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文化是中國鄉村社會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能綜合反映鄉村社會生活面貌、工藝技藝、習俗規范、價值思想。在我國傳統農耕社會,鄉土文化占據重要地位,不僅是維系鄉村社會穩定、促進鄉村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也是涵養農民精神家園和孕育中華傳統文化的本源。鄉土文化也深刻影響著鄉村教育理念的形成與發展,陶行知的“勞動教育”和晏陽初的“平民教育”都源于鄉土、扎根農村。因此,需要進一步發揮鄉土文化的作用,以鄉土文化推動鄉村教育轉型,為鄉村振興積蓄人才力量。
鄉村振興為鄉土文化重建和鄉村教育改革發展帶來重大機遇
鄉土文化根植于華夏廣袤大地,蘊含著勞動人民的原創智慧,深刻影響著中國的歷史進程。與時俱進傳承和發展鄉土文化與進一步改革發展鄉村教育必然緊密聯系在一起。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各部門各領域制訂出臺了配套政策,更好支撐鄉村振興各項任務的落地實施。例如,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門專門就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出臺相關文件,其中對傳承發展農耕文明、激發優秀傳統鄉土文化活力、支持鄉土人才創新創業等作出部署。教育部大力推動把鄉村教育融入鄉村建設,建立鄉村教育振興的長效機制,持續加大鄉村教育支持力度和資源投入。
進入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在當前及今后相當一段時間內,鄉土文化和鄉村教育改革迎來重大機遇。筆者認為,傳承發展好鄉土文化,應重點解決鄉土文化滯后鄉村實踐、文化建設不足問題,推動其與時俱進,以新鄉土文化服務鄉村全面振興。鄉土文化教育的本質是對本土文化的挖掘和傳承,因此,鄉村教育改革應重點解決鄉村教育懸浮在鄉村之上、沒有扎根鄉土的問題,推動其更好融入鄉村振興大局。考慮到兩者面臨挑戰的同源性,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大機遇下,要相向而行、協同推進。
發展鄉土文化是改革鄉村教育的現實路徑
一方面,以鄉村教育深化改革,支撐鄉土文化發展。以鄉村發展的需要為目的來建構鄉村教育是陶行知的“社會即教育”理念。鄉村教育,必須在推動城鄉教育公平的同時,激發鄉村教育的主體自覺。
首先要兼顧質量和特色。教育質量上堅持城鄉一體化發展,不斷推進城鄉教育公平。同時融入鄉村建設、塑造鄉村教育特色,充分認識鄉村環境提供的教育資源的多樣性,既用好現代化教育手段和資源,又注重開發本土性的教育資源,建設富有特色的教育資源庫,形成特色課堂、特色項目,激發學生在學校學習過程中對鄉村的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實現鄉村教育真正幫助孩子感受鄉村之美、鍛造鄉村之智、培育鄉村之愛,讓鄉村少年真實地融入鄉村世界,擁有深厚文化自信。
其次要強化學校與家庭、社會的教育協同。針對鄉村教育雖身處其中卻獨立于鄉村社會問題,督促鄉村學校切實承擔起擔負的文化責任。比如從教育管理上、教師激勵上想辦法,鼓勵鄉村學校的管理者、教師更主動更深入地走進鄉村社會和學生家庭,向村民、學生父母闡述鄉村社會中的不良風氣和家庭功利性的教育取向對孩子培養的負面影響,以校風帶動家風、社風建設,引導家庭更加重視孩子素質的全面培養。
再次要推進鄉村教育現代化。從發展的視角,未來的鄉村教育必須是現代化特征和鄉土性底色的有效結合。推進鄉村教育現代化,要充分發揮鄉村教育擁有的豐富自然資源、深厚鄉土文化和小規模化辦學等方面的優勢,探索區域教育協同、聯盟學校組團、自主探索創新等發展模式,激發鄉村學校發展的更大活力。
另一方面,以鄉土文化繁榮引領鄉村教育自信。鄉土文化發展繁榮,包含重拾農民對鄉村教育的重視和信任,是對鄉村教育最直接的應許和期待。面對新時代的重大機遇,鄉土文化的發展要與時俱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處理好鄉和城、傳統和現代、農業和工商業等若干對辯證關系,扎根農村、面向未來,以創新性發展為鄉村振興、鄉村教育現代化提供豐富滋養。
一是挖掘優秀基因,重建精神家園。圍繞農村特有的耕讀文化、民間技藝、特色民俗等,加強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和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文化活動保護。農村的宜居和農民的安居樂業,將為社會(村)、家庭與學校在鄉土認同、教育理念上達成一致提供更持久的基礎,實現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共同發力,共同打造具有鄉土特色的高質量鄉村教育。
二是拓展歷史視野,注入時代因素。貫通歷史與當下,連接農村與城市,將時代發展的新精神注入鄉土文化。特別是要看到鄉土是城市文明的根,積極發展新時代鄉土文化。文化上的城鄉融合,更有助于鄉村教育在城鄉一體化發展趨勢下,更自信地突出鄉土特色,與城市教育競相迸發出新的活力。
三是融入教育實踐,突出體驗學習。用好鄉村學校這個重要載體,推動鄉土知識進學校、進課堂、進教材,鼓勵學生走進自然、了解鄉村、記住鄉愁。同時,支持教師開展“互聯網+鄉土文化”教學,結合鄉土文化特點創新教學模式,改變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傳統方式,代之以體驗學習、探究學習和網絡學習,通過聽鄉土歷史故事、觀民間技藝展示等加深對鄉土文化的認同。
四是擁抱時代發展,走技術賦能道路。積極適應信息化、網絡化社會發展,變被動為主動,借助新媒體等數字化平臺和技術優勢,創作傳播展現鄉村特色文化、民間技藝、鄉土風貌、田園風光、生產生活等方面的數字文化產品,加大對新農業、新農村、“新農人”、新生活的宣傳,并規劃開發線下沉浸式體驗項目,帶動鄉土文化價值消費。
近些年,許多農村由表及里、塑形鑄魂,生態宜居、文化繁榮,吸引了優秀人才返鄉創業共建美好家園。特別是許多發達地區的鄉鎮,都有文化公園、民俗館、地方傳統產業陳列館、鄉土資料館、歷史名人史跡陳列館、紅色文化基地等,讓農民既能擁有現代健康生活情趣,又能享受傳統鄉土文化的熏陶,保得住傳統、記得住鄉愁。鄉村振興戰略的大力推進,將鄉土文化重塑、農民群體“精神家園”重建逐步從理想變為現實。
(作者單位:邵靜,江蘇省徐州市豐縣師寨鎮希望小學;辛瑞萍,濟南大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