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奮進七十載 鄉村巨變譜新篇
時間:2024-08-07 09:31:44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陸家木 吳迪 胡河 字號:【

  七十年云卷云舒,七十載波瀾壯闊。今年,位于祁連山腹地的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迎來了建縣70周年。

  “我的家在很高很高的地方,馬背上的人們能撫摸到月亮。”這是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縣歌《家園》中的一句歌詞。在祁連山腹地這片平均海拔達到3200米的土地上,居住著裕固族、藏族、蒙古族等21個民族,這里地域遼闊,人口稀少,資源豐富。自1954年自治縣成立以來,在黨的民族政策引領下,歷屆肅南縣委、縣政府堅持黨的領導,帶領全縣各族干部群眾團結奮斗,勵精圖治,始終保持為民初心,今天的肅南縣以人均25277元的可支配收入位具西部省份縣市前列。

  精準幫扶脫貧困

  七十年滄桑巨變,肅南縣前進的步伐從未停歇。黨的十八大以來,肅南縣更是步入了發展快車道。肅南縣縣委書記陸思東說:“我們縣有2.4萬平方公里,21個民族在這里繁衍生息。雖然工作條件艱苦,但是全縣干部群眾各個都同雪豹一樣缺氧不缺精神,經過多年持續發力,現在全縣人均收入比甘肅省人均收入還高出不少,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拉得滿滿。”說到生活改變,裕固族小伙巴扎黑有話說:“我們家有段最黑暗的日子,那時我父親患上了肺癌晚期,世代放牧為生的我們日子過得艱難。”原本在張掖市體育運動學校摔跤專業學習的巴扎黑沒有繼續上學,而是回到家里幫助母親。恰逢脫貧攻堅戰在全國打響,駐村工作隊和當地農業農村局的工作人員來到了巴扎黑家,從實際出發給他分析形勢找出路,并協調解決了啟動資金和廠房問題,“巴扎黑酸奶”由此誕生。如今巴扎黑的作坊每天要生產800斤~1200斤酸奶,一天能掙2400元以上。“我的致富得益于黨的好政策,現在我也幫助別人。”已經在肅南縣酸奶界小有名氣的巴扎黑自豪地說。

  拓寬創業就業致富路

  近年來,肅南縣全力發展鞏固現代農牧業、生態工業和全地域文旅產業,堅定不移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之路。穩步推進各民族共同富裕先行區建設,大力探索生態育富、畜牧穩富、工業增富、文旅帶富、均衡共富、全民享富等共同富裕實現路徑。

  畜種改良是肅南縣產業發展的主攻方向,為此肅南縣先后投入大量經費并規劃場地設立培育中心,現已培育出甘肅高山細毛羊、高山美利奴羊新品種,肅南牦牛遺傳資源也在近年鑒定驗收。通過大力實施產業化經營、規?;a,現已建成70萬只甘肅高山細毛羊生產基地、10萬頭肅南牦牛生產基地、1000頭肅南馬鹿馴養基地和15萬畝優質牧草基地。

  為保證支柱產業向好發展,肅南縣政府出臺了進一步加快綠色畜牧業發展的意見,縣財政每年支出專項扶持資金,通過獎勵補助、貸款貼息等辦法,鼓勵社會資本投入農牧業發展,經過一步步嘗試,肅南縣的畜牧養殖實現了從單一的草原游牧、看天吃飯到舍飼養殖、草原放牧相結合的轉型。探索“合作社+農牧戶”的生產經營模式,通過轉租、承包、入股等多種形式,引導生產資源向合作社、公司等產業大戶集聚,并組建了農牧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培育了一批示范性家庭農牧場,有了典型帶頭引領,農牧戶參與率逐步提升。

  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依托養殖業發展基礎,肅南縣積極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旱作牧草產業,引導本土企業推廣科學種植技術,推動優質牧草向標準化種植管理、規?;崭钌a、社會化生產服務轉型,逐步形成種養互促、草畜兩旺的良性循環。

  百盛現代農牧業開發有限公司是肅南縣高端牧草種植加工銷售的龍頭企業。2013年董事長郎雪飛辦起合作社,一步步發展起如今的百盛現代農牧業開發有限公司,填補了肅南縣牧草收購和流轉行業的空白,解決了家鄉百姓草價低、賣草難的問題。在創業初期,郎雪飛對于草料的品種選擇和品質把控都不熟悉。好在肅南縣農業農村局及時派出專業人員提供技術指導,并給出合理的田間管理方案。通過慢慢學習并積累經驗,當地產出牧草的品質不斷提升,現在牧草蛋白含量達到24%以上。

  就業是民生之本,為筑牢社會穩定之基,肅南縣政府把促進民眾就業放在了工作的重要位置,并為此不斷創新農牧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增收舉措,拓寬勞動力轉移就業渠道,截至目前已有1500多名農牧村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

  富達民族服飾工藝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楊海燕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裕固族服飾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其公司辦有肅南縣紅纓帽市級創業孵化基地,主要采取“場地+服務+導師+培訓+資源+創業基金”形式,提供專業的創業服務和市場運作,有引導、有支持、有聯合、有方向的“兩專四有”服務平臺,為創業者和小微企業提供創業、就業服務。紅纓帽職業技能培訓設有工藝品雕刻、客房服務員、縫紉工等培訓專業,年均可面向縣內外城鄉勞動力舉辦各類培訓班4~8期,培訓技能人才200人次左右,帶動了周邊牧區婦女和殘疾人前來學習就業。

  在各項利好政策的帶動下,政府通過多渠道開展農牧業科技和實用技術定向培訓,確保每人能夠熟練掌握1~2門實用技術,并對有創業意愿的搬遷戶提供10萬元的創業貸款,政府貼息三年。將發展鄉村旅游與美麗鄉村建設、基礎設施改造和人居環境整治有機結合起來,以房屋租賃、出讓,資金入股、人力資源入股等方式,引導農牧民就近就地參與舍飼養殖、特色種植、鄉村旅游和勞務輸出,引領農民走向增收致富道路。

  打造和美鄉村牧家樂

  近年來,肅南縣持續聚焦鄉風文明,著力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并以此為引領,積極推進縣、鄉、村三級新時代網絡體系建設。推選出了全國道德模范竇蘭英等一批先進典型,培育形成了全國最美家庭1戶,全國文明村鎮2個,省級文明家庭2個。在典型示范引領下,肅南縣的鄉風文明水平在持續提升。

  為全力打造和美鄉村,肅南縣聚焦生態宜居,持續鞏固祁連山生態環境治理成果。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立足“一高地四區”建設目標,依從“重點培育、打造精品、串點成線、擴面提質”的思路,按照離縣城最近、離景區最近、離交通要道最近、離集鎮最近、離周邊城市最近的“五近”原則,探索推廣基礎設施集中建設、農牧民群眾集中安置、特色產業集中布局、公共服務集中配套的“四集中”發展經驗,著力打造“縣城+大河鄉+紅灣寺鎮+康樂鎮+白銀蒙古族鄉”城鄉融合示范區、“祁豐、明花、皇城”等中心集鎮示范區和S18線鄉村振興示范帶,鄉村振興呈現整體推進、全域拓展的良好局面。

  依照“四集中”經驗,肅南縣建成了皇城夏日塔拉民俗風情體驗區、馬蹄藏鄉小鎮、康樂裕固風情走廊、白銀喀爾喀蒙古民俗文化體驗區、大河巴爾斯小鎮、祁豐東納藏鄉小鎮等一批重要的示范點,形成了以點帶面、整體提升的鄉村建設格局。截至目前,到位鄉村振興銜接資金8446萬元,已安排項目39個,資金支出4492.7萬元,支付率53.2%。

  肅南縣調整思路利用自然優勢發展生態旅游,原畜牧業轉型升級項目、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馬鹿文化產業園等大型項目正在加快建設。以“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建設為抓手,肅南縣各鄉鎮依照民族特色和周邊自然生態優勢打造“牧家樂”旅游,如今“喀爾喀”蒙古民俗文化體驗區、“趣山野”戶外露營基地、西柳溝村民俗風情度假村、松木灘村裕固族特色村寨及康樂鎮裕固族民俗風情體驗區已全部投入運營。累計培育省級及以上美麗休閑鄉村2個、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4個,休閑農業聚集村達到43個、擁有游客服務中心的休閑農業聚集村達到13個、擁有旅游標識系統的休閑農業聚集村達22個,全縣休閑農業從業人數達3788人,其中農牧民從業人數達1796人。今年上半年,全縣鄉村旅游接待人數達57.2萬人,同比增長31.1%,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89億元,同比增長20.92%。“美麗的肅南畫卷已初具模型,富裕祥和的肅南已奠定基礎,厚重的文旅資源已做好準備迎接八方來客!”肅南縣委副書記縣長鐘向輝胸有成竹地說。

  共同奔向好日子

  “美麗的風光遍野的牛羊,雪山腳下千里迷人的畫廊,幸福的歲月飄散著酒香,裕固人的家園是人間的天堂。”縣歌中的歌詞,用動人的旋律唱出了肅南人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

  歷經七十年的艱苦奮斗,肅南的每一寸土地,都在默默地見證著發展所帶來的巨變。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康樂鎮康豐村黨支部書記安虎回憶說:“我小的時候,冬天住的地方路不通,還經常停電。過年的時候,用我們本地的煤煮個餃子吃,都煮不熟。那時候的理想就是走出去。但是到了現在,村村通的一條條柏油馬路縱橫交錯,村里的特產不出一小時就會走向城里市民的餐桌,草原上盛產的蘑菇引來大量的城里人品嘗,帶動著我們的農家樂。”

  肅南縣政府堅持不懈改善民生,共建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如今,肅南縣住房建設不斷完善,從原始的帳篷氈房到平房小院再到單元樓、電梯住宅,當地人的生活質量一步步升級,居民收入也在不斷提高,真真正正做到了“住有所居,住有所樂”。肅南明花鄉有一片占地50畝的小區,名為“亞什坤家園”,這里集中建設了36幢集現代化建筑風格和裕固文化元素為一體的高標準特色民宿,180平方米的兩層臨街式住宅,配套水、電、暖等附屬設施,并布置了秀麗的街道小景。肅南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郭志劍說:“‘亞什坤’是裕固語‘好日子’的意思,取這個名字就是想讓我們肅南人民都能過上好日子。”

  發源于祁連山鍋蓋溝的隆暢河穿肅南縣城而過,出祁連山區,入河西走廊。四十至六十米寬的河道里雪山之水流淌了萬年,亙古至今響聲不變的流水見證了這片土地的變遷。近年來,肅南縣充分利用其三河交匯的特色優勢,以“山水肅南·裕固家園”為主題定位,在城鎮化建設中有機融入民族文化、裕固風情和高原特色,通過城市綠化、美化和亮化,打造了“群山環繞水穿城、碧水青山綠綿延”的山水小鎮。隆暢河風情線水利風景區還被水利部評為“國家水利風景區”,成為肅南生態文明的一張“名片”。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