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鄉村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相關情況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繁榮發展鄉村文化作為建設文化強國和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重大舉措,主要體現在七個方面。
強化基層文化陣地建設。2018年,全國啟動了縣級融媒體中心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目前已在城鄉普遍推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以志愿服務為基本形式,聚焦學習實踐科學理論、宣傳宣講黨的政策、培育踐行主流價值、豐富活躍文化生活、持續推進移風易俗等五個方面。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區蓮江村積極整合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文化資源,2023年上半年舉辦了“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三八節婦女文體活動”“全民健康宣講”“粵劇演出”等多種形式的群眾性活動,村民參與踴躍。
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近年來,國家頒布了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公共圖書館法和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等,各地均出臺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準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目錄。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鄉鎮文化站等基層文化設施體系不斷完善,已建成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57.54萬個,基本實現了行政村全覆蓋。如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七都鎮開弦弓村積極推進和美村莊建設,將原本廢舊的民房、學校改造成江村文化禮堂、文化小書齋等,通過塑造優質鄉村文化空間,吸引群眾廣泛參與讀書、曲藝等文化活動。
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電視進萬家、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戲曲下鄉、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得到實施。58.7萬家農家書屋已基本覆蓋全國行政村,累計配送圖書11億多冊,農民人均圖書擁有量從0.13冊增長到1.63冊。浙江省杭州市開展“公共文化服務配送”工程,通過“菜單式”點選、“訂單式”配送,將文化服務送至農民群眾身邊。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烏蘭牧騎靈活采取“陣地演出+流動演出+入戶演出”的服務模式和“網上烏蘭牧騎”線上服務方式,惠及當地群眾。
舉辦多種形式鄉村文化活動。連續五年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通過文藝活動、展覽展示、推介發布、趣味比賽等多種形式,展現中華優秀農耕文化、展示新時代農民風采,2022年全國縣鄉村舉辦慶祝活動超3500場。舉辦全國群眾性歌詠比賽、廣場舞展演、“黃河大合唱”等活動,營造了良好文化氛圍。舉辦“大地歡歌”全國鄉村文化活動年,采取“主體活動+系列活動”方式,組織舉辦全國優秀群眾文藝作品巡演、“農業文化遺產里的中國”文化展示等12項重點活動,帶動全國各地舉辦系列相關活動。組織全國村BA大賽、美麗鄉村健康跑、農民健身大賽等賽事活動,帶動農民群眾廣泛參與體育健身活動。
鼓勵農民自辦文化活動。設立全國群眾文化藝術政府獎“群星獎”,大量來自農村一線的原創作品入選獲獎,激發了農民自辦文化的熱情。開展全國“四季村晚”的示范展示活動,搭建群眾樂于參與、便于參與的自我展示平臺。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累計向基層選派文化工作者16.9萬人,為基層文化單位培養人員超過1.5萬人。持續實施春雨工程、陽光工程、圓夢工程等示范性文化志愿服務項目,培育鄉村文藝團隊,向中西部地區縣及縣以下文化單位選派文化工作者10萬名,培養當地文化工作者1.2萬名。
促進優秀農耕文化挖掘保護。農業文化遺產方面,已分七批認定了188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分布在31個省(區、市),涵蓋稻、麥、桑、茶和牛、羊、魚、鴨等60種農牧業種類,涉及蒙、回、藏、彝、侗等40多個民族;傳統村落方面,出臺《關于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的指導意見》,分7批公布了487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分6批公布了8155個中國傳統村落;農耕技藝和傳統手工藝方面,36項農耕技藝、200多項傳統手工藝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認定了38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傳統節慶、禮俗方面,大力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深入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
開展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在基層鄉村組織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傳教育活動,面向農民群眾宣講黨的路線方針和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有效增進農民群眾對黨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開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家庭創建,組織科技衛生文化“三下鄉”、文化進萬家、家風家教主題宣傳、新時代鄉村閱讀季等廣大農民樂于參與、便于參與的群眾性活動,推選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全國道德模范、中國好人、全國十佳農民、最美農技員、鄉村閱讀榜樣等,傳遞正能量、樹立新風尚。
做好鄉村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的重要意義
鄉村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關系基本民生,農民群眾感受最直觀、受益最直接。提供高質量的鄉村文化產品和服務,滿足農民群眾多層次的文化需求,是鄉村文化振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鄉村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是傳播黨的創新理論的重要陣地。通過舉辦鄉村文化活動,用群眾聽得懂、記得住、有共鳴的方言土語、地方戲曲、鄉村“大喇叭”等多種形式宣傳黨的創新理論,能夠讓群眾在春風化雨中感受理論溫度、思想魅力,更加堅定不移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湖南省益陽市南縣以國家級非遺益陽花鼓戲表演為形式,編排新戲歌曲《昂首邁進新征程》,用家鄉話、家鄉事唱響黨的二十大精神,受到群眾熱烈歡迎。
鄉村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是提升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的重要途徑。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讓農民群眾享受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能有效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廣東省清遠市英德市西牛鎮小灣村黨總支書記曾武軍表示:“現在村里面人居環境改善了,收入也高了,我們農民也要追求精神文化生活,像廣場舞、粵劇還有體育活動,大家都特別喜歡。”
鄉村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是改善農民精神風貌的重要方式。用更為優質健康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占領精神陣地,能夠切實改善農村社會風氣,提升農民精神風貌。湖南省益陽市沅江市三眼塘村黨總支書記楊建軍說:“早些年村里打牌賭博、搞迷信的現象多,風氣不怎么好。后來村里成立了農民詩社,還組建了腰鼓隊、秧歌隊、廣場舞蹈隊、紅歌合唱團、舞龍舞獅隊等,成員多達200多人。參加文娛活動的多了,搞歪門邪道的自然就少了,如今日子越過越好。”
鄉村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是培育鄉村多元價值的重要載體。在滿足當地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時,一些鄉土氣息濃、文化底蘊深的鄉村文化活動不但能樹立地區品牌,還能吸引游客參觀體驗,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貴州省黔東南州臺盤鄉堅持多年舉辦村BA,吸引大量外地游客現場觀看,帶火了文旅產業,增加了當地農民的收入。
鄉村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存在的問題
經過長期努力,我國鄉村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體系建設取得了積極成效,較好地解決了鄉村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有沒有”的問題。面向新時代,農民群眾對高質量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好不好”的矛盾越發凸顯。表現為鄉村公共文化設施還不健全;鄉村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總量不足、效能不高;鄉村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適配性差;對農民群眾自辦文化活動支持引導少等。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當前的鄉村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體系在體量上、標準上在不斷升級,但是設計理念和運作機制不能適應新時代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體制機制上還存在一些深層次問題。
推進鄉村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的目標任務
如何適應農民文化需要,提供高質量鄉村文化產品和服務是鄉村文化振興的一項重要任務。增強鄉村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應做好七個方面工作。
創新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機制。注重從農民文化需求出發設計供給內容,在摸清群眾需求的基礎上,根據不同村莊的特點進行差異化供給,推廣“點單式”文化服務模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精準度。注重線上線下相結合推出鄉村文化活動,引導農民群眾利用新媒體平臺互動參與,增強文化供給的覆蓋面和影響力。持續改進政府購買文化服務的實施方式,加大對扎根基層、服務基層、農民自辦的文化團體采購力度,增強農民自辦文化的活力。注重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文化建設,開展文化志愿服務活動,吸引社會文化資源下沉鄉村、服務農民。
豐富鄉村文化生活。創作推出一批展現新時代新農民新風貌的優秀電視劇等文藝作品,鼓勵和扶持具有鄉土特色的文藝創作。策劃推出一批農民喜聞樂見的廣電和網絡節目欄目。推出一批導向正確、品類豐富、質高價廉、適農性強的優秀出版物。持續開展文化進萬家、送歡樂下基層、群星獎優秀作品巡演、新時代鄉村閱讀活動等文藝演出和文化服務。辦好中國農民豐收節,突出鄉土特色引導和支持鄉村自辦文化,開展農民文化藝術節、廣場舞、農民歌會、農民讀書會、詩歌楹聯征集、書畫攝影創作等鄉村文化活動,激發農村文化活力。舉辦不同層次和類型的農民體育賽事活動,鼓勵發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增強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的條件保障。督促縣、鄉黨委政府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把鄉村文化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在推進鄉村建設中統籌謀劃,明確建設標準和規范,保障鄉村文化建設項目資金投入。大力推進文化禮堂、文化廣場、文化館、鄉村戲臺、農耕文化博物館(博覽園)、非遺傳習場所、村史館等文化設施建設,利用鄉村祠堂、禮堂、閑置校舍等設施進行改建、擴建用于文化服務。深入推進縣級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在鄉村兩級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設置分館,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服務效能。建立健全鄉鎮、行政村廣播電視公共服務網點,加強鄉村電影院線建設,穩步發展公益電影放映工作,積極推動改善鄉村觀影條件。
推進鄉村文化保護傳承。實施農耕文化傳承保護工程,組織優秀農耕文化遺產識別評估和轉化創新,組織開展農耕文化的社會宣傳教育工作。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繼承發揚優秀傳統鄉土文化,讓我國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在新時代展現新魅力、新風采。加強鄉村自然風貌、古樹名木等保護。加大對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支持力度,建設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和傳習點,支持鄉村地區傳統表演藝術、民間文學、傳統工藝、傳統醫藥、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
加強鄉村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積極培育扎根農村的鄉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基層文化設施管理人員等,培育一支有熱情、懂文化、愛農民的專兼結合的本土文化工作隊伍。在配強配齊鄉、村兩級文化管理隊伍的基礎上,定期開展培訓,提高文化從業人員業務素質。積極發展文化志愿者隊伍,建立健全鄉村文化志愿服務體系。鼓勵和扶持群眾性文藝社團、演出團體、業余文化隊伍,引導文化專業工作者下基層、下農村,與鄉土文化人才“結對子”,支持艱苦邊遠地區文化事業建設。
繁榮鄉村文化經濟。深入挖掘鄉村文化內涵,不斷豐富鄉村旅游、生態康養、研學旅行等內容,推出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鄉村旅游品牌,促進鄉村旅游提質升級。依托自然和人文資源,發展各具特色的生態旅游、紅色旅游、鄉村旅游。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項目,帶動鄉村手工藝品生產、文化創意等產業發展。培育鄉村文化發展新業態,發揮城市對鄉村的輻射帶動作用,引導和扶持有條件的鄉村走特色化、差異化、多元化發展道路,以鄉村共享經濟、創意農業、休閑農業、電子商務、優質農產品加工流通等為依托,培育文化體驗、健康養生、養老服務等新型產業,發展一批文化內涵豐富的鄉村特色產業帶、產業群、示范區。
深化鄉村思想道德建設。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理論宣講、政策宣傳、價值引領等多種形式的文明實踐活動。深入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宣傳時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邊好人的典型事跡,深入推進誠信文化建設,強化農民的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集體意識和主人翁意識,培育重規則、講誠信、守信用的良好社會風尚。深化文明家庭、“星級文明戶”等創建活動,開展好媳婦、好公婆、好妯娌等家庭文明典型評樹活動,開展傳家訓、立家規、揚家風等主題活動,以良好家風支撐良好村風民風。
(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促進司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