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體系強”是農業強國的基本特征。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聚焦解決“誰來種地”問題,以小農戶為基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重點、社會化服務為支撐,加快打造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高素質生產經營隊伍。提升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生產經營水平,增強服務帶動小農戶能力。推進中國農業經營體系創新,不僅是重要的理論命題,更是引領和保障農業強國建設的重大實踐。
構建中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定位與方向
糧食生產要走規模化、專業化發展道路,適宜于“家庭農場+社會化服務”經營模式。糧食生產適宜機械作業,容易獲得較高的勞動生產效率。提升糧食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應主要依托規模種糧主體和服務主體。隨著大量人口向城市遷移和大量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不少地區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和城市郊區的糧食生產,不再由原承包戶單家獨戶小塊經營,而是通過土地經營權流轉或托管、半托管的形式,主要由專業化家庭農場、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實現規模經營,是糧食等資源性農產品規模化生產經營的必由之路。
園藝性生產要走勞動密集、技術密集、資本密集的發展道路,適宜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園藝性生產的勞動密集型特點決定了單個農戶經營規模有限,其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特點,又決定了要有較強實力的經營主體帶動發展。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導園藝性生產的作用和優勢,建立健全聯農帶農益農機制,創新產業組織模式,帶動農民共同發展,解決單家獨戶辦不了、辦不好或者辦起來不劃算的事情。
畜禽養殖要走科學化、集約化、標準化的發展道路,適宜于“農業龍頭企業+規模養殖場戶”模式。推動傳統畜牧業轉型升級,要調結構、優布局、提質量、增效益,加快健全畜牧業經營體系,切實轉變發展方式,形成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調控有效的高質量發展新格局。重點強化科技創新和養殖設施標準化改造,輻射帶動農民發展科學養殖,構建現代畜禽養殖、動物防疫和加工流通體系,不斷提高畜牧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不同區域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構建要因地制宜,適應不同地方的資源稟賦和發展差異。在經濟發達、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較高的區域,要充分發揮土地規模經營與服務規模經營的規模效益,為保障糧食與重要農產品安全作出積極貢獻。在小農戶比重高、地形地貌復雜、承包地細碎化嚴重的地方,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把服務帶動小農戶、保障小農戶合法權益放在首位。要保持足夠的歷史耐心,在尊重農民意愿、有效保障農民生計的前提下,穩步推進適度規模經營發展。
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發展要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揮作用。提高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為集體土地所有權行為主體,在對村莊資源進行統一規劃、管理,保障資源環境永續利用,提供農業生產經營居間服務等方面的統籌協調能力,促進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通過生產托管等方式,提高農業的分工程度和專業化水平,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和生產交易效率。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共同開發優勢資源。
構建中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思路與建議
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奠定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土地制度根基。穩妥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啟動二輪延包整省試點,確保大多數農戶原有承包地保持穩定、順利延包。探索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在保障和實現農民集體成員權利的同時,賦予農民集體依法防止和糾正長期撂荒承包地等行為的職責。強化對土地經營權的平等保護,加強土地經營權流轉管理與服務,依法做好工商企業等社會資本通過流轉取得土地經營權審批和事中事后監管工作,引導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
建立現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發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中的統籌協調作用。進一步明確農民對集體土地等資源資產的用益物權,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健全集體收益分配權轉讓退出機制。完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治理機制,確保成員能夠有效參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運營管理。豐富農村集體產權權能,因地制宜探索推行資源發包、物業出租、居間服務、資產參股等發展方式,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以小農戶為基礎,培育多元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成“家庭農場+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的普適性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夯實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重點培育“規模適度、經營集約、發展綠色”的農戶家庭農場,實施家庭農場發展提升行動。提升農民合作社及聯合合作質量,支持家庭農場組建合作社,支持有條件的合作社根據發展需要辦企業,完善聯農帶農益農機制,發揮各類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在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應急保供能力建設中的骨干作用。大力發展全程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建設區域性農業全產業鏈綜合服務平臺,持續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打造主體多元、形式多樣、服務專業、競爭充分的中國特色社會化服務體系。
健全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扶持政策
采取綜合性政策措施,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穩定發展。完善糧食價格支持政策,穩定最低收購價政策框架,適時適當提高最低收購價水平。優化農業補貼政策,創新補貼形式,逐步提高補貼水平和擴大覆蓋范圍。新增有關財政支農項目向規模種糧主體傾斜,明確政策導向,營造全社會重農抓糧濃厚氛圍。推動農業保險“提標、擴面、增品”,擴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實施范圍,探索發展地方特色農產品保險。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增加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貸供給,特別是完善支持糧食生產專項信貸制度。通過多種政策組合,確保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獲得社會平均利潤以上的收益。
實施科技強農行動,助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健全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制度體系,繼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建設標準。加強現代高效農業設施建設,推進老舊設施改造提升和標準化建設。建設農產品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完善倉儲保鮮冷鏈物流網絡,健全農產品產后倉儲加工和運輸保障體系。推進種業振興行動,擴大重大品種推廣補助試點范圍,加強糧食作物良種推廣,幫助規模種糧主體節本提質增效。補齊農機裝備短板,重點圍繞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支持農機研發制造推廣應用一體化建設,建設區域性農機社會化服務中心,持續推進農作物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加快智慧農業發展,提升農業從業者的數字素養和技能水平,推動規模化農場數字化升級,建設國家數字農業創新中心和創新應用基地。
創新政策支持方式,促進各類農業經營主體融合發展。加快培育高素質農民,打造強有力的農業經營管理和技術服務人才隊伍。堅持益農取向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加強區域性農業全產業鏈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加強社會化服務示范創建、標準建設和服務效果評估。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民共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政策支持方式,將服務帶動小農戶實際效果作為對新型主體進行政策支持的重要依據,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小農戶形成緊密利益共同體。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廣循環、綠色農業發展模式,加強農業生態保護修復。建設區域農業應急救災中心,完善防災減災救災組織機制。
(作者系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會長)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