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對幫扶可以促進城鄉區域之間物質、人、制度三個維度的協調發展,是兼具公平與效率的制度安排,而目前的結對幫扶主要以省際之間、省內跨區域之間為主,同一區域內的結對幫扶相對較少。
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是廣州市面積最大的中心城區、人口最多的行政區,城鄉二元結構明顯,城區街道與涉農鎮街之間發展不平衡,在全市乃至全省均具有代表性,從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考量出發,白云區于2022年起在全省率先建立鎮街結對互促機制,并建立區領導掛村、鎮街聯系轄內重點單位、區直單位聯村、科室聯社、干部聯戶和聯社對村、社對社制度,通過組織聯建、產業聯姻、人才聯培、文化聯動、生態聯育,激發村集體發展動能,促進中心城區教育、醫療、文化等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鎮村覆蓋,形成“1+1>2”的聯動發展局面,為推動城鄉高水平融合、助力“百千萬工程”提供了有益借鑒。
構建結對互促機制
推動產業協同發展,實現優勢互補共建。建立意向共建項目庫,邀請企業進行產業對接,達成皮具服飾、汽車、化妝品、預制菜、數控設備、商業廣場升級改造等產業協同發展項目。建立結對鎮街聯合招商機制,編制“一鎮三街”招商平臺、載體、留用地資源及企業信息清單,合作舉辦招商引資活動,推動產業優勢互補,實現互利共贏。聯合開展農產品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商超“四進活動”,舉辦特色農產品展銷會,幫扶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推進結對雙方市場開拓、區域品牌共建。
推動資源互助流通,實現要素互聯共享。建立鎮街資源互助機制,要求每個城區街道每年完成一項涉農鎮街新鄉村示范帶基礎設施建設、安排一所學校結對幫扶指導義務教育學校、協助推進一個醫療衛生建設項目。建立村社資源互助機制,聯合開展“百企興百村”行動,對接有實力的企業共同開發村集體留用地、參與村社集體物業競標,提高村集體收入,共建美麗鄉村。
推動人才聯動交流,實現人才互動共贏。聯合舉辦鄉村振興招聘會,搭建農村人才實干奮斗舞臺。建設共享人才數據庫,結對鎮街梳理共享轄內高校、企業等各類人才信息,并依據需求抽取人才組建智囊團、鄉村建設服務隊,為涉農鎮街提供鄉村振興顧問服務和技術培訓服務。開展鎮街村社干部雙向交流,結對雙方每年至少安排一名基層工作人員進行交流鍛煉,豐富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不斷提高干事創業能力。
推動鄉村治理共建,實現黨建互促共進。建立結對鎮街黨建引領鄉村治理聯席會議制度,定期交流黨建經驗。成立黨建流動宣傳促進隊,每季度組織開展不少于一次宣傳促進活動,積極宣傳鎮(街)基層創新經驗和做法,以及“兩優一先”和其他先進模范人物事跡,促進基層黨建工作整體提升。推動城區街道整合轄內愛心企業資源捐資捐物,支持涉農鎮街建設黨群服務中心、黨建廣場等黨建陣地,聯合組織開展共融樂活、鄰里互助等活動,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推動結對工作落實,實現機制長效長治。將鎮街結對工作列入推進鄉村振興年度工作方案及三年計劃,并作為“一把手”工程成立專班推進落實。建立考核機制,將涉農鎮街各行政村平均收入等20項指標納入鄉村振興考核,實行“季度調度、年終考核、責任到人”。組織區智慧團專家對鎮街結對互促階段性進展進行把脈問診,及時完善調度、監督、宣傳、激勵等各項機制,確保鎮街結對互促取得實效、長效。
結對互促共提升
“區—鎮街—村—經濟社”四級聯動,打造緊密型幫扶共同體。基層鄉村社會事務通常是繁雜的、瑣碎的、非正式的,治理政策一方面要保持黨的統一領導,另一方面需要將重心下移,才能使幫扶治理工作既牢牢把握在黨的統籌部署下,又兼顧“彈性”,激發鄉村基層內生動力。建議在頂層設計上,要加強高位統籌推動,成立區級鎮街結對工作領導小組,運行過程中建立區領導調度、監督、宣傳、激勵與考核等機制,通過政治動員強化任務,通過思想動員強化認同,通過利益動員強化權責,通過情感動員強化溫度,真正凝聚起結對互促共識,推動各鎮街切實把結對互促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推進落實。在具體執行上,要多層面織密溝通協作網,建立“鎮街、經濟聯社(村)、經濟社”三層次結對關系,并引導市場與社會高效參與,通過單位聯村、科室聯社、干部聯戶、百企興村等舉措,實現政府資源、市場資源和社會資源的整合利用,保證政策任務順利落到基層、幫扶重心切實下沉至村經濟社,解決“最后一公里”難題。
城市農村雙向促進,打造合作型幫扶共同體。不同于以往的強弱結對幫扶,鎮街結對工作應注重互幫互助、互利共贏,培養打造合作性幫扶共同體,以實現街、鎮、村三個維度從“單向幫扶”向“雙向合作”的協作轉化。建議要加強政策協同,明晰結對雙方需求、資源稟賦、功能定位,形成發展信息共享與分析機制,系統謀劃、科學編制結對雙方協同發展規劃,通過“國家所倡、政府所求、鎮街所需、優勢互補”有機結合,在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推動鎮街共贏發展。例如在產業發展方面,可打造“街道企業+鄉鎮資源”“街道總部+鄉鎮基地”“街道研發+鄉鎮制造”“街道市場+鄉鎮產品”等多種模式,推動產業鏈上下游深度融合,共同搶占市場空間,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徑。
“建設”“治理”雙管齊下,打造可持續幫扶共同體。鎮街結對互促不僅要解決眼前的建設問題,更要著眼長遠的發展,針對性嵌入經濟、人才、制度等資源,推動涉農鎮街實現自我“造血”能力的提升。建議在經濟“嵌入”方面,建立結對互促資金保障體系,以稅收優惠、政策保障等積極手段鼓勵城市農牧業龍頭企業、上市公司、私募創投機構等,通過注資、風投、入股等方式支持鎮村鄉村振興產業項目,為城市資本投資的高質量涉農企業開通上市“綠色通道”,提供長期性、個性化、專業化金融服務。在人才“嵌入”方面,重視相互選派優秀干部的同時,著重發動不同行業領域的優秀人才深度參與其中,如相互發動各自金融機構選派優秀骨干提供金融培訓活動,推動各自高校組成農村科技特派員團隊下沉鎮村,鼓勵鎮街與律師事務所、高校合作開展“鄉村法律人才”培訓上崗,加強結對工作兩地商會、協會、企業之間的人才交流力度等。在制度“嵌入”方面,探索結對鎮街之間組織群眾開展樂活共融、 文化教育、法治建設、道德引領、鄰里互助的渠道方式,共同強化黨建引領的“三治融合”,相互借鑒經驗,健全完善農民利益聯結、生活保障、生產組織機制。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