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良種良田配良機 增產有了“硬支撐”
時間:2024-06-20 10:50:22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張昆 字號:【

  小滿已過,中原大地,廣袤沃野,麥穗飄香,豐收在望。

  在河南省新鄉市平原城鄉一體化示范區中原農谷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3500畝100多個品種示范小麥均已進入灌漿后期。“今年在田展示的小麥,株型緊湊,籽粒飽滿,具有高產、優質,抗病、抗倒伏等特征,畝產表現十分不錯。”中心工作人員王振云介紹,“中原農谷以種業創新為主,集聚國內一流的重要創新研發機構、創新平臺和種業企業,持續優化品種創新,助力糧食單產不斷提升。”

  2023年,中原農谷“一核三區”培育農作物新品種126個;“新麥58”“鄭麥918”接連刷新我國小麥新品種轉讓價格;新鄉市自主選育的“新麥26”獲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入駐中原農谷不久,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就取得了不少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小麥育種核心技術研究處于全國領先水平。”河南省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雷振生介紹,37個農作物新品種通過審定,累計推廣1.5億畝,小麥品種“鄭麥1860”和“鄭麥379”入選2023年農業農村部主導品種。

  要多打糧、打好糧,就得有好種。選育適應性高、高產優質的品種,是單產提升的關鍵。“今年在這里展示的‘秋樂麥918’‘鄭麥136’‘新麥26’‘百農5819’等小麥品種,又高產又優質,種植效果好。”展示田負責人、秋樂種業小麥育種中心負責人孫文鑫介紹,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品種展示基地聯合企業、科研、推廣體系等力量,強化品種篩選,舉辦品種示范觀摩活動,示范推廣高產穩產多抗的小麥新品種,助力小麥大面積單產提升。

  好種子有了,還得種到好地里,才能產出更多好莊稼。“今年小麥長勢不錯,加上老天爺幫忙,雖然還沒有實割實測,但是畝產達到1400斤問題不大。”站在河南省新鄉市平原城鄉一體化示范區的高標準農田示范區里,望著眼前沉甸甸的小麥,新鄉市原武鎮西合角村種糧大戶申季峰自信地說,“現在的地和過去可不一樣了,我對產量很有信心。”

  過去,申季峰種著一二十畝地,一季下來,累死累活,每畝地能打900斤小麥就挺高興了。現在,申季峰流轉了600畝地,一季下來,不費啥事,每畝地打1200斤小麥還有些不滿意。

  “現在小麥產量越來越高,成片連方的高標準農田功不可沒。”申季峰說,“高標準農田里路都是水泥路,大型機械進出非常方便。到時間就和農業服務公司對接并商量好價格,讓機械進田干活,不需要人操心。農田周邊還建設了溝渠和水井,田里水多了可以自然排出,缺水了可以通過水井供水。因為地質好還平整,好品種、好技術推廣應用起來非常快。”

  據了解,平原城鄉一體化示范區的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建設總面積10.89萬畝。根據建設要求,聘請專業設計團隊逐村莊、逐地塊實地勘測,確定建設內容。同時按照“空間均衡、灌排結合、閉合成網、智能高效”的原則,疏通溝渠、種植苗木、整修線路,規劃建設田間道路、灌排工程、農田防護工程、輸配電工程等,推進農田路網、林網、物聯網、電網、水網融合發展,打造道路林蔭化、電路規范化、田間林網化、河渠生態化、管理數字化的高標準農田新格局。通過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田道路通達率、農田防護率、電力配套率、宜機化率可達100%,耕地地力可提升1個等級,可實現節水、節肥、節工和糧食增長提質,畝均可節本增效616元。目前,示范區新修和配套900余眼機井,現有智能水肥一體機810套、卷盤式噴灌機491套,還鋪設了672.9千米的地埋管線,農田灌排設施基本完善,高標準農田助力糧食增產的能力越來越強。

  “農機在增產中的作用非常大,以前小塊地,還不平整,想用大農機都不行。現在高標準農田建好了,大農機就方便用了,農機種子耕地結合更緊密了,提升產量就更有底氣了。”申季峰高興地說。

  如今,在平原城鄉一體化示范區的高標準農田示范區這個“大舞臺”上,平移式、指針式、卷盤式、自動伸縮式、半自動伸縮式、固定式等多種灌溉設備,播種機、收割機、旋耕機等各種主力機型在廣袤的高標準農田上“暢通無阻”,農戶可根據作物的生長狀態和土壤實際情況選擇合適機械,為糧食單產提升助力。

  “建好高標準農田只是第一步,要將好地用好,才能充分發揮高標準農田對糧食增產的促進作用。根據測算,通過高標準農田的建設,可提升7%~10%的產量。”新鄉市平原城鄉一體化示范區農業農村局現代農業科科長鄭曉凡介紹,借助中原農谷高標準農田服務中心的智慧大腦,一畝地要播多少種子、施多少肥,土壤和作物缺什么,什么時候打藥、追肥都能通過手機發給農戶,而且只要設好參數還可以實現一鍵啟動、智能種地。

  “以前種地都想著盡量多施肥、多播種,往往成本上去了產量還提不上去。個人對田間病蟲害的發現識別也不及時,怎么應對、怎么打藥全靠經驗,如果毫無準備地遇上突發氣象災害,減產的可能性就很大。”申季峰感慨地說,“高標準農田建好后,吸引來了好種子、好農機、新技術,我們也搭上了科學種田、提升單產的車嘞!”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