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生產組織模式的創新,對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保障糧食安全、推進農業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很多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組織抱團,采用聯合的方式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培育品牌助力產品銷售暢通,探索生產托管促進節本增效提質,擴大了經營范圍、提升了社員收入。惠州市廣博大種植專業合作聯合社(簡稱“廣博大聯合社”)成立于2012年6月,是廣東省首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覆蓋全市大部分種植類及農機類。2023年,廣博大聯合社已發展合作社成員47家,社會化服務面積達6萬畝,種植面積達5萬畝。
組織協調 完善運行機制
為了進一步理順組織結構、完善運行機制,廣博大聯合社堅持黨建引領,不斷規范聯合社建設;全程開展生產和技術指導,提高成員社經營能力;同時幫助成員社規范財務等資產管理,讓內部運行更加穩健、高效。
黨建引領,規范建設。在聯結帶動單體社和小農戶發展上,成立黨支部農民服務隊。2014年,廣博大聯合社成立黨支部,是廣東省首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黨支部,通過“農村黨支部+農民合作社”聯建共建,“黨員+種植戶”結對幫扶等機制,創新成立黨支部農民服務隊。服務隊成員有黨員農技專家,同時還積極吸納思想進步、學歷較高的年輕返鄉創業人士加入。目前,服務隊有成員16人,既有作為“土專家”“田秀才”的種地老把式,也有“農創客”等“新農人”,充分發揮黨支部牽線搭橋、聯系指導、政策宣傳等服務功能,同時也為需要幫助的成員社和農戶提供技術幫扶。股權組成上,聯合社與合作社雙向持股,共同發展。其中成員大會是本社最高權力機構,由全體成員組成。作為聯合社成員的47家合作社,共出資總額700萬元。
開展生產指導和技術培訓。廣博大聯合社黨支部每年定期舉辦技術培訓,通過集中講解、現場指導、田間實踐、培訓觀摩、交流互動等方式,幫助成員社和農戶解決生產過程中遇到的難點重點問題。組織農民服務隊,在播種、澆水、施肥等關鍵環節,深入村組、田間地頭,“手把手”開展技術指導,緊扣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等環節,在確保糧食安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上作出了較大貢獻。2023年,聯合社黨支部累計開展培訓4次,培訓600多人次,組織入社服務1次,覆蓋350多農戶。
幫助成員社規范化建設。至2023年底,聯合社就已引導幫扶32家成員社規范財務管理以及注冊商標等工作,幫助成員社參加各級合作社示范社評選。目前,3家成員社擁有廣東省名牌產品(農業類),4家成員社獲評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8家成員社相繼成為省級、市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在聯合社的積極引導帶領下,各成員社的規范化建設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組團發展 健全利益聯結機制
在運行過程中,聯合社充分發揮自身和成員社的優勢,明確職責分工,在此基礎上制定與該聯合社發展相適應的盈余返還機制,對脫貧人口提供就業崗位和技術支持傾斜,幫助脫貧群眾持續發展。
明確職責分工。組織運行上,聯合社負責制定標準、組織技術培訓,對接市場、品牌營銷、組織銷售,協調成員社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組建農業生產服務隊伍,組織土地流轉。成員社負責組織社員開展生產、農產品收購、加工、轉運等工作,配合聯合社銷售產品。社會化服務隊伍負責提供機耕、機種、機收、育苗、施肥、統防統治等生產服務。社員或合作農戶負責農產品生產、采摘、搬運裝車。
健全盈余返還機制。成員社為每個成員設立個人賬戶,主要記載該成員的出資額,量化為該成員的公積金份額以及該成員與本社的業務交易量(額)。成員與本社的所有業務交易,實名記載于該成員的個人賬戶中,作為按交易量(額)進行可分配盈余返還分配的依據。利益分配方面,由成員社承擔風險的銷售收入記入成員社賬,成員社提取盈余的37%作為公積金、公益金,用于彌補上年的虧損、增強抗風險能力,63%的盈余按成員與合作社產品交易量返還給成員。2023年,聯合社可分配盈余返還150多萬元。
帶動脫貧戶就業增收。廣博大聯合社主動承擔社會責任,與博羅縣多個行政村簽訂幫扶協議,穩就業、促造血、守護脫貧成果。截至2022年底,帶動超過2268個就業崗位,帶動脫貧戶達213戶,戶均增收1.86萬元/年。
品牌經營 打通產品銷售渠道
為了進一步打通銷售渠道,聯合社瞄準品牌化培育,完善基礎設施、拓展銷售業務,構建一套完整的產、加、銷全產業鏈。
持續推動品牌化建設。聯合社以打造優質產品品牌為發展目標,制定了統一的技術標準,社員生產統一使用聯合社確定的品種,執行聯合社確定的技術標準,產品經聯合社檢測合規后,方可上市。聯合社的品牌由成員社共同所有,比如對統一收購的玉米、水稻等農產品,統一使用政府授權的“羅浮山”和自有的“廣博大”商標。
完善基礎設施保障。聯合社建立了倉儲冷庫、分揀中心、檢測中心、溯源系統、產品展示廳、網上宣傳平臺等設施,所有產品統一分揀、加工、檢測、包裝、存儲、運輸,2023年分揀加工農產品近3萬噸。2021年,與博羅縣石壩鎮山下村簽訂合作協議,打造廣博大農產品加工流通山下服務區,目前已建成600平方米銷售平臺,結合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將山下村當地的雞蛋、地瓜米、油等農產品賣到全國各地。
拓展銷售業務渠道。經過長期經營,廣博大聯合社積累了包括商場超市、企事業單位、線上電商等40多條銷售渠道,通過“農超對接”“農校對接”“工會直供”“農批對接”等,進一步打開銷量和知名度。為了更好地發展,廣博大聯合社更是與深圳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達成長期戰略合作協議,攜手打造適應市場的高端優質農產品,真正解決農民銷售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生產托管 促進節本增效提質
為進一步降低農業規模經營發展的成本和風險,聯合社探索生產托管模式,通過提供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的服務,促進了農業生產節本增效提質。
建立農機服務隊和服務基地。聯合社自有東方紅904拖拉機12臺、插秧機13臺、大疆T30無人機10臺、收割機10臺,還整合了機手自帶農機具40多臺套;建立了50畝育苗基地、400多平方米的農機倉庫、120多平方米的農機具維修部。為農戶提供了育苗、耕地、起壟、插秧、病蟲害防控、收割等機械化作業服務。
積極探索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模式。搭建縣鎮村三級協同服務體系,形成“聯合社+服務主體+農戶”的服務模式,目前已覆蓋育苗、耕地、起壟、插秧、病蟲害防控、收割等農業生產服務環節,實現了施肥配方化、病蟲害防控綠色化、損耗減量化、產品質量一致化,促進農業生產節本增效提質。
發展困境和幾點建議
通過調研發現,目前聯合社在運營發展方面還面臨一些難點。
第一,市場對合作社聯合社的認可程度不高。雖然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提出,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也屬于特別法人的一種,經登記取得營業執照后,作為市場主體開展經營活動,對其內部的基層社提供服務,但是目前看,合作社聯合社在對接市場過程中,在向公司投資、獲得銀行貸款、從事農產品深加工以及其產品進入超市銷售等方面存在諸多限制,得不到較高的認可度。第二,農民合作社聯合社的經營不夠規范。由于制度和人才等因素影響,聯合社在組建后內部容易出現責權利不統一、經營管理不健全、決策機制不規范等問題,造成聯合社的競爭力和生命力降低,成員社之間的凝聚力被弱化,有礙于持續穩定發展。第三,聯合社內部的資源配置有待進一步完善。由于不同成員社擁有不同的資源和優勢,包括土地、資金、技術、勞動力等,聯合社要實現這些資源的整合和配置存在一定的難度。第四,專業性人才短缺。據調研了解,目前聯合社缺乏技術類、營銷類人才。目前基本依靠省、市農科院等研究機構專家進行技術指導,但是時間等限制條件比較多。市場拓展方面缺乏人才指導,營銷市場很難打開,還有一些推廣宣傳工作也因缺乏人才很難實施。
因此,針對現階段聯合社面臨的問題,提出幾點建議。第一,各地政府應該大力支持聯合社的發展,進一步明確聯合社的合法地位,制定支持聯合社發展的相關政策。同時,鼓勵聯合社(合作社)打造區域公共品牌,在品牌策劃、品牌定位、品牌營銷等方面予以專業性指導。第二,進一步規范聯合社的內部運營管理機制。加強內部管理的規范建設,對規章制度作出更為詳細的規定;應設置獨立的財務賬戶,進行財務核算及監督,通過有效的管理模式規避內部運行風險。第三,完善聯合社資源配置。建議聯合社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完善資源配置機制,通過整合成員社的不同資源,充分考慮聯合社及其成員社的利益,合理分配好成員社的份額,完善收益分配機制,推進聯合社長遠發展。第四,加強專業人才的引進和培育。建議地方政府加強對聯合社的人才政策支持,鼓勵地方高校與聯合社的人才合作交流,可以通過設立基地、聯系點等方式為聯合社注入持續穩定的人才力量。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