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南縣是甘肅省獨有的裕固族自治縣,是國家絨毛體系建設重點縣,也是甘肅省重要特色畜產品生產供應基地縣之一。近年來,肅南縣在堅決扛牢生態安全政治責任的同時,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大力走好“天然放牧+舍飼養殖+異地借牧”相結合的草原畜牧業轉型之路,探索形成了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產業增效、牧民增收為導向的現代草原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肅南經驗”。
天然放牧+舍飼養殖+異地借牧
肅南縣以全國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項目縣為依托,以生產方式轉變、發展模式轉型、經營體系構建、政策要素保障為抓手,著力轉變以天然草原放牧為主的傳統養殖模式,加快實現草原生態良性循環、天然草原草畜平衡和草原畜牧業現代化。
堅持“天然放牧+舍飼養殖”。一是加快普及養殖設施。將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畜牧業轉型升級的前提保障,按照“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飼喂精準化、防疫制度化和糞污無害化”要求,在改造升級天然草原牧業點現有養殖設施、實現天然草原季節性輪牧和劃區輪牧、合理保護和利用天然草原的基礎上,積極推行人畜分離建設模式,在相對集中養殖區域新建高標準養殖小區(場),配套儲草棚、剪毛棚、青貯池、無害化處理系統等設施,培育標準化養殖場,引導養殖戶入駐小區(場),形成“山上放牧有圍欄、山下飼養有圈舍”的現代養殖設施體系,推動養殖業從千家萬戶向“小規模、大群體”轉變。二是推行多元發展模式。加快建設“一區兩園五基地”,通過落實示范性經營主體縣級補助獎勵、爭取重點龍頭企業獎補資金、對接金融機構融資貸款等,打造“龍頭企業+合作社+農牧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著力構建畜牧業現代化生產經營體系。爭取實施糧改飼、畜禽良種補貼、農業保險等項目,引導鼓勵農牧戶合理利用天然草原和適度開展舍飼喂養,打造“自繁自養+適度規模”綠色發展模式。
堅持“草畜平衡+異地借牧”。一是以草定畜平衡發展。在全省率先開展基本草原劃定和嚴格執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制度,“封、圍、育、種、管、借”多措并舉,持續加強草地改良和人工草地建植。同時,針對搬遷退出農牧民,通過扶持政策帶動一批、生態補償保障一批、實用技術增收一批、特色產業扶持一批“四個一批”,全方位助力后續產業發展,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二是“異地借牧”借力發展。大力推行草原放牧家畜綠洲農區秸稈地放牧生產方式,引導養殖規模較大、全禁牧和草畜平衡面積小的養殖戶,秋冬季將放牧家畜運往山下農區玉米秸稈地和苜蓿留茬地放養,主動向川區兄弟縣區“借牧”,有效緩解草場壓力和解決飼草料短缺難題。同時,多舉措全程為借牧戶提供借前、借中、借后服務,下派專業技術人員開展免疫接種、動物疫病診療、技術服務培訓等活動,有效降低借牧牲畜染疫風險。三是種草養畜協同發展。依托豐富的土地、光熱資源,大力發展以紫花苜蓿為主的草產業,構建草-畜-草產業發展循環體系,建立飼草應急保障基地。在穩定土地(草原)承包經營關系的基礎上,全面完成草原和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引導農牧民有序開展土地(草原)流轉,有效促進畜牧業集約化、規模化發展。
堅持“品牌打造+農旅融合”。一是打造品牌增效益。立足“高原”“綠色”“有機”資源優勢,充分挖掘甘肅高山細毛羊、肅南牦牛、肅南馬鹿等“獨一份”“特別特”“好中優”的特色內涵,加快制定天然草原修復、飼草生產加工、畜禽標準養殖、良種繁育推廣、畜產品加工營銷為主的草原畜牧業五大體系“肅南標準”,圍繞“三品一標”產品認證續展、包裝物流、宣傳推介等環節落實補助政策,全方位、多維度宣傳推介名優畜產品和農旅文創產品,著力構建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良性互動的農產品品牌體系。二是休閑農業活業態。做好“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增值大文章,加快構建“五區兩園N基地”。三是共享牧場發“羊財”。充分挖掘畜牧業多元價值,依托現代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建成集生態養殖、放牧體驗、遠程可視、休閑養生、觀光旅游于一體的全省首個全域智慧化共享牧場示范項目,利用微信小程序“裕固高原綠色牧場”,消費者通過線上認領,“宅家”就可以品嘗來自肅南“共享牧場”的綠色有機美食。四是肉牛托管促“集群”。探索建立“黨支部+農牧戶+基地”的“千頭肉牛托養”模式,農牧戶采取“資產承租+資源流轉”方式,實行“統一管理、統一技術、統一防疫、統一出欄”和“專人看管、定期核管、全程監管”的“四統三管”辦法,實施戶戶抱團發展牛產業。
堅持“政策支持+科技賦能”。一是加大政策扶持。縣財政連續10年落實支持綠色畜牧業發展專項資金,并建立逐年增長機制,即每年增加100萬元,2024年達到1000萬元,累計已投入特色產業發展扶持資金6200多萬元;用足用活特色產業發展財政貼息政策,有效解決特色產業發展資金難題。二是強化科技支撐。大力實施強科技行動,對涉農領域5家高新技術企業、1家新認定省級科技創新型企業、7家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給予一次性獎勵26萬元。持續加大當家畜種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做強種源“芯片”。設置覆蓋縣鄉村三級的農牧業技術推廣機構,大力推行機械剪毛、綿羊穿衣等12項甘肅高山細毛羊生產標準體系及澳血導入、“兩年三產”等繁育技術。積極推廣無人機等高新技術在“互聯網+畜牧業”中的應用。
生態保護 增收雙贏
經濟效益。“天然放牧+舍飼養殖+異地借牧”,有效帶動肅南縣草原畜牧業養殖規模不斷擴大,養殖效益明顯提升,農牧民收入持續增加。一是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截至2023年,全縣累計建成養殖小區(場)104個,暖棚羊舍、剪毛棚等1.7萬多座,全縣95%以上的牲畜越冬實現暖棚化,舍飼半舍飼率達75%以上。二是優勢產業質效并進。2023年全縣各類牲畜飼養量達154萬頭(只),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5277元。異地借牧后,成畜保活率提高1%、產毛量提高10%、同期體重增加8%、初生重增加10%、羔羊成活率增加7%,只均羊單位增加純收入28元,實現戶均增收1.2萬元,實現“禁牧不禁養”。三是強農興農支撐有力。甘肅高山細毛羊、肅南牦牛、肅南馬鹿先后列入國家畜禽品種和遺傳資源名錄,年改良細毛羊20萬只、肉牛0.5萬頭,復壯提純牦牛1萬頭,羊“兩年三產”高繁技術繁殖率較“一年一產”提高44.61%,每百只能繁母羊年增加純利潤2.85萬元,科技對產業的貢獻率達60%以上。
社會效益。一是聯農帶農實現共富。全縣培育建成河西地區最大的優質苜蓿生產加工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肅南縣百盛現代農牧業開發有限公司,存續在營合作社達371家、家庭農場達1076家,帶動農牧戶6400余戶。二是產業融合助農增收。2023年全縣休閑農業中農牧民從業人數達1800多人,從業人員人均收入達2.8萬元,實現休閑農業收入1.6億元。“送牛入托”的試點村年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14萬元,帶動55戶農牧戶戶均增收2.7萬元。三是品牌建設成效顯著。肅南縣獲批第九批全國有機農產品基地,3個鄉村獲評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肅南甘肅高山細毛羊”“肅南馬鹿”“肅南牦牛”獲得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肅南牦牛”入選2023年全國“土特產”推介名單,“祁爾康”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賽美努(毛)”“九排松(肉)”被認定為“甘肅省著名商標”,4家企業入選“甘味”商標品牌,全縣“三品一標”農產品達23個、占生產總量的62%,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市場均價提高30%以上。
生態效益。“天然放牧+舍飼養殖+異地借牧”模式,有效推動了祁連山生態保護與畜牧業生產可持續發展,全縣劃區輪牧推動累計完成草原綜合治理1520萬畝,草原植被平均總蓋度最高年份達78.2%,草群高度達19厘米,草原植被得到有效恢復;異地借牧推動天然草原放牧牲畜年減少9.3萬個羊單位,給祁連山天然草原“放年假”近5個月,借牧牲畜年過腹轉化借牧地秸稈資源15萬噸,過腹還田有機肥5.5萬噸,農區秸稈資源化利用率明顯提升,異地借牧模式對構建種養結合、農牧循環可持續發展新格局起到積極推動作用,持續鞏固祁連山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
以牧帶旅 聯農帶農
發揮優勢、三產融合。2023年以來,祁連山馬鹿文化產業園(神鹿公園)集馬鹿特色養殖產業與生態保護、生物制藥、文化旅游、體育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于一體,項目概算總投資2.1億元,著力打造一產馬鹿養殖、二產鹿產品深加工開發、三產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新模式。項目全面建成后,將通過“以牧帶旅、以旅促銷,牧旅融合、接二連三”的發展模式,逐步實現一產帶動二三產,三產反哺一二產,形成鹿文化傳播、鹿產品生產研發、鹿元素旅游觀光等多元化的產業體系。
示范引領、聯農帶農。成立于2013年的肅南縣樺樹林生態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堅持“天然放牧+舍飼養殖+異地借牧”發展模式,養殖高山細毛羊5000多只、肅南牦牛1000多頭,吸收發展骨干會員200人,2016年注冊“回紇牧場”商標,取得牛羊肉有機認證證書,2018年發展成為集牛羊生態養殖、畜產品精深加工、產銷一體化和上聯市場、下聯農牧戶的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社,有機牦牛肉、高山細毛羊肉平均售價達100~120元/公斤,“基地+合作社+農牧戶+龍頭企業”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效益凸顯,2022年與廣東粵海食品(佛山)有限公司簽訂肉牛購銷協議,輻射帶動本市及武威、酒泉、寧夏等省市養殖戶300多戶,年供銷牛羊8000頭(只)、銷售額達5200萬元,年實現純收入360萬元,帶動社員戶均年增收1.2萬元。
龍頭帶動、規模發展。肅南縣百盛現代農牧業開發有限公司按照“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牧戶”的多元化合作模式,目前已發展成為河西地區集高端牧草種植加工銷售和植物蛋白飼料研發生產為一體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公司資產總額達4500萬元,年加工全日糧及飼草顆粒10萬噸以上,輻射帶動周邊農機服務、飼草種植經營主體29家,500多戶農牧戶嵌入牧草產業鏈條,2023年產值達1.28億元,年純收入達1500萬元,受益農戶年均增收3萬元以上,為全縣草原畜牧業轉型發展提供充足飼草保障。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