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是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場需求大、經濟效益好、營養價值高,在保障重要農產品供給、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中作用愈發突出。為摸清重慶市食用菌產業發展狀況,找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短板弱項,厘清下步工作思路,筆者先后深入黔江、永川、合川、開州、南川、萬盛、梁平、城口、云陽、奉節、酉陽等區縣,歷時半年多,對重慶食用菌產業發展進行了調研。
食用菌產業發展特點
主體眾多,產業分布較廣。據調研匯總,2022年,全市食用菌產業經營主體為8384家,遍布全市38個區縣。其中,主城都市區4684家,占比55.9%;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為2354家,占比28.1%;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1346家,占比16%。全市90%以上的區縣都有食用菌種植,其中平菇種植覆蓋34個區縣,占全市區縣總數的89.5%;羊肚菌、香菇種植分別分布在23個區縣和17個區縣,占比分別為60.5%和44.7%。秀珍菇和金針菇2個品種分布相對集中,初步實現了產業聚集。
業態豐富,全產業鏈漸成雛形。種植端,全市擁有食用菌種業主體7家。其中,羊肚菌制種主體4家,可滿足5萬畝以上的種植需求,在全國占比20%以上,位居全國前列。種植方面,全市2022年種植面積16.04萬畝、3.5億袋,產量25.6萬噸,種植業產值24.2億元。加工端,全市有加工市場主體115家,大多數從事食用菌烘干、包裝等初級加工,從事食用菌食品開發的主體僅2家。銷售端,全市除大部分種植戶自產自銷外,尚有126家主體專門從事食用菌銷售,觀農貿食品批發市場、雙福國際農貿城、南岸正陽農貿市場、重慶朝天門綜合批發市場等均有主體從事食用菌批發,其中雙福國際農貿城日吞吐量在10噸左右。城口縣林芝孢子粉、香菇出口美國、澳大利亞。在融合發展方面,位于萬盛經開區叢林鎮綠水村的“叢林菌谷蘑菇總動員”,是目前為止全國唯一以食用菌菇為主題的兒童親子樂園,打造食用菌研學基地和科普館,開發蘑菇火鍋、全菇宴等產品20余種,為游客提供觀光、采摘、科普、研學旅等服務,年接待游客最高年份5萬多人次,年實現旅游收入超1億元。
效益明顯,倍受各方青睞。一是保障市場供給。全市食用菌種植品種22個,產量25.6萬噸,除羊肚菌等個別品種和部分工廠化生產的食用菌有部分銷往其他省市外,大多數產品均在重慶市場銷售,大大豐富了重慶蔬菜市場供給。部分主體還利用高海拔區域布局生產基地,實現食用菌錯峰上市。特別是工廠化生產食用菌的重慶華綠生物有限公司等市場主體,基本做到了每天都有產品上市,有效保障了市場供給,對緩解重慶蔬菜“春淡”“秋淡”市場供應發揮了重要的調節作用。二是帶動農民增收。全市食用菌產業帶動農民就地就業1.53萬人,實現工資性收入4.25億元。位于合川區錢塘鎮學堂村的重慶市祥橫食用菌有限公司,公司食用菌生產基地常年帶動周邊農民就近務工30多人,每人月務工收入4000元左右,每年支付工人工資120余萬元。永川區食用菌產業業主35家,安置農民就地就業3000余人、帶動農民務工收入6000萬元以上。三是延攬培育人才,促進農業科技進步。食用菌產業作為技術含量高的產業,吸納了大批農村實用技術人才投身其中。重慶康諾菌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銀及其妻子魯文艷,抱著“用自己所學為家鄉、為百姓做點事情”的樸素追求,經過三年多時間的摸索及研究培育,2016年帶著試驗成功的成熟技術,夫妻雙雙回到故鄉——重慶市云陽縣,從事羊肚菌、大球蓋茹、天麻等食用菌菌種選育,帶領農民及部分業主發展食用菌產業增收致富。
發展食用菌產業正當其時
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是踐行大食物觀、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的具體舉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解決吃飯問題,不能光盯著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開,樹立大食物觀”“肉、蛋、禽、奶、漁、菜、果、菌、茶等都是食物”“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要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開發豐富多樣的食物品種,實現各類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食用菌是開發利用程度最深的微生物,蛋白質含量高達4%,且富含氨基酸、多種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具有低脂肪的特性和多種機體生理調節功能。大力發展食用菌,是踐行大食物觀的生動實踐,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食物消費需求的有力舉措。
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是集約節約利用耕地、循環利用農業廢棄物資源的有效路徑。食用菌不與糧爭地、不與農爭時、不與地爭肥。大球蓋菇、羊肚菌等均可在水稻、玉米等大春糧食作物收獲后的秋季種植,既錯開春耕、秋收等農忙時節,不與農爭時,又可有效利用冬閑田,提高土地利用率,不與糧爭地。一些地方還利用煙葉育苗設施、煙葉烘烤房、閑置廢棄廠房、村校、農房等資源,種植、加工食用菌,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空間。食用菌生產使用的菌包、營養袋等,收獲食用菌后,剩下的基料經過加工可成為天然上乘的有機肥,有利于改良土壤、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食用菌原料基料部分來源于果枝、桑枝、稻草、谷殼、玉米稈、玉米芯等農作物廢棄物,實現“過菌還田”,為資源化利用農業廢棄物拓寬了路徑,既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又降低秸稈焚燒等引發的風險隱患,可謂一舉多得。工廠化生產食用菌,雖占據一定土地空間,但其產出高,實現了集約節約利用土地資源。以重慶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為例,全市7家工廠化食用菌生產企業,占地1371畝,年產食用菌13萬噸,可實現產值13.04億元,平均畝產可達94.82噸,畝產值達95.1萬元,是露地種植農作物的數十倍甚至百倍以上。重慶華綠生物有限公司在萬盛經開區生產基地占地234畝,年產金針菇5萬噸,實現產值4.2億元,畝產分別達到213.7噸、179.5萬元,土地空間利用效率十分顯著。
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是重慶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推進鄉村振興的必然選擇。重慶鄉村特色產業,特別是蔬菜、水果、茶葉等經濟作物產業,都有較為扎實的基礎。但放眼全國乃至全球市場,多數產品已趨于供過于求,市場受限;按照耕地利用優先序的要求,進一步外延發展,已沒有土地空間。發展食用菌產業,基本不與糧爭地,而且有較大的市場空間。據中國食用菌協會數據,2021年全國食用菌鮮品總產量4133.96萬噸,年人均29.3公斤,而重慶常住人口食用菌鮮品人均占有量僅7.9公斤,相當于全國人均水平的27%,相差21.4公斤;若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年市場缺口達68.8萬噸,需要在現有基礎上,“再造”2個重慶食用菌產業。因此,發展食用菌產業,是重慶推進鄉村振興、發展鄉村特色產業中最有前景和潛力的“土特產”之一。
對發展食用菌產業的思考
支持發展食用菌種業,逐步實現種業自主。一是發揮優勢,打造羊肚菌全國供種高地。重慶市野生羊肚菌種質資源十分豐富,通過分離、馴化、提純制成的羊肚菌種具有產量高、出菇齊等優點。建議加大投入力度,加強羊肚菌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和開發利用,傾力將重慶打造成全國羊肚菌供種高地,將羊肚菌種業打造成具有重慶辨識度、全國影響力的食用菌種業。二是大力支持食用菌菌種選育,逐步實現種源自主可控。支持大專院校、科研單位、龍頭企業、市場主體科研人員,加大食用菌菌種選育、培育力度,合力攻關,逐步實現全市食用菌菌種種源自主可控。三是推進食用菌菌種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支持建設區域性食用菌標準化菌種制種、供種中心,為種植業主、農民提供質量穩定、安全可靠的食用菌菌種,降低供種成本,為更多業主、農民從事食用菌種植創造便利條件。
培育引進專業人才,加大科技研發力度。一是組建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在現有的重慶市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框架內,增設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聚集全市食用菌行業專家,聚焦重慶市食用菌產業發展的痛點、堵點、難點、卡點問題,逐個突破,為全市食用菌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二是加大科技研發力度。支持優質菌種選育、食用菌栽培、病蟲害綠色高效防治、產品精深加工、原料本地化及菌料利用率提高等技術的研發,提高食用菌產業科技水平,賦能產業發展。三是培育培訓人才。對有發展潛力的青年食用菌專家,持續壓擔子、給任務,加強交流培訓,促其茁壯成長,力爭培育1~2名國家級行業專家。在食用菌主產區縣,逐步引進食用菌專業人才,配備適量專業技術人員,使其承擔起本地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技術支撐工作。加大培訓力度,定期舉辦各層次培訓班,對技術人員、市場主體、從業農民等進行“菜單式”系統培訓。
培育引導支持龍頭企業發展,打造食用菌全產業鏈。一是培育引進食用菌龍頭企業,發揮產業龍頭牽引作用。引進培育有技術、有實力的龍頭企業,從事食用菌標準化制種、專業化制袋及營養袋生產,節約資源,推進食用菌集約化生產。二是專業化分工,組織引導農民發展食用菌產業。探索創新聯農帶農益農機制,實行專業化分工,把適宜農民參與的部分品種的食用菌種植出菇、采摘等環節交給農民做,使農民在產業發展中“有活干”“有錢賺”,分享產業發展“紅利”。三是全鏈條打造食用菌產業。支持龍頭企業充分發揮本地農作物秸稈、果樹桑樹枝條、玉米芯、豬糞等資源豐富的優勢,逐步實現食用菌基料本地化,節約原料成本,提高本地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支持龍頭企業發展食用菌產品精深加工,提高食用菌產業附加值。支持打造食用菌區域公用品牌,建設食用菌產品集散中心,培育專業銷售隊伍,擴大重慶食用菌影響力,占領更廣闊的市場。
提質服務,強化保障,增強市場主體發展信心。一是做好食用菌重點企業融資服務保障。金融機構依托物聯網、大數據、區域鏈等技術,打造數字金融,上線供應鏈金融場景,對食用菌生產企業信用、資金流動等進行在線實時掌控,強化融資保障,量身打造專項信貸產品,對食用菌生產企業提供隨貸隨用、隨借隨還信貸產品供給支持,降低融資成本,提高市場主體金融服務獲得感。保險機構根據食用菌特別是羊肚菌等產業投資風險較大的實際,量身制定保險產品,為食用菌產業發展提供保險支持,護航食用菌產業發展。二是改進財政資金支持方式。通過政府債券、財政資金補助、貸款貼息等方式,支持食用菌產業集中制種、專業制袋(棒)及大數據中心、智能化建設,提升食用菌產業發展水平。三是提升社會化服務水平。組建食用菌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在食用菌生產技術、管理、銷售等方面為農民及業主提供專業化服務,促進食用菌產業健康發展。
(作者系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員會二級巡視員)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