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大新縣緊緊圍繞“打造民族特色文化強縣”目標,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推動民族特色文化傳承,打造培育一支服務鄉村振興的鄉村工匠隊伍,大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人才支撐。
在“挖掘”與“傳承”上下功夫
深入挖掘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豐富資源,組建人才隊伍編印《大新縣民間山歌集》《山歌能把山海震》等書籍,建立相對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數據庫,為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發展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結合“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等,舉辦民族文化進校園山歌興趣班、高腔山歌傳承人培訓基地歌手班、下雷壯劇培訓班、壯語山歌進校園教師培訓班等講學、教學和惠民文化活動1200余場次,著力培養、儲備一批鄉村工匠后備力量,為鄉村振興提供工藝人才支撐。通過技能大賽挖掘五色糯米飯制作、酸粥飲食、建筑工匠、編織、壯錦、傳統山歌樂隊、民間樂器獨奏等能人巧匠48人。組建高腔歌手“巾幗非遺傳承志愿服務隊”,挖掘老年黨員山歌手5名,傳授中年徒弟46名,開展非遺授課21場,受益幼年學生267人,吸納168名鄉土人才參與到非遺傳承活動中,培育了老、中、幼“層次化”傳承隊伍,進一步激發非遺傳承內生動力。
在“展示”與“宣傳”上做文章
為確保非遺“名工匠”有傳承發展場所,通過政府“搭臺”、傳承人“唱戲”的方式,建設高腔山歌詩雷傳承基地、詩三句傳承基地和寶圩“2·19”壯族儂垌節傳承中心。建設民俗傳統文化活動室、廣場、風雨橋、文化長廊等,為非遺傳承人進行傳習活動創造良好條件。依托沿邊優勢,進一步加強與東南亞各國的文化交流,推動非遺文化走出國門,用特色文化講述中國故事。結合開展中國崇左(德天)邊關國際文化旅游節、大新縣“壯族三月三國際文化旅游節”等國際節慶文化活動,積極邀請越南邊民和東南亞留學生、演職人員參與山歌擂臺賽、中越民俗風情文藝晚會搶花炮、舞龍、舞獅等各類活動,對外展示邊關非遺風情。通過組織開展民俗演出、展示壯族服飾制作技藝、制作特色美食等民間文化交流活動,吸引國內外眾多民俗專家學者和游客前來考察旅游,獲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等媒體報道,有效提高了當地知名度和影響力。
在“扶持”與“帶動”上找突破
統籌利用金融、保險、用地等產業幫扶政策支持鄉村工匠發展特色企業,支持鄉村工匠領辦創辦項目與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有機結合,對鄉村工匠創業人員及其創辦的經營主體,符合條件的按規定申請享受創業培訓補貼、一次性創業扶持補貼、帶動就業補貼、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等創業扶持政策。支持鼓勵返鄉青年、職業院校畢業生、大學生、致富帶頭人等參加鄉村工匠技能培訓,符合條件的按規定享受雨露計劃補助。健全鄉村工匠創辦的經營主體與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助推能人巧匠創業發展帶動脫貧群眾就業增收。探索“非遺+產業”“鄉村工匠+農業”新路徑,形成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新模式,通過“非遺+直播帶貨”“非遺+旅游”等多種方式帶動村民居家就業增收。截至目前,大新縣已培育鄉村工匠20名、鄉村工匠后備人才10人,設立鄉村工匠工作站7個。全縣由鄉村工匠和非遺傳承人成立的產業發展合作社、產業發展基地、公司、作坊等帶動1958名農民增收,其中脫貧戶921人。
(廣西壯族自治區大新縣委宣傳部、大新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指揮部辦公室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