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特產”發展潛力巨大,事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事關農業強國建設,事關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習近平總書記對“土特產”發展高度重視,為推進“土特產”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路徑。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認真研究并持之以恒做好“土特產”這篇大文章。
準確把握“土特產”的概念、內涵和特征
“土特產”既是歷史的人文的,也是現實的時代的。必須科學認識“土特產”,把握住“土特產”的新時代內涵和特征,才能發展好“土特產”。
“土特產”的概念
通常的理解,“土特產”是土產和特產的合稱,是指來源于特定區域、品質優異的農林產品或加工產品。狹義的“土特產”僅指農林特產,廣義的“土特產”還包括礦物產品、紡織品、工藝品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土特產”可以是直接采收的原料,也可以是經特殊工藝加工的制品。無論是原料還是制品,其品質與同類產品相比,應該是特優或者是有特色的。
“土特產”的內涵
“土”講的是基于一方水土,開發鄉土資源。要善于分析新的市場環境、新的技術條件,用好新的營銷手段,打開視野來用好當地資源,注重開發農業產業新功能、農村生態新價值,如發展生態旅游、民俗文化、休閑觀光等。“特”講的是突出地域特點,體現當地風情。要跳出本地看本地,打造為廣大消費者所認可、能形成競爭優勢的特色,如因地制宜打造蘋果村、木耳鄉、黃花鎮等。“產”講的是真正建成產業、形成集群。要延長農產品產業鏈,發展農產品加工、保鮮儲藏、運輸銷售等,形成一定規模,把農產品增值收益留在農村、留給農民。
新時代新征程,“土特產”內涵發生了深刻變化。一是發展“土特產”,是現代化大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日新月異的形勢下,生物技術和數字技術為“土特產”高質量發展內植了新質生產力。三是“土”“特”“產”三個字有機融合后形成的新的產業形態,是一二三產業融合、具有乘數效應的“土特產”。四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糧食等大宗農產品也能成為“土特產”。五是“土特產”對促進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尤其是對平衡農產品貿易,具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土特產”的特征
“土特產”一般具備三個顯著特征。一是地方獨有,如四川彭州川芎、陽春春砂仁、濱海白首烏、麻城福白菊等道地藥材。二是代表地方特色并具有較高知名度,如洛川蘋果、贛南臍橙、西湖龍井、蘭州百合、蒼溪紅心獼猴桃、丹東草莓等。三是往往蘊含一定的文化或歷史意義,如諾鄧火腿、安化黑茶、咸陽茯茶等。
2023年7月至8月,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會同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面向全國各省(區、市)、有關科研機構、國家農產品營養品質科技創新聯盟等單位開展了“土特產”征集活動。配合征集活動,信息中心構建了一套“土特產”評價指標體系,可為更加科學地評價和展現“土特產”特征提供參考。該評價指標體系包括3個一級指標和12個二級指標,每個二級指標設置了具體的評價標準。
深刻認識發展“土特產”的重要意義
有利于推動農業強國建設。發展“土特產”,能夠把各地的特色資源轉化為產品優勢,構建糧經飼統籌、農牧漁結合、植物動物微生物并舉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是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更好滿足人民群眾豐富多樣的食物消費需求,對豐富人民群眾的“菜籃子”、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安全穩定供給發揮著重要作用。加快建設“土特產”現代化體系,關系到我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構建,對建設農業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有利于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推進“土特產”發展,是實現鄉村“五個振興”的重要載體。“土特產”的發展,既要依靠人才,又能發掘帶動人才,既能促進經濟文化化,又能實現文化經濟化。發展“土特產”,既能挖掘生態價值,又能保護生態環境,既能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組織功能,又能提升基層黨組織的治理能力和現代化水平。
有利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發展“土特產”,能夠推動脫貧地區依托特色優勢資源,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還能夠圍繞農產品加工、鄉村休閑旅游等重點特色產業,完善基礎環境、技術服務、人才培育、產品銷售等幫扶措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幫扶產業也要走好“土特產”發展道路,成為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轉化器。
有利于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發展“土特產”,可以充分發揮地方特色資源優勢,挖掘釋放獨有的經濟文化生態等綜合效益,解決更多生產經營主體和農戶的就業和收入,使其能夠合理分享特色產業發展紅利。通過延長“土特產”發展鏈條,還可以發展農村電商、休閑民宿等新業態,擴大地方及特色產品的知名度、影響力,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土特產”發展成效顯著
近年來,各地高度重視“土特產”發展,不斷加大支持力度,推動全國“土特產”發展呈現出新氣象,取得了新成效。
政策體系基本形成,產業規模穩定增長。各地把“土特產”作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大事要事來抓,制定出臺規劃政策,從組織、機制、財政、金融、人才等方面加強保障,推動“土特產”規模持續穩步增長。
科技創新強化驅動,產業效益明顯提升。各地積極開展特色資源保護利用,加快優新品種培育,推動產學研合作,促進農技農藝農機融合,集中攻關高效栽培、品質提升、災害防控等關鍵技術,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產業提檔升級。
數據價值不斷釋放,聯農帶農成效明顯。各地瞄準“土特產”現代化,大力推進單品種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創新發展新型電商,著力提升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水平,“土特產”全要素生產率不斷提升,數字經濟價值不斷釋放,農民收入增長的獲得感不斷增強。
資源優勢得到發揮,品牌價值不斷提升。各地基于一方水土,突出地域特點,深入實施質量興農、品牌強農戰略,挖掘釋放“土特產”的經濟價值、文化價值、生態價值,走出了一條人無我有、科學發展、符合自身實際的道路。
一二三產加速融合,產業實力顯著增強。各地著眼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強力推進“土特產”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有針對性采取強鏈、補鏈、延鏈措施,“土特產”的綜合實力和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
扎實深入推進“土特產”高質量發展
要探究“土特產”發展規律和趨勢要求,注意發揮優勢條件,克服短板弱項,切實推進“土特產”高質量發展。
關于“土特產”發展的一些規律性認識
一是小小“土特產”可以培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大產業,如贛南臍橙、蘭州百合;二是糧食等大宗農產品也能成為“土特產”,如盤錦大米、津南小站稻;三是利用現代科技能夠創造出新的“土特產”,如高青黑牛、象山紅美人;四是“土特產”要做大做強,必須靠品質品牌、文化底蘊,如諾鄧火腿、彭州川芎;五是縣縣都可發展“土特產”,關鍵是要把“土”“特”“產”三個字融合形成新形態。
當前我國“土特產”發展中存在的短板弱項
對標新的使命要求,對照世界先進水平,當前,各地在推動“土特產”加快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短板弱項,不能完全滿足“土特產”高質量發展需求,品類全而不優、品牌多而不亮、產業大而不強的問題仍普遍存在,主要表現在:對資源特色及當地蘊含的經濟、生態、社會、文化價值挖掘不深,特色優勢不明顯;產業鏈延伸不夠,標準化規?;讲桓?,2023年全國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僅有74%;科技創新應用不夠,信息獲取能力不足,農業新技術新品種轉化速度慢、時間長;市場化品牌化能力不足,市場競爭力不強,產品評價和分類分級體系有待建立。
未來“土特產”發展趨勢
未來“土特產”產業發展呈現五大趨勢。
一是多樣化。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鄉村產業融合不斷加速,“土特產”產業結構將出現多樣化趨勢,由傳統種植業向農林牧漁業全面協調發展。
二是融合化。產業融合是現代產業發展的基本趨勢,推進“土特產”產業融合,是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實現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途徑。
三是集群化。在產業集聚的基礎上,緊密產業關聯,加強社會化分工,組建發達的組織網絡,推動良性競爭、合作共贏的創新發展環境。
四是生態化。“土特產”走生態化綠色發展的路子,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必然要求,是鄉村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
五是數字化。加快鄉村產業在技術裝備、生產設施、管理體系、勞動力素質等方面的數字化轉型,是數字鄉村建設和鄉村產業智慧化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深入推進“土特產”高質量發展的路徑舉措
一是抓規劃,以縣域為單元,立足當地資源優勢,明確優勢特色產業,強化完善政策支持,研究編制“土特產”發展規劃。
二是抓科技,充分發揮生物技術和數字技術兩大科技創新動力的作用,加強新品種培育,強化品種提純復壯,大力推廣優質高產綠色栽培技術,加快建設智慧農業,發展直播帶貨等新型電商,推動“土特產”形成新質生產力。
三是抓品牌,堅持以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新的“三品一標”為抓手,統籌建設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不斷提高“土特產”的信譽度、美譽度和忠誠度。
四是抓宣傳,充分利用互聯網和新媒體,以短視頻等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持續做好“土特產”宣傳推介活動,提升廣大消費者的知曉度,切實解決“好酒也怕巷子深”和“藏在深閨無人知”的現實問題,為擴大消費半徑、發揮消費拉動“土特產”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提供良好的輿論氛圍。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