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共創一場鄉村文化盛宴——“大地流彩—全國鄉村文化振興在行動”紀實
時間:2024-06-20 10:55:26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王琦琪 字號:【

  2月27日,在廣東省潮州市湘橋區社光村舉辦的“大地流彩—全國鄉村文化振興在行動”啟動儀式上,激昂澎湃的英歌舞振奮人心、酣暢淋漓的二十四節令鼓春風化雨……在潮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各種誕生于農村、成長在民間的鄉村藝術把大自然的生機活力和生活在這片熱土上的農民的勤勞智慧演繹得分外動人。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鄉村文化是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鄉村文化建設,多次對繁榮發展鄉村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在以往工作的基礎上,今年初農業農村部對各地多樣的鄉村文化活動加以梳理和提煉,與中國文聯等有關單位聯合推出包含中國農民詩會等12項活動的“大地流彩—全國鄉村文化振興在行動”(以下簡稱“大地流彩”)。在精心組織下,傳承發揚鄉村文化的系列活動在全國拉開帷幕,各地廣泛動員、深入挖掘、創新形式,共同書寫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鄉村新篇。

  農民唱主角——

  讓鄉村文化有“鄉土味兒”

  安徽池州,古稱貴池,唐代詩人杜牧那首家喻戶曉的《清明》就是在此作成。1100多年后又逢清明,“愛中華愛家鄉”中國農民詩會啟動儀式在池州市貴池區杏花村舉辦,吸引了全國農民詩人等近千人參加。詩會上,農民詩人們用詩歌禮贊祖國、謳歌時代、贊美家鄉,間隙穿插“烏石手獅舞”“貴池龍燈”等非遺展演和特色農產品展銷活動。“塞北風正緊,江南草青青……”來自甘肅省民勤縣薛百鎮上新村的“田鼠大嬸”裴愛民在詩會舞臺朗誦自己創作的散文詩。她說:“雖然每日忙忙碌碌地種莊稼、收糧食,但誰又能說,這長著苞谷、麥子、土豆的土地上,沒有長著詩意呢?”

  詩詞與農業生產、鄉村生活緊密相連,《詩經》中記載了大量描寫農民勞作和生活場景的詩篇。詩詞是鄉土文化的精華凝練,農民則是這些文化的創造者和第一傳承人。當前,“愛中華愛家鄉”中國農民詩會在全國各地蓬勃開展,并從策劃籌備階段就確立了這樣一條原則——尊重農民意愿和喜好,為農民搭建展示風采的舞臺。

  堅持農村主場、農業主線、農民主體,農民當主角、主演、主力,是“大地流彩”的首要遵循。無論是古老鄉村與現代運動碰撞的“村BA”、村跑等“村字號”體育活動,還是傳統文化與創新氣息結合的“新國潮”展演,亦或是朝氣與煙火氣共同演繹的“村廚大賽”,都突出農耕農趣農味,將農民文體活動打造成展示鄉村風采、凝聚鄉村力量的重要舞臺。

  5月1日晚,“大地流彩·鄉村音樂中國風”首場活動在北京市平谷區舉行。戲曲《高大尚》、老調大鼓《唱咱平谷的山》、戲歌伴舞《農民的生活比蜜甜》等多個極具特色的鄉村音樂節目接連登場,“鄉村的歌”“想唱就唱”“花海放歌”“最美歌聲送給黨”四個篇章精彩紛呈。在現場“谷倉樂隊”的表演十分搶眼。20年來,“谷倉樂隊”奔走在全國各地的鄉村、山寨,一直堅持為農民義務演唱,并與鄉民共同創作關于家鄉的歌,用音樂給一座座鄉村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大地流彩”強調因地制宜、自主自愿、特色創新,避免雷同和簡單復制;堅持公益屬性、避免過度商業化。在“貼近農民群眾辦活動”的具體要求下,各地積極行動起來:山東省巨野縣舉辦工筆牡丹畫藝術作品時裝秀;“池州儺”“東至花燈”等鄉村非遺展現深厚農耕底蘊;秋浦鱖魚、霄坑綠茶、石臺大米等地方名特優產品通過文藝搭臺推向全國;寧夏固原市原州區“滿天星”農民樂隊、云南怒江州老姆登村江小村張曉慧音樂伉儷等優秀農民文化藝術能人在活動中嶄露頭角……

  廣大文藝工作者飽含對鄉村的眷戀和鄉愁鄉情,奔走于鄉村大地,播撒文明火種,是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力量。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梁曉聲的《知青》、反映脫貧攻堅故事的《山海情》……這些有分量的經典作品具有濃厚的鄉土味兒,是一代人的記憶。近日,在文化人才大省陜西壯麗的鳳堰梯田邊,“大地流彩·靈動鄉村——陜西鄉村文化振興在行動”暨“百名藝術家鄉村行”活動正式啟動。藝術家們以清風為筆、山水為墨,走村落、越高山、進田野,與自然交心,與山水交融,與生活交友,感受鄉村發展的時代變遷,記錄進步中的山鄉巨變,謳歌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

  在舉辦“大地流彩”過程中,既成功發掘了一大批優秀作品和農村能人,又為當地帶來了人錢物的“流量”,提振了農民群眾精氣神。下一步有關部門將繼續加大對“三農”題材作品創作的鼓勵和支持力度,讓積極向上、群策群力成為鄉村新

  風尚。

  農民展風采——

  讓文明鄉風滋潤心田

  “是的,我多想回到他大聲呼喊的那一刻,告訴他:你看,天,真的亮了!”在湖北省蘄春縣漕河鎮飛躍村鄉村大舞臺上,不少現場觀眾在聽完蘄春老革命家吳幼庭的故事后掉了淚。在湖北蘄春、沙洋這充滿紅色記憶的土地上,農業農村部整合社會各方資源、匯聚眾智,舉辦老區鄉村行“曜陽關愛行動”暨“大地流彩—全國鄉村文化振興蘄春、沙洋行”公益活動,將紅色文化發揚光大,同時著力挖掘展示當地特色中醫藥資源,以文化賦能革命老區鄉村全面振興。

  南泥灣精神、紅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塞罕壩精神、脫貧攻堅精神、農墾精神……“大地流彩”特別把“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講作為活動的重要一章。在宣傳黨的創新理論、惠民政策的同時,力求故事精彩生動,形式創新活潑,讓群眾喜聞樂見。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鄉村公共文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已從過去的“有沒有”“夠不夠”向“好不好”“精不精”轉變。面對大量的基礎性和開創性工作,農業農村部推動騰訊、阿里、抖音等企業參與活動組織策劃,組織武漢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相關單位提供智力支持。同時大力推動資源整合,既鼓勵各地“自帶干糧”,又發動企業和個人捐贈,力爭將每分錢都花到刀刃上。

  “推動農耕文明和現代文明要素有機結合”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對鄉村文化振興的一項要求。在“大地流彩”開展過程中,也特別注重運用新技術、新載體,加入資金、人才、技術、平臺、數據等現代要素,讓鄉村文化流動起來、活起來。

  自有農業生產起,農耕智慧隨之誕生,比如萬物和諧、共生共榮,重視稼穡、珍惜糧食,鄰里相幫、守望相助。深入推進鄉村文化振興,把上述優秀傳統農耕思想文化融入土地保護、糧食安全和鄉風文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奠定基礎。“大地流彩”通過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用宣講、報告等方式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聚焦當前糧食生產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大地流彩”開展“糧安天下”農民公益培訓,為推進糧食生產高質量發展服務。“糧安天下”邀請基層干部、種糧大戶等作為公益宣講員,面向農民群眾講述多打糧、打好糧的故事、脫貧致富的故事、科技增收的故事,以及農民關心的政策及法律問題,為培育高素質農民、提升農民科技水平和經營管理能力添磚加瓦。

  同時“大地流彩”以農民滿意為導向形成活動質量跟蹤評估報告,強調“把根扎得更深一些、把工作做得更細一些”,防止形式主義和表面熱鬧。強化質量評價結果應用,及時糾正加重基層負擔、侵害農民利益、安全責任落實不到位、財務管理不規范等問題。

  在云南昆明“閱讀與鄉村振興論壇”暨2024“新時代鄉村閱讀季”啟動儀式上,一批鄉村閱讀推廣人閃亮登場。他們來自全國各地各行各業,身體力行推動閱讀深入鄉村。圍繞鄉土文化,“大地流彩”面向廣大農民群眾和創作者征集詩歌、歌曲、戲曲、書法、繪畫、短視頻、微電影、紀錄片,舉辦農民文藝作品展、農民詩詞大會、鄉村閱讀推廣活動等進行傳播,同時與中國曲藝家協會等合作,引導優質文化資源下沉鄉村,用各種措施鼓勵優秀文藝作品、優秀鄉村文化工匠誕生。

  給機會、提水平。不少鄉村宣講員、文化宣傳員在“大地流彩”的舞臺和講臺上得到了鍛煉,正逐步成為當地的致富帶頭人,領著大家看,帶著大家干。農業農村部也將持續關注在“大地流彩”中出彩的農民個人和群體,大力挖掘有實力、有才干的帶頭人,采取多項措施提升其知名度和能力水平,讓他們真正發揮“領頭雁”的作用。

  農民得實惠——

  讓文化產業煥發生命力

  春節期間,福建游神、甘肅社火等非遺民俗火爆“出圈”,這背后是傳統鄉村文化的煥新傳承。據統計,鄉村是我國絕大多數非物質文化的起源地,73%以上的非遺項目保存在廣大農村地區。這些農業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蘊含著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精神追求和共同記憶。然而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鄉村優秀傳統文化遺產資源流失問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保護傳承好鄉村文化成為一項緊迫任務。

  有基層干部認為,未來10~20年,將是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保護的關鍵窗口期。為此,“大地流彩”提出鄉村記憶工程,聚焦珍稀、瀕危鄉村非遺,將文化、產業、產品三者“串聯”,對鄉村優秀傳統文化進行重點保護和創新開發。

  當前,一場覆蓋全國的鄉村文化藝術資源摸底調查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調查將鄉村文化分為十六大類,既有“接地氣”的文藝表演、編織印染、鄉村美食等,又有“高大上”的文化創意、雕刻鑄造、詩詞歌賦等,通過全口徑、全門類、全領域、全方位的調查普查,力爭把我國鄉村文化的“家底”摸清。目前,農業農村部已分七批認定了188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其中25項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數量居各國之首。

  蘇軾怎么給朋友安利零食?今年,CCTV-1央視綜合頻道聚焦中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推出紀錄片《農耕探文明》,首次系統展現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開發利用和創新成果,首重播累計觸達觀眾7.53億人次。《農耕探文明》引發的“云南這棵古茶樹已2700多歲”“蘇軾怎么給朋友安利小零食”等話題登上微博熱搜榜,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文化無法發揮現實作用,就會被遺忘;不流動起來,就會“凝固”,甚至逐漸消亡。通過現代保存技術和推廣渠道讓更多的人關注、利用文化資源,才能讓瀕臨消失的文化“活”起來。在全面調查的基礎上,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登場,對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影像記錄,并保存在中國鄉村文化藝術資源平臺中,為后續向全社會公開宣傳、開發文化產品等工作做準備。在深入挖掘的基礎上,“大地流彩”提出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文化產業化模式,將沉睡的文化資源轉化為生產力。

  繪制鄉村文化地圖是“大地流彩”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鄉村文化地圖把散落在廣大農村的文化遺產、特色美食、農家民宿、民俗節慶、農業品牌、體育賽事“一鍵整合”,并加載至地圖APP中,通過一目了然的“一張圖”,讓游客實現按圖索驥,方便順利地到達想去的目的地;此外還將舉辦文化產業創意大賽,涉及品牌策劃、創意設計、營銷推廣、數字化方案制作,開發IP(知識產權)和商品、服務,并配套投融資政策支持。

  鄉村文創,能做的還有很多。“大地流彩”將選擇有一定基礎和資源稟賦的縣鄉村,推動建設實踐基地、研學基地、文化展示區等,打造長期開展鄉村文化的場所。同時創新提出建立文化幫扶機制,利用鄉情鄉愁的感召力,鼓勵引導文藝、體育、學術等各界名人,通過定期講座、陳列展出等方式,一對一地幫助生活或工作過的鄉村改進、完善、提升文化設施功能,發展文化產業。據悉,農業農村部正在加強和中國作協的聯系,推動一批文化幫扶項目落地,打造一批可借鑒可復制的典型,帶動鄉村旅游、體驗、研學、教育、康養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助力做大做強鄉村文化產業。

  “農文旅”融合發展正成為各地推動鄉村振興的新引擎。今年,江蘇省無錫市農業農村局以“鄉遇四季”為主題,通過二十四節氣串聯,展示品牌村莊、品牌農業、品牌農產品,帶動農產品銷售,提升農民收益;廣東省肇慶市小湘鎮致力將肇沁咖啡、森呼吸露營地、香云紗產業基地等打卡點串珠成鏈,開發薯莨、桑蠶等農副產品,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河南省尉氏縣張市鎮郭家村連續舉辦多屆桃花節,游客既有特色農產品可以大飽口福,又可以觀賞當地傳統盤鼓、豫劇、秧歌、水鼓、翟式嗩吶的表演,有村民說:“有了這個桃花節,村里練習盤鼓的年輕人明顯多了,表演得好更容易找個好媳婦兒!”

  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促進司司長唐珂表示:“‘大地流彩’,就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著眼鄉村文化振興,聚焦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錨定文化鑄魂、文化培根、文化養德、文化興業目標,因地制宜搭建載體平臺,系統謀劃組織實施12項重點活動,涵蓋精神文明、素質培育、文體活動、展示交流、挖掘保護、創新傳承等多方面內容,讓農民唱主角、農民展風采、農民得實惠,并動員社會各方力量積極參與,不斷繁榮鄉村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讓新時代的鄉村文化綻放瑰麗華彩。”

  用黨的創新理論引領鄉村文化建設,用中華傳統美德滋潤心田凝聚力量。鄉村文化建設是長期的事業,需要守正創新,久久為功。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持續做好“大地流彩”這場鄉村文化盛宴,堅持“成熟一個,舉辦一個”,鄉村文化藝術展演、鄉村文化產業創意大賽、鄉村文化藝術基地培育、村歌村舞村晚村跑等活動陸續展開,在保護傳承優秀農耕文化、繁榮發展鄉村文化產業、推動鄉村文化數字化等方面,為農民群眾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文化產品和服務,讓優秀農耕文化持續滋養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