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永寧縣望洪鎮,有一個“紅”與“綠”兩種色彩交織的美麗村莊——宋澄村。八十多年前,這里是中共寧夏工委書記崔景岳開展革命工作的秘密陣地,成就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寧夏革命的火種還是從這里開始星火燎原。八十多年后,流淌著紅色血脈的宋澄兒女,點燃了“紅色引擎”,將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帶動致富的優勢產業,在新時代開啟美麗鄉村新征程,前來宋澄村參觀研學的游客絡繹不絕。
一個偏安一隅的小村落,如何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實現煥新,造就了幸福新景?一條“紅色紐帶”,如何串起“全鏈同心”?一個以農為本的鄉野,如何貫通產業上下游鏈條,持續推進紅色教育、綠色產業、鄉村旅游,唱響了新時代的贊歌?帶著這些問題,調研組走進宋澄村,走訪入戶、蹲點調研、“解剖麻雀”,以期揭開這個紅色村莊的蝶變之路。
一個紅色鄉村的求索
歲月更迭,深沉厚重的紅色基因,時刻流淌在每一個宋澄村兒女的血液里。
為了緬懷在這片土地上犧牲的革命先烈,讓紅色基因世代相傳,2013年宋澄小學撤并,永寧縣保留這塊紅色陣地,在宋澄小學原址上建設了“中共寧夏工委紀念館暨永寧縣黨史黨性廉政教育基地”。
作為擁有紅色文化遺存和產業發展基礎的鄉村地區,宋澄村也緊抓紅色美麗村莊試點建設契機,全力推動新時期紅色文化保育與鄉村振興發展融合互促,探索新時代振興發展新路徑。
一進宋澄村,便踏上了“紅色之路”。在紅色教育主題公園,漫步在公園的紅色長廊,兩側的浮雕訴說著紅色革命和鄉村振興故事。在紅色印記主題教育展示中心,村民吳光耀的思緒,又被拉回了幾十年前:“咱們宋澄村是一個有著百年歷史的老村莊,多年來村上的人都習慣以種植水稻為生,在全縣的三十多個村里,宋澄村的發展一直排不上前列。”
2021年隨著小城鎮建設,村民們都住上了樓房,居住環境改善了,但是產業發展卻成為擺在大家面前的第一道難關。守著大片土地,村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卻流失去了城里,只有老人們還留守在村上。
為此,宋澄村開始通過深入挖掘優勢特色,采取抱團取暖的方式,發動6個村互促互學,由“獨行俠”變成了“集團軍”,聯合周邊龍頭企業和種植大戶,采用“村黨支部+企業+項目+農戶”的發展模式,開啟了冷涼蔬菜的大規模種植之路,先后引進寧夏永寧縣綠順興蔬菜專業合作社、瑞信(寧夏)農業集團、寧夏萬豐農業有限公司三家粵商承租土地5261.89畝發展冷涼蔬菜產業,吸納就業60余人,村集體每年從中獲得收入22.3萬元,村民土地租金收入共計632萬元。
一個美麗村莊的蝶變
2021年,宋澄村被中共中央組織部、財政部確定為紅色美麗村莊試點。這讓宋澄村的黨員干部,更加凝聚起了干事創業的決心和信心。
“要說我們宋澄村最寶貴的,就是英烈給我們留下的紅色資源、革命精神!”駐村第一書記白云說,宋澄村按照“有址可尋、有物可看、有史可講、有事可說”的發展思路,精心建設景岳廣場、康莊大道、鄉愁記憶館、紅色教育主題公園、“紅色印記”主題教育基地、紅色文化景觀小品等教育、研學載體和陣地,打造群眾身邊的黨史教育現場教學基地、青少年思想教育基地,使紅色資源化為可觸、可感的精神食糧,切實增強紅色教育的活力、吸引力,已累計接待270多家單位2萬名黨員干部到“紅色宋澄”觀摩學習,開展黨性教育和主題黨日活動,有效豐富了紅色美麗村莊建設內涵。“都說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每一次講述宋澄故事,傳遞紅色精神,我都因為自己是宋澄村青年講解員團隊中的一員而感到自豪!”宋澄村黨支部書記李小琴動情地說道。
如今,依托中共寧夏工委紀念館、宋澄村紅色教育主題公園,宋澄村持續推進紅色教育、農技推廣、鄉村旅游的有機結合,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從過去的27.6萬元增至2022年的55萬元,2023年村集體經濟成功突破百萬元。
今天的宋澄村,一批又一批的黨員群眾在紅色精神的感召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聽了崔景岳的故事,我深受感動,現在我們要將這份感動化為在宋澄村共富路上前行的動力。”村民年建忠說。
一條紅色村莊的振興之路
在推動鄉村振興過程中,一方面,宋澄村選好用好鄉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持續優化村“兩委”班子年齡、學歷結構,選拔優秀年輕黨員、致富帶頭人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組建由駐村工作隊、選調生、西部計劃志愿者、鄉村振興事務專干組成的“紅色宋澄”先鋒隊,示范帶動鄉村治理,培養“崔景岳式”矢志奮斗的黨員干部。一方面,積極創新基層聯動新方式,探索推行“五聯五帶”黨建模式,聚焦“黨建+引領力”“黨建+創新力”“黨建+向心力”“黨建+凝聚力”“黨建+示范力”五個方面,以黨建引領助力鄉村全面發展。
對于未來,大家都充滿了信心。“通過兩到三年時間讓宋澄村成功創建全國的鄉村旅游重點村,幫助老百姓增收致富。”白云說,當年,共產黨鬧革命就是要讓群眾過上好日子,如今,宋澄村正在奮力譜寫新的傳奇,讓先輩們的殷切盼望變成現實。“要打造有得吃、有得玩、有得住的鄉村旅游業態,留住游客,創造經濟收益,進一步推動鄉村振興。”
如今,宋澄村正謀劃打造紅色研學基地,開辦非遺展示中心,電商直播基地、農家游等項目,創新文創產品,不斷彰顯紅色魅力。下一步,將以愛國教育為核心、以紅色傳承為主線,串聯寧夏工委舊址等紅色景點和研學基地,呈現偉人事跡和英烈故事,打造情景交融、常學常新、寓教于“行”的愛國主義教育大課堂。
(作者單位:丁洪,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政協;孫楠,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新聞傳媒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