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時節,秦嶺下,渭河旁,沃野良田,麥浪滾滾,豐景如畫。
“我們種下的是小麥,也是風景。”陜西省寶雞市金臺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許維濤說:“目前全區已建成和在建的高標準農田6.88萬畝,有不少田塊成為臨近市民節假日出行的觀光地和打卡地。高標準農田示范建設,為打造現代農業全產業鏈夯實了基礎。”
從保障糧食安全,到加快形成產業體系,再到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這些都是為了一個目標——建設一座現代農業強市和特色食品名城。近年來,寶雞市通過實施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聚焦規?;洜I、設施化提效、多元化探索、宜居化建設,在建設現代農業強市和特色食品名城的道路上穩步向前。2023年,全市農林牧漁及其服務業增加值252.7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萬元。
陳倉大地上,一幅幅村美、民富、產業強的振興新圖景,正在這片西部熱土上徐徐展開。
小面皮搟出百億產業鏈
搟面皮是陜西傳統名小吃。很難想象,一碗5元錢的搟面皮的背后,全產業鏈價值竟達百億元。
在盤龍高新區的搟面皮產業園里,從洗面發酵到調味配料,再到包裝配送,整個面皮產業早已實現工業化流程。“靠傳統手工制作面皮,已經滿足不了市場消費需求。我們公司研發的搟面皮熟化技術讓產能提高一倍,單機每分鐘能達到60公斤的產量。”陜西雜八得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高勇介紹。
如今在寶雞,一碗不起眼的小面皮,早已“搟”出了農民增收的大產業。農民在訂單種植小麥過程中,農技人員在施肥、澆水、防治病蟲害等重要環節把關指導,確保小麥品質達到標準要求,企業以高于市場價10%的價格進行收購。為了推動傳統小吃向現代食品工業方向發展,寶雞市印發《搟面皮品牌建設實施方案》,發布搟面皮制作工藝流程標準并申報注冊寶雞搟面皮地理標志產品。如今,從原料種植到生產加工,再到包裝物流,寶雞的搟面皮產業鏈從業人員已超過10萬人。
2023年,金臺區所有的永久基本農田全部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政府牽線企業通過訂單種植優質小麥2萬畝、油菜1萬畝,促進高標準農田種植的優質主糧原料供給本土化。
“地還是那塊地,但田已不再是那塊田。”許維濤說,通過示范田建設,這些地發生了三個變化:一是降低了生產成本,通過實現糧食作物機械化、智能化,增加智能灌溉設施,每畝降低人工費用320元;二是提升了耕地質量1個等級,由過去的旱地變成水澆地,中低產田變成了旱澇保收的穩產田;三是增加了收入,由過去“一年一熟”變成了“一年兩熟”,每畝增收800余元。
為了打造現代農業全產業鏈,金臺區提出了一融引領、兩業并重、三園定位、四區共建、五子“登科”的工作思路和舉措。一融引領即城鄉融合引領發展;兩業并重即產業與就業并重;三園定位即圍繞農業大花園、農村大公園、農民大樂園;四區共建即分片錯位打造勝利塬農文旅商融合特色產業發展區,蟠龍新區三產融合發展區,馬家塬田園綜合體發展區,硤石綠色農業和全域旅游發展區;五子“登科”即豐盈糧袋子、優質菜籃子、時鮮果盤子、扮靚新村子、充實錢匣子。
產業融合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標志,也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重點方向。近年來,寶雞市鄉村產業融合步伐加快。全市建成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個,創建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4個,培育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村21個,建成農產品加工園區12個。
金絲銀線繡出幸福生活
流傳于寶雞北部塬區一帶的西秦刺繡,是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更是當地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瑰寶。
走進千陽縣南寨鎮閆家村刺繡加工車間,各式各樣的香包、臉譜、虎頭鞋、兔子帽等刺繡產品琳瑯滿目,讓人眼花繚亂。繡娘們在隨意聊天中,手里的銀針拖著細長的絲線上下翻飛,將一幅幅活靈活現的圖案繡出了生機與靈動。一件件精湛別致的刺繡產品,既彰顯著傳承千年的工藝魅力,也展現出新時代和美鄉村的幸福生活。
“我們將村委會原來的辦公場所改造成展覽室,陳列的刺繡傳統產品與新研發的產品,集中展示產業帶頭人與經濟實體的發展成果,希望讓更多人了解西秦刺繡的歷史文化。”千陽縣閆家村黨支部書記張青說。
有著“西秦刺繡第一村”之稱的閆家村,是千陽縣重點培育的“八金八銀”村之一。近年來,閆家村立足西秦刺繡非遺文化的資源稟賦,通過成立閆家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錦繡緣刺繡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經濟實體,不斷增強村集體經濟實力,為鄉村振興添活力、增動力。
“之前,我在上海一家服裝廠打了15年工,學到了服裝設計的工藝。后來,就想著能回到家鄉做點事兒。”作為資深“繡娘”的金達萊刺繡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海燕告訴記者,她在返鄉創業中,通過改進傳統的刺繡技法,將手工與機械化相結合,讓刺繡實現了“流水線”生產,不但提高了生產效率,而且讓產品質量得到了改善。
“家家有車間,人人當技工”。據介紹,金達萊刺繡專業合作社在當地先后培訓帶動了3000多名農民加入刺繡行列。在千陽縣的西秦刺繡產業園里,像這樣的合作社還有很多。
當地通過“協會+合作社+繡娘”的發展模式,引導21個刺繡合作社相繼帶動1.2萬名農村婦女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創業。如今,西秦刺繡已經成為當地留守婦女的重要經濟來源。
近年來,為了將刺繡產業繼續做強,千陽縣廣泛收集整理傳統民間刺繡樣式、技法和代表作品,引入蘇湘粵蜀四大明繡技法,嫁接現代毛絨玩具工藝,進而開發出了民俗文化、擺件玩具、兒童服飾等多個系列200多個新產品。自此,魚形枕走進國家美術博物館被收藏,虎頭枕走上郵票全國發行,虎頭帽走紅冬奧會,西秦刺繡的產品供不應求。
奶山羊引領農民發“羊財”
關山腳下,碧波萬頃,牛羊成群。
走進隴縣秦羊奶畜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讓人領會到什么叫動物之間的和諧共生。養殖車間里,數百只奶山羊與鴕鳥、孔雀、梅花鹿等動物“搭伙過日子”。
“咱這個養殖場是縣上的研學基地。節假日的時候,會有學生來參觀研學。為了豐富孩子們的體驗感,我們特意為奶山羊們配備了幾個新伙伴。”合作社理事長李博說,“以前孩子們來這里只能看看羊,新鮮勁兒過會兒就沒了。有了這些新伙伴,觀賞性、樂趣性都多了,孩子們特別喜歡。”
在隴縣,李博算是眾多返鄉創業人員中的佼佼者。從大學畢業后,他看到家鄉奶山羊產業發展的強勁勢頭,毅然決定返鄉創業。從建羊場、學技術、擴規模,他在創業路上摸爬滾打,終于闖出了名堂:奶山羊存欄量也由剛開始的300多只發展到現在的800多只,單只母羊泌乳量由剛開始的2公斤增加到3公斤多。2023年,合作社總收益達到480萬元。
奶山羊產業是隴縣的一張“金名片”。近年來,這張“金名片”在帶動縣域經濟和富民強村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我們把奶山羊作為全縣首位產業,大力發展‘領頭羊’經濟,聚力打造百億生態乳都,蹚出了一條首位產業賦能縣域經濟、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路子。”隴縣縣長李維芳說。
為了引領群眾發“羊財”,隴縣通過實施百萬只奶山羊發展計劃,建成7個萬只羊場、40個千只羊場、172個適度規模場和家庭牧場,通過基地托養、飼草種植、分戶擴群等利益聯結機制,帶動4860戶群眾養羊種草,戶均實現增收1580元。同時,圍繞養殖、加工、銷售三大核心環節,配套發展飼草、飼料、包材、物流、屠宰等多元業態,相繼引進中糧包材、飛鶴集團等延鏈企業30多家,讓2.4萬人在各產業鏈群中實現就業,羊乳全產業鏈產值達到75億元。
“隴縣堅定實施生態立縣戰略,堅持走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發展路子,立足資源稟賦,做強綠色經濟,努力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李維芳說。
在奶山羊產業發展過程中,隴縣積極推動家庭散養向規模化專業化養殖轉變。按照“飼草轉化、奶羊養殖、羊糞加工、綠肥育果”的發展思路,引進有機肥生產企業,推行糞污資源化利用、草畜果循環發展。這不但讓過去散落在鄉間小道上的羊糞不見了,而且讓“羊糞蛋蛋”變成了寶貴的有機肥料。
目前,隴縣23個村建成集體羊場30座,場均年收入達到60多萬元。全縣奶畜產業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23%以上。
蘋果“論個賣”
讓果農增收有底氣
“別的地方賣蘋果論斤,我們能論個賣。”在鳳翔區范家寨鎮的蘋果園里,綠寶果業公司負責人曹銘元告訴記者。
一個蘋果能賣到20元,哪里來的這份底氣?
據介紹,綠寶果業公司的主打產品是“曹儒”牌蘋果。這個品牌名字來源于曹銘元的父親——曹儒。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為了解決鳳翔當地蘋果“產量低、蟲病多”的問題,時任縣園藝站站長的曹儒,到全國各地考察學習,最終提出發展“矮砧蘋果”的設想。后來,矮砧蘋果大面積栽種并獲成功,讓鳳翔成為“中國矮砧蘋果第一縣”。經過多年發展,蘋果品質被不斷改良提升,市場越做越好。“我們的蘋果品質好,首先是種蘋果的土壤有機質含量高。”曹銘元介紹,土壤有機質含量達到4.79%,處于國際一流水平;種蘋果施用的營養液中加入了SOD抗氧化酶和硒、豆類酵素等,結出的果子不僅口感好,而且營養成分高,成為市場上的高端果。
“在發展過程中,我們總結出了蘋果集約高效栽培的16項配套技術,通過辦培訓班毫無保留地分享給了其他果農。”曹銘元介紹。多年來,綠寶果業累計培訓果農10多萬人次,帶動發展蘋果種植80多萬畝。
蘋果賣好價,果農增收有底氣。鳳翔區通過實施果業提質增效工程,依靠技術集成和機制創新,強化政策扶持,全面推動果業高質量發展。今年以來,鳳翔區按照“穩規模、提質量、降成本、增效益”的發展思路,堅持行政推動、科技賦能、典型引領、項目帶動,突出抓培訓、抓指導、抓宣傳、抓項目,目前果實發育良好,全區蘋果套袋順利進行。針對個別技術難題,農技專家上門服務,在生產關鍵環節,組織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指導生產。通過多種形式的技術培訓與多元化的服務,不但提升了鳳翔蘋果的品質,提高了果農收益,而且在果農中掀起了學科技知識、促果業發展的熱潮。
2023年,鳳翔的“曹儒”蘋果入圍鄉村振興果業推薦品牌,“鳳翔蘋果”第7次登上中國水果品牌價值榜,品牌價值20.16億元。
……
從八百里秦川到千里隴源,再到關中平原,目之所及皆是良田沃野,物豐品特,一派強農富民的振興美景。一段時間以來,寶雞市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學習借鑒“千萬工程”經驗,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不斷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實現新突破,一座中國式現代化的農業強市正在西部冉冉升起。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