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農強國強,產業興旺。阿里巴巴集團聯合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人民政府、中國農村雜志社舉辦2023產業興農主題研討暨中國·象山柑橘品牌推介活動。本期地方專題整理活動中的專家觀點,研究探討做好全國產業興農大文章,宣傳總結象山縣柑橘產業發展經驗,以期為各地發展現代鄉村特色產業提供參考借鑒。
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關鍵。2023年11月,“農強國強 產業興旺——2023產業興農主題研討暨中國·象山柑橘產業發展論壇”在浙江省杭州市阿里巴巴西溪園區舉行。農業農村部國家首席獸醫師李金祥出席并致辭,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黨組書記張合成,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監事會原副主任王韓民分別就“科學認識鄉村產業振興的根本性”“建設農業強國的幾點思考”作主旨演講,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主任陸娟圍繞農業區域公用品牌作主題發言。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委副書記宋炳林,阿里巴巴集團公共事務副總裁潘新春代表主辦方致辭。象山縣副縣長石赟甲作象山柑橘產業高質量發展主題報告。
在圓桌對話中,來自三農領域專家代表重點圍繞“農業強國建設中如何實現產業振興”這一主題,通過觀點碰撞,共謀產業高質量發展。
智慧農業與設施農業的發展之路
在第一場圓桌對話上,關于智慧農業與設施農業的發展,象山柑橘產業代表韓東道分享了產業發展經驗,他表示,象山柑橘在發展過程中有三個特別之處:一是通過科技項目吸引人才在象山“施展拳腳”,讓大學生新農人“有用武之地”;二是利用物聯網技術中的“智慧大腦”監測柑橘樹生長情況,當溫度偏低、水分不夠時及時提醒,專家線上解決問題;三是與中國科學院、農科院等高等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在設施農業、智慧農業等方面建立標準化體系。
“好東西種出來了,還要賣得出去,賣得好前提是要分得好,這離不開智能分揀裝備的應用。5年前,我們引進了全國第一套選果流水線,去年又引進了兩套,做到將橘子細分32個標準。我們把每一個細分的等級命名為一個品牌,通過科技化的種植、裝備化的分揀,第一次實現了授權銷售,將象山柑橘的話語權牢牢掌握在自己身上。”韓東道說。
阿里巴巴數字鄉村首席架構師史同鑫在數學技術的應用上給了很好的解決方案:“給農民提供智能工具,要越簡單越便捷越好,智能問答很簡單,比如作物有沒有得病,未來有沒有可能有風險,通過延伸智能問診等應用,只需輸入問題就會得到反饋。”
農業生產,要未雨綢繆。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首席專家王麗英介紹,換個角度看農業從傳統種植向現代種植的轉型,就是要以預測為主。在什么情況下哪種病害要發生,在哪種情況下會出現極端天氣,從哪幾個影響因子入手去調整,在什么情況下能夠預測病蟲害不發生、少發生,能夠在什么樣的情況下讓作物口感更好,這也是智慧農業里面,在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中,未來產業鏈延伸最重要的一點。
談到智慧農業和設施農業,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教授徐旭初認為,其實從根本上是解決兩個問題,設施農業最大的優勢是可控,它與傳統農業最大的區別在于解決了傳統農業不能解決的整個生產過程和生長環境不可控性。智慧農業解決的問題其實是優化,包括降低成本、減工增效、提高品質等,最終增長利潤。我們應該看到,為什么強調產業振興和強調鄉村建設的同時,還要強調數字鄉村,因為我們來到了一個信息化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歷史交匯期,數字鄉村是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
跨區域協同推進鄉村產品品牌打造與發展
在第二場圓桌對話上,象山縣品牌柑橘經營代表胡耀之分享了自己在品牌保護上遇到的瓶頸,象山縣政府抓品牌建設,先后注冊了象山柑橘、象山“紅美人”國家地理標志,又通過數字化管理實現果品等級分類與溯源,保障了象山柑橘產品附加值。但即便如此,仍存在商標使用管理不到位等問題。
西華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田敏以編制四川省洪雅縣“十四五”發展規劃為例,給農產品品牌打造提供了參考借鑒。“農業的高質量發展情況很特殊,在這個過程中除了人與物之間生產活動的一種互動,還有很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所以我們努力把當地特有的茶文化、道教文化、太極文化等進行富有文化內涵的再挖掘、再創造,用好當地的資源稟賦,依托青山綠水的文旅康養,形成點、面、線的帶動,做好農業高質量發展這篇文章。”田敏表示。
北京科技大學科技與文化遺產研究所副所長宋元明認為,如果從歷史的角度發掘柑橘品牌的文化價值,可能對品牌塑造起到非常獨特的作用。可以從一些歷史文獻、文學作品當中,發現與橘有關的文獻資料,探究柑橘曾經與文人雅士、市井生活之間的關聯,并以此對柑橘進行一定的文化“包裝”,賦予其文化附加值。
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合作經濟學院院長張西華表示,品牌打造要從2.0升級到3.0,從品牌理念、品牌技術上發力,打造“好中優”“特中特”。進一步通過打造品牌IP、農文旅融合等手段,從產業鏈上下游一體化線性開發轉變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立體化開發,給農業品牌高質量發展提供新思路。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