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好政策助我成為鄉村振興‘領頭雁’”“堅守初心不忘本,扎根鄉村促振興”……5月24日,“聽黨話 感黨恩 跟黨走”宣講暨全國首屆和美鄉村宣講活動在北京舉辦,來自北京、天津等地的10名宣講員圍繞產業培育、精神傳承、鄉村治理等主題,憶崢嶸之路,共話鄉村振興。作為“大地流彩—全國鄉村文化振興在行動”的重要活動之一,本次活動充分展示了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農村發展取得的顯著成就,動員廣大農民群眾感恩奮進,依靠勤勞智慧創造美好幸福生活,激勵更多人投身鄉村振興事業,凝心聚力共同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
鏡頭一
良田里走出現代化之路
“我的夢想就是讓農民可以精致體面地干農活”,這是湖南省岳陽縣豐瑞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董敏芳回鄉創業的初衷。2013年,她放棄高薪工作,回到家鄉岳陽縣筻口鎮開啟了“種糧”之路。
董敏芳明白,要真正改變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一身汗水一身泥的勞作模式,就要從傳統耕種方式下手。對此,她先后創辦了潤升水稻和豐瑞農機兩家合作社,傳播新理念、推廣新技術,致力于發展現代農業。
在育插秧環節,合作社積極與湖南省農科院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合作,創新開發了早稻“工廠化”旱地育秧技術,制定了《早稻工廠化旱育秧技術規程》,旱育秧可節省早稻秧田面積8%~10%。同時,建成全過程遠程監控、產品可追溯的900畝智慧農業示范基地,實現了從育秧到倉儲的“一條龍”機械化服務。開發高效節水智能化灌溉系統,實現了手機APP終端控制遠程供水自動化,真正做到人不下田。
董敏芳深知,一人富不是富。她帶領合作社積極開展水稻種植社會化服務,創新打造“種糧211模式”,即一家兩口種100畝地,年收益不低于10萬元。
董敏芳是萬千“三農”工作戰線上的一員。在廣闊的田野上,一個個“董敏芳”們躬耕其間,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將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鏡頭二
繪就產業振興多彩圖
“小木耳、大產業,我覺得我更像大山里的一只領頭雁,產業興旺、共同富裕是我的目標,我要帶著山里的父老鄉親,勇往直前地走下去,讓我們的小木耳,成為真正的大產業。”陜西省鎮安縣秦綠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余之超講述了自己帶領鄉親們發展木耳產業,將西華村從曾經的深度貧困村變為先進村的故事。
“上山的時候,我帶了一只狗與我作伴,半年后,狗瘋了,而我卻留下了。”談起自己當初決定留在西華村,余之超輕描淡寫。
“遇水架橋,逢山修路。”余之超坦言,在起步之初,困難遠超她的想象,但她沒有退縮,“請不起技術人員就自己學,請不起工人就自己干,村民建不起大棚,我就設計適合山區還省錢的塔式種植架。”靠著這一股子韌勁,余之超慢慢度過了那段“干活、借錢、還錢”的艱難歲月。現如今,她的企業已成為當地農業龍頭企業,建起了標準化制種制袋廠、分揀深加工的工廠、冷鏈物流的儲存庫。2023年,他給村集體上繳了82.5萬元,為村民發放工資404.5萬元,帶動1500余人就業。村民們笑稱:“我們現在不是西華村,是陜西的‘華西村’。”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在宣講現場,江西省于都縣譚頭村副主任劉錦華講述了自己如何帶領村民發展富硒產業;河南省夏邑縣王飛家庭農場總經理王飛分享了按照“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思路經營農場,探索出“四季來財”的盈利模式……他們與余之超一樣,在發展鄉村產業過程中因地制宜,依托當地資源稟賦,“用好一方水土”,以產業振興撬動鄉村全面振興。
鏡頭三
以精神鑄魂續寫奮斗故事
來自呼倫貝爾農墾牙克石農牧場有限公司農林試驗站的南佳穎是“墾三代”,她自小便耳濡目染,感受著祖輩父輩們對農墾的愛與奉獻,將“艱苦奮斗、勇于開拓”的農墾精神銘記于心。
如今,呼倫貝爾農墾良田萬頃、水草豐美、牛羊肥壯、百姓安康,經濟實力和綜合能力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南佳穎所在的試驗站,歷年來承擔并實施國家、自治區及各大科研院校各項試驗。經過多年的試驗對比,選育出來的龍麥系列強筋小麥在當地推廣面積超350萬畝,畝均增產超20斤。南佳穎說:“每到秋收時節,望著金燦燦的麥田,那種成就與滿足感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
北京市門頭溝區炭廠村黨支部副書記付尚華同樣深知信仰的力量。炭廠村紅色歷史文化深厚。初到炭廠村,付尚華就發現,村里有些老黨員的黨齡比他的年齡還要大。于是,他自掏腰包,為每一位黨員訂制了“入黨賀卡”,凝聚起黨員力量。
后來,在付尚華的提議下,村里成立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讀書會”,將“一心向黨”定為讀書會主旨。炭廠村還建起村史館、紅色紀念館,總結提煉出“燒不掉的炭廠精神”,走上了“生態旅游+紅色旅游”的發展之路。
付尚華表示:“未來,將朝著黨的二十大目標繼續前進,迎來鄉村振興的萬丈霞光,這是我們的信仰。”說這話的時候,他的眼神無比堅定。
在奮進“三農”的道路上,面對困難,宣講員們都未曾選擇放棄。“聽黨話 感黨恩 跟黨走”于他們而言,是信仰,更是行動,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道路上,他們目光堅定,腳步鏗鏘。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