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從2022年3月起全面開展美麗鄉村庭院、美麗鄉村微景觀、美麗鄉村小公園(小廣場)、美麗田園、美麗鄉村休閑旅游點“五個美麗”建設活動,打造現代版福建“富春山居圖”。截至2023年10月底,福建全省已建成美麗鄉村庭院53809戶、美麗鄉村微景觀18345處、美麗鄉村小公園4048個、美麗田園1366片、美麗鄉村休閑旅游點530個。一幅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正在徐徐鋪開。
突出高位推動,激發鄉村建設活力。一是注重頂層設計。鄉村“五個美麗”建設改善的是環境,推動的是發展,受惠的是百姓,提升的是黨的形象,夯實的是執政基礎。福建省高度重視此項工作,研究出臺鄉村建設行動和“五個美麗”建設等“1+N”方案,建立專項任務推進責任制,召開全省鄉村“五個美麗”建設現場推進會,及時協調解決難點、堵點問題,總結推廣經驗做法。健全農民參與規劃建設和運行管護的機制,組織引導農民積極籌資投勞,不搞強迫命令,不搞大包大攬。落實“一月一調度”工作機制,跟蹤了解鄉村“五個美麗”建設進度,實行全過程動態管理。二是注重要素支撐。用好財政資金、土地出讓收入、地方政府債券,制定出臺優化投資環境政策措施,大力推行鄉村振興貸,加大項目扶持力度,對建設成效明顯的,優先在鄉村振興項目安排上予以傾斜支持。優化用地審批流程,積極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用于支持鄉村建設。莆田市建立工作專班,每年從市級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中安排2000萬元,對成效明顯的建設主體予以獎補。三是注重宣傳引導。通過主流媒體以及微信公眾號等網絡媒體宣傳平臺矩陣,集中發布1000個美麗鄉村庭院之星、100個美麗鄉村微景觀、100個美麗鄉村小公園(小廣場)、100片美麗田園和40個美麗鄉村休閑旅游點,總結推廣、動態推送鄉村“五個美麗”建設好經驗、好做法,特別是聯合省廣電集團舉辦“五個美麗”建設現場發布會,通過主題展示、文藝創作、人物采訪等方式,生動展示“五個美麗”建設成果和豐富內涵。開展網絡投票活動,綜合評定50個“五個美麗”建設典型案例。舉辦福建省鄉村振興成果展,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集中展示福建省鄉村振興特別是鄉村“五個美麗”建設取得的成效,進一步營造比學趕超氛圍。
突出理念創新,彰顯鄉村獨特風貌。一是堅持“原生態”。尊重山、水、林、田、湖為一體的自然底色,充分考慮群眾的生產生活習慣,更加注重實用性、便捷性,凸顯生態特色,使自然景觀、生態環境、歷史建筑、民俗文化得到有效保護,做到“留白、留綠、留舊、留文、留魂”。武夷山市下陽村依托原有的生態基底和鄉土景觀對鄉村小公園進行改造,融合當地鄉村歷史、名人軼事、民俗文化,為群眾提供了一個休閑娛樂的好去處。二是堅持“低成本”。按照“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從群眾反映最強烈、需求最迫切的突出問題入手,分批分類、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推進,達到“花小錢辦大事”的效果。平潭綜合實驗區東占村打造山海生態公園,以生態修復治理讓“破損”山體重煥新生。三是堅持“精提升”。引導鄉村利用舊物料、閑置物件、廢棄農具,對村莊邊角地塊、房前屋后、街頭巷尾、垃圾堆放點等進行改造提升,著力整治亂搭亂建、亂堆亂放、亂貼亂畫、亂停亂養等問題,凈化綠化美化村莊環境。長汀縣引導村莊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閑地”、道路兩側的“零散地”、空心房拆除后的“拆后地”打造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小公園、小樂園。
突出特色優勢,讓鄉村留得住記憶。一是體現當地特色。深入挖掘紅色文化、朱子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等內涵,注重保留地方特色、生活模式,將鄉土內涵、傳統農耕、人文歷史、特色建筑、民俗風情等融入“五個美麗”建設,讓鄉村留得住鄉愁記憶。古田縣卓洋鄉立足半山云海福地資源,加強對福文化體系建設,打造融田園觀光、休閑避暑、文體娛樂、農事體驗為一體的半山福地微景觀,成為古田縣的一張名片。二是推進因村施策。根據村莊的自然條件和環境底色,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推進,有的村莊利用廢棄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建設小規模、多功能的“口袋”公園、公共綠地,有的村莊利用農田打造田園風光,發展設施農業,保留鄉村原味。福清市沁塘村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將零散的土地集約成連片的良田,培育家庭農場進行規模化、科學化種植。云霄縣佳洲村打造綠州果蔬種植基地,強化聯農帶農機制,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引進現代農業生產設備,賦能美麗田園“顏值”“價值”。三是用好人才資源。發揮福建華僑多、臺商多、民營企業多的優勢,鼓勵閩臺鄉建鄉創團隊、企業家、專家學者、鄉賢能人、駐村干部等,通過項目回遷、資金回流、人才回歸等形式助力“五個美麗”建設,打造一批既有靈魂之美又有肌體之美的福建版美麗鄉村。晉江市開展“五微五營雙創”活動,鼓勵引導閩臺鄉建鄉創團隊、大學生創業實踐團隊、鄉土人才等參與“五個美麗”建設。
突出產業融合,提升美麗經濟水平。一是促進產業增收。注重從“美麗建設”向“美麗經濟”轉變,把“五個美麗”建設與聯動帶農產業發展結合起來,鼓勵農戶開展作物種植、休閑文創、手工制作、農產品銷售等就業創業活動,持續推動農民增收致富。集美區溪西村推出“花囍樘·慢煮生活空間”,利用自然資源、特色文化,在空閑的庭院內發展以休閑為主要內容的庭院經濟,以庭院“小美”助力鄉村“大美”。沙縣區俞邦村串聯起紅邊茶、龍峰溪等特色文旅資源,推出集小吃體驗、紅色研學、民俗展示、生態康養、茶藝互動于一體的多元化旅游線路。二是完善配套設施。提升村莊道路、停車場、廁所、垃圾污水處理設施、信息網絡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著力補齊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讓群眾休閑有去處、活動有場所、服務有保障。屏南縣小梨洋村創新“名人文化+旅游”的鄉村旅游模式,完善村內基礎設施,修復名人故居,開發文化休閑項目,融合鄉村生產、生活、生態,讓古村煥發生機。三是拓展農業功能。延伸農業生態涵養、休閑體驗、文化傳承等功能,聯合農業企業、文旅企業等經營主體,開發休閑鄉村、森林人家、水鄉漁村、民族特色村寨等品牌,豐富旅游項目,推動農業生產功能與休閑功能有機結合。石獅市蚶江農業公園流轉土地約1000畝,構建“高標準農田+合作社+農民”合作模式,打造豆腐文化商貿園,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帶來300多萬元的收入。
(福建省農業農村廳鄉村振興發展指導處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