是推進設施園藝向水產、畜禽養殖領域拓展,建設植物車間(工廠)、數字牧場、智慧漁場,提升設施產品供給能力。三是建設智能設施應用集群。根據農村土地資源緊張現狀,積極改造農村閑置農舍、廠房、大棚等,利用林下、“四荒地”、農戶庭院靈活布局方艙式微型產業集群,開展智能化種植,實現適度規模的輕型化生產;有效利用鹽堿地、戈壁、荒漠等非耕地資源,建設大中型智能設施農業集群。通過豐富智慧農業業態,拓展產業空間,以產業互聯網保障糧食和食物安全、助力鄉村振興。
加強人才培育。發展農業產業互聯網,發展關鍵在人。要將“三農”數字人才隊伍建設擺上重要位置,同步規劃和推進中高端專業人才和數字技能型農民的培育。加快建立數字人才職業技術教育體系,鼓勵大中專學校創新設置農業產業互聯網專業及課程,通過校企合作的“雙元制”,培養以應用型為導向的人才。注意引進掌握核心科技應用方面的創新人才,創造留人留心環境,吸引數字創客、數字鄉民、數字游民服務農業建設和未來產業發展。鼓勵和引導大中專畢業生、退伍軍人、返鄉農民工、大學生村官等扎根農業數字。將數字技能納入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和高素質農民的培訓范疇,加大相關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開發和推廣,及時將新技術用于學生和從業者的技術技能評價。鼓勵大中專學校、科研院所、互聯網企業的數字人才進企入村,由“程序員”變身“新碼農”,直接帶動和影響數字新農人迅速成長,在農村廣闊天地共同譜寫農業產業互聯網變革“三農”強農強國的時代華章。
(作者單位:岳曉蘭,浙江大學物聯網產業研究院;耿靜,廣東粵森牛大力鄉村振興研究院;胡桂芳,安徽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