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井岡山市是中國革命的搖籃。在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的支持下,井岡山以紅色資源為依托,積極撬動社會資本參與,探索出了“做優紅色旅游興產業、秉承紅色理念興人才、弘揚紅色精神興文化、建設紅色家園興生態、打造紅色堡壘興組織”的“五紅五興”革命老區鄉村振興新模式,跑出了具有井岡山特色的“紅旅融合、產業興旺”鄉村振興加速度。
做法成效
做優紅色旅游興產業。一是全域鋪開,做旺紅色旅游。堅持紅色旅游全域化,利用分布在各村的紅色資源,創造性地推出集培訓、參與、體驗為一體的“紅色培訓+鄉村旅游”新業態,把“紅色資源”變成了“發展優勢”。同時,加大文旅招商力度,引進有實力的企業落戶,撬動社會資本,發展民宿、農家樂,形成一個村莊就是一個紅色景點的紅色全域旅游新格局。二是全面融合,推動產業延鏈補鏈。堅持將紅色旅游與農業觀光、農事體驗、旅游產品開發和銷售深度融合,不斷推動紅色旅游產業延鏈補鏈,著力形成一二三產融合聯動的鄉村特色產業新業態。三是全民共享,強化產業利益聯結。完善“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利益聯結機制,推進“一會兩企三社”村集體經濟組織改革,成立產業協會、村集體經濟投資公司以及土地、資金和勞務合作社,將閑置的房屋、土地、山林等作價入股分紅,把“不動產”變成了來錢的“活資產”。
秉承紅色理念興人才。一是以策引才。在項目建設中注重深化柔性引才機制,出臺《井岡英才實施意見》等文件,啟動實施助力鄉村振興萬人計劃,構建了“校企地”三位一體引才模式,與東南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系,依托院士工作站,有針對性地招引經濟、教育、科技、文化等領域的專業復合型人才,幫助建成隴上行度假村、鷺鳴湖景區、茶源古村民宿等各類鄉村旅游、紅色研學基地。二是以需育才。大力開展“井岡工匠”培育工程,注重“雙向”培育,將在項目建設中引入的縣域人才中的種養能手、致富帶頭人培育成黨員或村級后備干部,將村黨員干部培育成致富帶頭人,打造了一支“永不走”的“鄉村振興工作隊”。三是以能用才。聚焦鄉村振興需要,對項目區域內200余名鄉賢人才進行研判評估、建檔入庫,實現鄉村人才工作室全覆蓋,在有條件的村建設了鄉賢人才館,由村(社區)牽頭成立人才鄉賢聯誼分會。
弘揚紅色精神興文化。在項目建設過程中,井岡山注重傳承和發揚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讓項目區域內的群眾不僅富了口袋,也富了腦袋。一是豐富紅色內涵,力求最完整。項目建設啟動以來,依托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井岡山精神研究會等平臺,有序推進當地革命文物史料的搶救、征集和研究工作,一大批隱藏在村民的生產生活、村頭巷尾之中的紅色資源被挖掘出來,豐富了井岡山斗爭史料。二是堅持紅色資源引領,力求最有效。通過整合項目資金和本地特色資源,創新打造了“紅色講習所”“鄉村大講堂”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所)等宣講平臺。三是強化紅色教育,力求最廣泛。有效整合項目區域內各類宣講資源,廣泛開展井岡山精神宣講活動,組建了井岡山精神宣講團,成立了“小紅軍宣講團”,各大宣講團深入田間地頭、集市街頭,將文化陣地向村民小組、向老百姓家門口延伸。
建設紅色家園興生態。在項目建設工作中,井岡山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大力推行了“文明積分銀行”“紅黑榜”等貫徹群眾路線的創新做法,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是點面結合,合理規劃美麗鄉村。分類編制了“特色村”“標準村”“整治村”的村點規劃,以“六統·四聯創”為抓手,每年在項目區安排美麗鄉村建設點,實施沿線連片統一組織、統配定點、統管規劃、統建項目、統籌資金、統攬管護推進。發揮項目資金效益,全面開展以“四拆三清兩改一管護”為主要內容的“清潔村莊百日攻堅”,打造了全域全線串聯的清凈整潔示范帶,成功迎接了全國5G+長效管護現場會。二是梯次提升,打造紅色綜合體。在項目資金支持下,將茅坪村、大隴村、柏露村、長富橋村、古田村全部納入“紅色名村”打造,按照“精心規劃、精致建設、精細管理、精美呈現”的要求,高標準推進“七改三網”等基礎設施建設,修繕了茅坪舊居群等20余處國家級和省級舊居遺址,開辟了大倉—古田—神山—壩上等13余條紅色精品線路,逐步形成一個以項目區為中心,全山覆蓋、全域循環的“紅色綜合體”。三是激活動力,提高群眾參與環境整治積極性。充分發揮“組織群眾、宣傳群眾、依靠群眾”的光榮革命傳統,定期組織開展環境衛生評比活動,建立紅黑榜,曝光一批臟亂差典型,表揚一批先進代表,在比學趕超中營造“人人講衛生、戶戶愛環境”的濃厚氛圍。同時,組織環境“臟亂差”村點到優秀村點參觀學習,廣泛推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積分兌換激勵機制”,群眾通過參與垃圾分類處理、創建“美麗家庭”獲得積分,再到指定地點兌換毛巾、洗衣粉等生活用品,激發群眾主動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
打造紅色堡壘興組織。一是建強一輛“火車頭”。2021年村“兩委”換屆以來,茅坪村、馬源村、大隴村、柏露村、長富橋村、古田村等項目區域內6個村黨支部均實現“一肩挑”。制定出臺激勵村干部的新時代擔當作為“二十條”,激發了村黨組織和村“兩委”干部干事創業激情。柏露鄉長富橋村黨支部獲評“全省鄉村振興模范黨組織”。二是選優一批“領頭羊”。通過實施學歷提升、技能提升、政治素養提升和致富能手培養計劃,選優培育村黨支部書記。三是蹚出一條“致富路”。發揮黨支部引領作用,構建支部、公司和農戶“三方得利”利益共同體,推動村民從“站著看”轉變為“主動干”,黨支部引領基層治理和鄉村振興的“頭雁效應”不斷釋放。
經驗啟示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井岡山實現在全國率先脫貧“摘帽”,其中一條非常重要的經驗就是堅持“五級書記抓脫貧”,充分運用黨員干部的力量,下沉到脫貧攻堅的一線陣地上去。在項目建設中,井岡山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持黨建引領,構建起黨委領導、政府引導、社會主導、干部幫扶、群眾共建的多元推進體系,不斷增強農村黨組織聯系群眾、服務群眾、凝聚群眾、造福群眾的能力,使其發揮戰斗堡壘作用,推動項目區鄉村振興取得了良好發展態勢。
堅持井岡山精神賦能。項目區在推進鄉村振興中,始終堅守發展農業、建設農村、致富農民的初心,堅持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斗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堅持傳承紅色基因,用紅色精神鼓舞人、用紅色作風感召人、用紅色故事激勵人,引導黨員群眾不斷從井岡山精神中汲取信念和力量,牢記囑托,感恩奮進,讓井岡山精神散發新時代光芒,成為井岡兒女投身鄉村振興戰場的不竭動力。
堅持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項目區將共同富裕作為鄉村振興的時代使命,在產業振興中,探索出了以促進最廣大群眾共同富裕的“1+1+X”的共建共享模式;在生態振興中,始終將人民群眾需求作為工作出發點;在人才振興中,始終把提升本地群眾致富技能作為重中之重;在文化振興中,著力提振人民群眾內生動力;在組織振興中,全力打造一批真正能幫群眾解難題、能帶群眾走上致富路的基層組織,努力實現產業發展、發展環境、城鄉面貌、民生福祉“四個大提升”,實現“糍粑越打越黏,日子越過越甜”。
(江西省農業農村廳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