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作為武陵山集中連片脫貧地區的經濟協作區中心城市和節點城市,近年來,湖南省懷化市經濟社會得到長足發展,為推動共同富裕奠定了一定基礎。新時代新征程,包括懷化市在內的武陵山片區必須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發揮資源和區位優勢,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全面提升經濟實力,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共同富裕體制機制,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具有較為扎實的物質基礎
脫貧成果鞏固取得新成就,共同富裕的短板加快補齊。懷化市脫貧人口收入實現穩定增長,增速居湖南省前列,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縮小,由“十二五”末的2.87:1下降到2023年的2.34:1。
經濟實力邁上新臺階,共同富裕的蛋糕日益壯大。地區生產總值達1948.52億元,人均GDP達到41357元,同比增長5.6%。懷化國際陸港建設強勢推進,貨運集結分撥覆蓋12個省份,外貿往來23個國家。
科技創新實現新突破,共同富裕的支撐更加有力。創建各類科技創新平臺496個,其中國家級13個、省級82個,總量居全省前列。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至629家,在全省同類地區領先。
生態建設涌現新亮點,共同富裕的底色日益透亮。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生態產品總值(GEP)達4716.2億元,是GDP的2.8倍。在全國首創綠色金融不動產登記產權證制度。“雪峰山文旅融合”“林權抵押貸款”入選全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
文化生活呈現新繁榮,共同富裕的內涵更加完整。以農民群眾為主體,組織開展了“村BA”“村超”“村晚”“村歌”“村跑”等多種類型的群眾文化、體育活動1700余場次,不斷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展現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風采。
面臨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等
主要問題
共同富裕的蛋糕還不夠大。與全國、全省相比,懷化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呈現出基數偏低、增長乏力等特點,特別是縣域經濟整體實力不強,牢牢扭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凝神聚力做大共同富裕的蛋糕,是整個武陵山片區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的首要任務。
產業建設對共同富裕的支持作用有限。總體上看,武陵山片區一、二、三產業結構不合理,主導產業優勢不明顯,總體上比較薄弱,產業多元化發展、特色化發展不夠,缺乏對資金、人才、物資的吸引力。
城鄉要素流通不暢阻礙共同富裕前進步伐。呈現出鄉村向城鎮“單向流動”、城市資本“下鄉”受限等特點,鄉村資源優勢發揮不充分,沒有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進一步暢通城鄉要素有序流動,必須打破城鄉要素市場存在的制度壁壘。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存在差距。特別是在一些基層社區和農村,公共文化資源相對陳舊,且缺乏必要的養護、升級和有效利用,這導致大量文化場所和設施長期閑置,文化陣地功能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實現共同富裕的風險點仍然較多。特別是在基礎設施相對落后的偏遠山區、少數民族地區,交通落后、自然災害、市場波動、教育醫療不均衡、政策失靈等任何一項都成為制約增產增收增效的重要因素。
用改革的舉措促進共同富裕
對于包括懷化市在內的整個武陵山片區來說,必須保持歷史耐心,始終把實現又好又快高質量發展放在首要位置,著力夯實發展基礎,逐步縮小與發達地區的發展差距。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有效銜接,補齊共同富裕短板弱項。一是健全防返貧監測幫扶機制。完善防返貧監測與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共享,對存在因災因病返貧風險的農戶,分類型落實好“一戶一策”幫扶措施,確保困難群眾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濟救助。二是健全促進持續增收機制。培育壯大市場主體,繁榮發展新型經濟,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努力增加就業崗位和機會,支持城鄉居民就地就近就業。加快建立面向全體勞動者的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全面提升勞動者自我發展能力,促進城鄉居民持續增收。三是健全區域協同共富機制。借鑒浙江“山海協作”工程經驗,鼓勵經濟發達地區、先富群體、市場主體等與后發展地區、相對貧困群體建立先富帶后富協同共富機制,促進不同區域、不同群體共同富裕。
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夯實共同富裕物質基礎。將產業振興作為推進共同富裕的治本之策,強化產業鏈思維,著力打造一批新型工業化主導型、農產品加工轉化主導型、文旅融合化主導型縣域經濟強縣,推動縣域經濟特色化、差異化發展。一是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聚焦數字化、綠色化、科技化特征,積極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推動產業園區向專業化、特色化發展,形成分工明確、差異發展、協同互補的格局。二是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按照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并舉、產加銷貫通、農文旅融合的思路,大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充分發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市場主體的引領作用,推動優勢資源向優勢產業集中、優勢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久久為功把農業建設成為現代大產業。三是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建立完善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重點、村為基礎的農村商業體系,大力發展現代商貿物流、醫養健康、會展服務等新型業態,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
大力推動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擦亮共同富裕生態底色。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不增加代際負擔作為推進共同富裕的價值取向,絕不能用生態環境的破壞來換取一時一地的發展。一是強化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與修復,全力構建雪峰山生態涵養帶,防止和遏制生態退化。深入開展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打好污染防治“組合拳”,積極推進區域、城市、產業園區、企業等減污降碳協同創新。二是有序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理清生態產品“價值化—市場化—產業化”發展路徑,建立縱向與橫向、補償與賠償、政府與市場有機結合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深入推進全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積極開展縣級生態產品總值(GEP)核算,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努力將生態優勢轉換為產業振興和經濟發展優勢。三是積極推進生產、生活、生態協同發展。大力發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保育、優質高效生態產業,加快形成生態農業、生態制造、生態康養、生態旅游、生態養殖等綠色產業體系,逐步形成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融”協同發展路徑。
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福祉,推動共同富裕共建共享。將持續改善生產生活條件、著力提高生活品質作為推進共同富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一是大力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全面落實取消縣城落戶限制政策,確保新落戶人口與縣城居民享有同等公共服務,保障農民工等非戶籍常住人口均等享有教育、醫療、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聚焦城鄉一體,城鄉協調發展,加快補齊農村地區基礎設施短板,提升農村供水、供電、供氣、電訊、郵政、交通等建設和管護水平。二是大力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健全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處置體系,完善農村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分類梯次推進生活污水治理,加強農村黑臭水體動態排查和源頭治理。穩步推進農村戶廁改造,探索農戶自愿按標準改廁、政府驗收合格后補助到戶的獎補模式。三是大力推進農村公共服務均等化。堅持公平、效率兩手抓,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縮小城鄉公共服務差距。著力夯實義務教育基礎,加強鄉村兩級醫療衛生、醫療保障服務能力建設,充分發揮鄉鎮區域養老服務中心示范引領作用,探索建立生態康養模式,不斷健全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四是大力推進精神文化建設。統籌好“富口袋”與“富腦袋”的關系,深入實施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門前十小”工程,加強廣播電視公共服務能力建設,策劃舉辦國際龍舟賽、村BA、村歌等節會,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
穩步推進改革創新賦能,強化共同富裕制度保障。將改革創新作為推進共同富裕的關鍵一招,著力突破束縛生產力發展的制度瓶頸,釋放加快發展的“源頭活水”。一是著力深化企業治理、投融資、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探索建立產業發展擔保基金。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創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運行機制,明確市場主體地位,完善內部治理結構,不斷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切實保障農民財產權益。二是著力深化科技創新改革。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不斷加大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優化科技創新生態,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實施人才興縣(城)戰略,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加快培養一批縣域經濟建設急需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不斷提高科技創新對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三是努力營造法治化、市場化、人性化營商環境。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一件事一次辦”“互聯網+政務服務”等改革,縮短辦事流程、提高辦事效率,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深化數字政務改革,切實提升行政效率。
(課題組成員:諶孫武、王志剛、黃小霞、鄭明娥)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