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發布,為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出了系統部署,為縣域基層提供了一個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威縣位于河北省南部、邢臺市東部,曾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自2018年脫貧“摘帽”后,統籌推進脫貧鞏固提升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成為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2023年成功爭列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創建名單。作為鄉村振興“一線總指揮”,必須準確把握“千萬工程”實踐要求,全力以赴為華北平原脫貧縣蹚路子、作示范,爭當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縣級標兵。
增強“謀”的智慧,以戰略思維做好頂層設計。威縣的基本縣情是“四不靠(不靠山、不靠海、不靠鐵路、不靠大城市)、兩沒有(地下沒礦藏、地上沒資源)”,生搬硬套浙江省先進經驗不可取,只有在戰略的高度上,因地制宜制定目標路徑,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才能真正打造“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威縣樣板。一是明確“兩個目標”。聚焦聚力村集體收入壯大、農民增收兩個目標,年內實現村集體收入超10萬元的村占比90%以上,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省市平均水平,力爭到2030年村集體收入超50萬元村莊數量、農村居民收入均實現翻番。二是深化“兩個研究”。“千萬工程”重大決策的作出,乃至20多年來的每一次深化,都是基于調查研究的成果。確保“千萬工程”經驗落地落實,既要“上接天線”,規范開展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又要“下接地氣”,每個鄉鎮選取5個示范爭創村、5個整治重點村,利用半年時間摸清現狀和短板。三是實施“兩個對標”。堅持跳出威縣、跳出河北、站位全國看威縣,常態對標對表省內第一、全國一流,在更大空間中對標先進、學習借鑒,開拓視野、認清差距,統一思想、激發干勁。在“兩個對標”的過程中,推動思想不斷深化、不斷解放。四是加速“兩個創建”。以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鄉村振興示范縣兩個“國字頭”創建任務為引領,強力推進總投資74.1億元的85個重點項目,力爭通過三年創建,描繪出一幅奶果飄香、生態秀美、和美善治、活力創新的威縣“富春山居圖”。
提升“統”的能力,以系統觀念推進全面振興。“千萬工程”是城鄉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調整,是鄉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的重大變革,必須堅持系統觀念,才能取得實效。在鄉村產業上,要始終牢記“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殷殷囑托。在持續優化“五個10萬(10萬頭奶牛、10萬畝威梨、10萬畝葡萄、10萬畝飼草、10萬畝瓜菜)”特色產業格局,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的同時,著力發展農村手工業和電子商務,探索“七個特色(趙村乳業、棗園蔬菜、高公莊番茄、七級氈包、侯貫皮毛、方營休閑食品、賀營手工粉皮)帶全域”發展模式,使群眾能夠就近就地增收致富。在鄉村建設上,要始終牢記“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的關鍵目標。更加注重生態優先,狠抓村莊綠化、污水整治,積極爭創國家森林縣城;更加注重試點示范,啟動國家農業產業強鎮——趙村鎮的乳業小鎮建設,打造“千萬工程”試點村32個;更加注重城鄉融合,鞏固提升“雙師課堂”成果,深化普惠性多元化養老服務體系改革,加快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讓中國式現代化更加可視可感可及。在鄉村治理上,要始終牢記“辦實每件事、贏得萬人心”的重要要求。堅持黨建引領,實行德治、法治、自治、智治“四治融合”,搭建鄉村治理智慧平臺,完善“民情通辦”功能,用好3500余名網格員,構建“黨建+網格化+數字化”模式,確保人居環境整治不留死角,解決好群眾的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用和美善治帶動宜居宜業。
建強“干”的膽魄,以改革擔當破解問題瓶頸。“千萬工程”始終堅持首創精神、變革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實踐中生命力日新又新。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需要面對區域之間不同的內因外情,需要面對時刻變化的形勢任務和工作要求,需要面對實踐過程中的具體問題瓶頸,用好深化改革這個“關鍵一招”,用活河北省政府批準給予的“更大自主改革權限”,在充足“人”“財”“物”保障上下足功夫。一是引育并重夯實人才基礎。“引”即持續完善“人才十條”制度體系,用好同中國農業大學等院校開展校地合作的機遇,每年引進高層次人才100人以上,打響“人到威縣才有為”的品牌。“育”即深化農民技術職稱評審試點改革,強力推進農村群眾職業技能提升工程,每年完成農民專業技術職稱評定,以及培育鄉村振興帶頭人、種養加能手600人以上。二是盤活土地變資源為資產。在順利完成國家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任務,首宗入市地塊以354萬元價格成交,村集體獲利90余萬元的基礎上,系統集成推進宅基地制度、集體產權制度等系列改革,探索可持續的利益共享機制,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威縣樣板”。三是雙管齊下發展規模經營。針對人口外流相對較多、農村土地零星分散等問題,持續發力開展“空心村”治理攻堅,實現了縣財政、鄉財力、村收入壯大,以及群眾增收、國企增利的“五方受益”目標。今年威縣將以此為契機,強力推進土地有序流轉、適度規模經營的“鑰匙工程”,到“十四五”實行規模經營的村占比80%以上。
放大“借”的格局,以創新理念實現后發崛起。推動“千萬工程”經驗落地開花結果,要善于借梯登高、借船出海,唱響創新驅動強音。一方面,要借重大戰略之勢,建強創新陣地。2024年是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開局之年,也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十周年。十年來,威縣主動融入和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主要經濟指標均增長3倍以上,城鄉居民收入比由“十二五”的3.1縮小至2.4,綜合經濟實力由河北省末位上升至中游。特別是先后引進大龍網、地主網等農產品電商頭部平臺,北京健坤、大有潤成等訂單農業、中央廚房等一系列項目,土生土長的農業龍頭企業根力多成為國家重點實驗室,“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轉變的步伐不斷加快。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新征程上,要全面學習、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北重要講話精神,緊盯在京央企布局河北重大機遇,持續開展百支隊伍訪百家央企“雙百行動”,全年引進農業產業化項目20個、總投資15億元以上,推動明康匯、中鴻記等重點項目落地實施,力爭將農業園區打造為全省鄉村產業發展標桿。另一方面,要借國家部委之力,鞏固創新支撐。威縣是教育部定點幫扶縣,近年來持之以恒地深化“百校入威”,先后與70余所高校、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系,世界領先的木霉真菌項目落地實施,組建高校科研成果轉化中心,河北省唯一的縣域大學即將達到萬人規模,縣域科技創新能力自全省C類一路躍升為A類,并在威梨產業發展上,探索了一條生態與經濟效益“雙贏”之路,入選第四屆“全球減貧案例”。從多年來的實踐來看,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要始終堅持“科技創新是第一生產力”,只有這樣才可以讓農產品既能種得好、又能賣得好。2024年,威縣將用足教育部幫扶優勢,聚焦畜牧、林果、蔬菜等特色優勢產業,全力做好“土特產”文章,加快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培育和標準化生產“三品一標”建設,整體提升農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同時,著力打造設施優越、裝備先進、技術領先、智慧智能的農副食品加工、物流、研發平臺,拓展社會化服務、電子商務、休閑旅游等二三產業發展,打造三產深度融合的現代農業示范區帶。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