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對鄉村建設進行專題部署,為推動鄉村建設擴面提質提供了基本遵循。湖南將堅決按照中央一號文件部署要求,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以實施“五千工程”為總攬,大力推進“五個全面提升”,更加注重村莊規劃引領、更加注重盤活閑置資源、更加注重發揮農民主體作用,聚焦農民急難愁盼精準發力,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積極穩妥、既快又好推進宜居宜業“和美湘村”建設。
全面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著力打造品質鄉村
大力推進農村基礎設施補短板,從各地實際和農民需求出發,抓住普及普惠的事,統籌資金項目,以“一庫一單”為抓手,干一件、成一件,推動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往村覆蓋、往戶延伸,不斷提高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一是加強農村生產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抓好農村道路、防汛抗旱等生產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對鄉村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實施新一輪農村公路提質改造,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提質改造農村公路3500公里,建設農村公路安防設施2.6萬公里。實施千萬畝農田產能提升工程,新建和提質改造高標準農田300萬畝以上。實施小型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和管護三年行動,恢復農村小水源蓄水能力2.5萬處以上,暢通“中梗阻”渠道2000公里以上。二是加強農村生活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實施城鄉供水一體化,規模化供水工程覆蓋農村人口比例達63%。推進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加強重點村鎮新能源汽車充換電設施規劃建設。推進現代宜居農房建設,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和農房抗震改造。三是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強化農村基礎設施與城鎮基礎設施的布局銜接和功能服務,推動城鎮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實現縣域內基礎設施銜接互補,充分發揮農村基礎設施改善農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作用。建立健全農村公共基礎設施長效管護機制,保障各項設施正常運轉。
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
著力打造美麗鄉村
堅持把改善人居環境與發展產業、富裕農民結合起來,聚焦“五治五美”標準即治水、治廁、治房、治垃圾、治鄉風,實現庭院美、村莊美、田園美、鄉風美、生活美,推動1萬個村人居環境提檔升級,不斷提升鄉村居住環境舒適度。一是大力實施千村美麗示范建設工程,建設300個以上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帶動市縣兩級建設美麗鄉村3000個以上。統籌推進農村改廁、生活污水、黑臭水體治理,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生活污水治理率分別達到90%、35%。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減量和資源化利用,完善城鄉一體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處置體系,推動人居環境治理制度化、常態化、長效化。二是整體提升村容村貌。堅持不搞大拆大建,對農村道路、溝渠、墻垛、柵欄及其他荒廢空間進行微改造、精提升,布局建設小廣場、小池塘、小碼頭、小墻繪等微景觀,讓鄉村步步是景、處處有畫。實施家家戶戶“八整潔”行動,發動群眾常態化開展大清掃大整潔活動,做到家家戶戶、屋里屋外“八整潔”,即客廳收拾整潔、灶屋清理整潔、廁所清洗整潔、床鋪折疊整潔、鞋子擺放整潔、衣物晾曬整潔、院子清掃整潔、雜物堆放整潔。三是推動美麗屋場、秀美庭院共建共享。堅持把發展庭院經濟與整治人居環境有機結合、共同推進,通過政策引導、鼓勵村民群眾充分利用庭院內外的邊角地、空閑地,因地制宜建設小果園、小菜園、小花園,讓家門口既有好風景又有好“錢”景。四是注重保護鄉土特色。突出鄉土特征、民族特色和地域特點,結合當地特有的自然資源、文化遺產,把挖掘原生態村居風貌和引入現代元素結合起來,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加強對文物古跡、歷史建筑、古樹古井等的保護,守住文化根脈,留住鄉愁記憶,打造一批農文旅融合發展典范。
全面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
著力打造幸福鄉村
持續推進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滿足農民群眾服務需求,不斷提升鄉村公共服務便利度。加大縣鄉村公共服務資源投入和統籌配置力度,注重公共服務資源縣域內統籌布局、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一是增強縣城綜合服務能力。著力提高縣城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水平,建設好縣域基本公共服務共同體,更好滿足農村居民對優質公共服務的需求,努力做到不出縣就能夠看大病、上好學。二是把鄉鎮建設成為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辦好鄉鎮公辦中心幼兒園和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完成350所鄉鎮標準化寄宿制學校、100所縣域普通高中“徐特立項目”建設。推進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規范化管理,建設一批縣域醫療衛生次中心,穩步提高鄉村醫生中具備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人員比例。新建或改擴建一批區域性中心敬老院,推動建立農村互助養老服務體系。三是提升村級公共服務能力。整合利用現有設施和場地,加強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推進“一站式”便民服務。持續優化村“兩委”班子,充分發揮駐村工作隊作用,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
全面提升數字鄉村建設治理
著力打造智慧鄉村
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加快推進數字鄉村發展,為鄉村振興賦能添彩。一是加強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農村光纖網絡、移動通信網絡、數字電視和新一代互聯網廣覆蓋,提升鄉村信息技術設施水平。二是推動鄉村產業數字化。大力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和“數商興農”行動,解決農產品上行“最初一公里”問題,引導“小農戶”對接“大市場”。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和設施農業,推行“云種菜”“云種稻”等模式,推動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深度融合,推廣精準化、智能化農業作業。三是推動鄉村服務數字化。推動“互聯網+政務服務”五級全覆蓋,加強“互聯網+教育+醫療健康+社會救助”等體系建設,完善拓展益農信息社服務功能,讓村民小事不出門、大事不出村,享受數字紅利。四是推動鄉村治理數字化。搭建鄉村治理數字化平臺,推行網格化服務管理,推動實施“雪亮工程”,不斷拓展平臺的功能,推廣“互聯網+基層治理”行動,積極構建以黨建引領,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融合的基層治理網絡體系,提升鄉村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推進鄉村治理、農村集體經濟、集體資產、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數字化管理。
全面提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著力打造和諧鄉村
堅持鄉村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讓農民群眾既“富口袋”,又“富腦袋”。一是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引領作用,深入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傳教育活動,引導農民群眾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自覺踐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是豐富精神文化生活。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全覆蓋,大力發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發展農村網絡文化陣地,面向農民群眾提供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開展“歡樂瀟湘”“湖南公共文化進村入戶·戲曲進鄉村”“村BA、村跑、村廚”等文化活動,增加富有農耕農趣農味的鄉村文化產品供給;傳承鄉土文化,推動農耕文明和現代文明要素有機結合,強化農業文化遺產、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整理和保護利用,滿足農民群眾多樣性、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要。三是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通過村規民約等硬性約束,整治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突出問題。深入推進清廉鄉村建設,進一步規范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村級黨務政務財務公開,從嚴整治侵害群眾切身利益的“蠅貪蟻腐”問題。大力發揮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等示范引導作用,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