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牛盾曾任農業部副部長,中國常駐聯合國糧農機構代表、大使,從一名農墾職工,到農業大學的學生、農業教育工作者,再到行政管理工作者,作者見證了農業國際合作交流工作中的共贏與情誼,也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從世界糧食計劃署受援國發展成為捐助國。
本欄目將刊發系列文章,與您一同走進作者在國際農業合作交流中學習、工作的那段難忘歲月,看中國在農業國際交流合作中如何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與話語權。
作者簡介
1974年參加工作。1982年畢業于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土壤農業化學系,畢業后在北京農業大學工作,曾任學校團委書記、黨委宣傳部部長、研究生院管理處處長、北京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等職務,其間于1988-1989年赴聯邦德國霍恩海姆大學進修學習。
1992年調入農業部,先后擔任人事勞動司副司長、農業機械化管理司司長、科技教育司司長、國際合作司司長。
2004-2015年任農業部副部長。
2013-2017年任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2015-2021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常駐聯合國糧農機構代表、大使。
在擔任農業部副部長期間,分管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國際合作司、漁業局、離退休干部局、機關服務局,以及歸口管理的部屬事業單位。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從1988年第一次走出國門到2021年,我與農業國際合作一起走過三十多個春秋,從一名學子成長為一名教師、一名農業官員,并作為我國常駐聯合國糧農機構代表、駐外大使,實現了自己的農業外交夢想。黨和人民培養了我,改革開放成就了我,回首歲月,感慨萬千。無論是出國訪問、參加農業國際會議、農業貿易談判、簽署合作文件,還是在國內接待世界各國政府與國際組織的代表團,互利共贏的理念都深深融入了我的職業生涯。往事悠悠,憶起我的農業國際合作交流工作生涯,還是應從中德農業合作交流談起……
聯邦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
1988年7月,我第一次走出國門來到聯邦德國。第一次出國的經歷擴大了我的國際視野,為我在農業農村部長期從事和分管農業國際合作交流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時作為高校的教師,我赴聯邦德國的霍恩海姆大學進行為期一年的高等農業教育管理工作的考察與進修。霍恩海姆大學是在歐洲享有盛譽的一所以農業學科為主的大學,該校與我所學習和工作的母校——北京農業大學(現為中國農業大學)有著長期教學科研工作的交流合作。
當我在陌生的國家和環境里學習進修時,當時那種興奮、好奇,甚至略有一些緊張的感覺仍然記憶猶新。這一年里,我如饑似渴,在課堂上、在與同學的交流中、在參觀家庭農場時,我的眼界不斷擴寬,學會了比較研究和學習借鑒的方法,逐步培養了國際化的思維能力和從全球化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積累了第一手的聯邦德國農業高等教育以及農業科研、技術推廣、農民培訓等工作信息資料,也完成了對國內外農業發展情況進行比較研究的實踐和研學成果。
在這一年的學習中,我一直在思考聯邦德國農業發展的支撐是什么,在不斷的借鑒中,我關注到了被稱為聯邦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職業教育。其中農業職業教育尤其值得向大家介紹。
農業職業教育是德國職業教育的一部分,具有特殊的意義,職業學校的種類有三類:
一是農業職業學校,學生來源為國民中學畢業的15~17歲的農村青年,學制一般為3年,根據職業的要求,學校規定學生每周有3~4天在農業企業接受培訓,1~2天在農業職業學校上課,畢業后為技術工人。
二是職業專科學校,這是全日制學校,接收國民中學畢業生或職業學校輟學的人,通過較短時間(至少1年)達到職業教育的一個階段或完全結業。
三是專科學校,專科學校的職能主要是把技術工人和徒工一級的初級專業人員進一步培訓為中級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等,這種學校主要招收已完成某門得到國家承認的職業培訓班的18歲以上青年,部分招收獲得技術工人證書或徒工證書后再經過一兩年職業實踐活動的青年。此外,也招收一部分不具備上述條件而被證明有特別才能的青年。
聯邦德國與農林業有關的專科學校主要有:農業學校,培養農業企業的領導人員;農耕學校,部分地培養農業企業領導人員,部分地培養從事其他農業職業的專門人員;耕作學校、農耕技術員學校,專門培養農業和農業管理方面的人才,由于社會上迫切需要這方面的人才,所以這種學校很受歡迎;農村女子學校,主要訓練農村女青年將來持家的本領;葡萄種植專科學校,這種學校有兩類,一類是全年教學的,另一類是在一個冬季學期或兩個冬季學期教學的,前者與葡萄種植企業結合,便于理論聯系實際,主要培養葡萄種植人員或酒店服務員,并通過國家考試授予職稱,后者培養葡萄種植企業的領導人員;園藝學校(包括果樹和蔬菜種植),主要訓練園藝師傅和園藝企業領導人,其學制長短也分為兩類,與葡萄種植專科學校相同;林業和木材經營,林業學校設短期和長期兩種培訓班,前者培養森林管理員,后者培養森林監視員。技術員學校,進行木材經營的訓練,為木材加工企業培養技術員。
此外,在這類農林專科學校中還設其他許多培訓班,如奶類、乳酪經營、畜禽的飼養、漁業、養蜂業等。
除季節性的短訓班外,專科學校分全日制和半工半讀兩種,全日制教學時間為半年至3年,半工半讀制教學相應延長,一般3~4年,這類農業專科學校通常由各州糧食、農、林等機構設立和維持,受州農業部或教育部監督。
德國的農業職業教育為青年接受高質量的職業教育提供了平臺,同時農業職業教育也有一定的縱深空間,使學生可以得到更高層次的教育。據統計,德國95%的農民都受到過規范性的職業教育。其中,受過高等教育的占比l0%,受過中等職業教育的占比31%,參加過職業進修教育的占比59%。高素質的農民為德國的農業現代化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
“中德合作山東糧援項目”
鮮為人知的故事
說起中德農業合作的“昨天”,就不能不說“山東糧援項目”。
中德農業合作開始起步時,并沒有一個完整的規劃。合作方式從相互派人員參觀考察到分散的項目援助,合作的范圍、領域都比較窄,但是中國最大的外援扶貧開發項目——中德合作山東糧援項目卻在點點星光中熠熠生輝。
中德合作山東糧援項目開始于1988年。當時在德國學習的我怎么也想不到16年后我能作為中國農業部國際合作司司長為這個項目畫上圓滿的句號。而在這個項目的背后,還有著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1959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一項決議,要求發達國家每年拿出國民生產總值的0.7%,以多邊或雙邊方式援助發展中國家,其中包括糧食援助。
中國從1978年安置越南華僑難民開始接受世界糧食計劃署的糧食援助,接受國際糧食援助的條件是缺糧貧困。按照當時的國際標準,人均年收入低于1395美元即為低收入,中國屬于這類國家。但如果糧食自給有余,就不能給予糧食援助。
1984年中國糧食豐收,全國報紙不斷宣傳中國農村賣糧難,倉庫儲存不下了,甚至有的報道說中國已經成為糧食凈出口國。這種宣傳給國際上造成了錯覺,似乎中國的糧食問題徹底解決了,給當時中國接受國際糧食援助帶來了很大困難。
在1985年和1986年舉行的討論糧食援助的一些國際會議上,發達國家如美、加、澳、法等國認為中國如果成為糧食出口國,將在國際市場上與他們競爭,因此不愿中國再得到糧食援助。一些非洲和亞洲的發展中國家則認為,中國的糧食多了,不應再接受糧食援助,而應當捐獻出來援助別國。因此,中國處境十分被動。
當時,中國農業部為了扭轉世界糧食計劃署和海外特別是捐贈國對中國糧食供應情況的模糊認識,一方面于1986年4~5月邀請世界糧食計劃署的執行干事英格拉姆先生訪問中國,并請國務院總理會見,代表政府闡明中國的糧食供應還沒有過關,人均占有量低于國際水平,全國農村仍有10%~20%的貧困地區缺糧;另一方面,在1986年9月,邀請世界糧食計劃署的主要捐贈國美、日、德、英、法、澳、加等國代表來中國參觀,實事求是地宣傳中國的糧食狀況,并實地考察山東沂蒙山區貧困缺糧的情況。
當時聯邦德國派來的代表是經濟合作部營養問題司司長曼巴先生,在沂水縣一個山村參觀時,他看到那里荒山禿嶺,農民屋舍簡陋,生活困難,飲水要到五六里外去馱,年輕姑娘不愿嫁到這里來,男光棍居多等情況,很受觸動。在離開沂水的汽車上就表態說:“我在聯邦德國是主管糧食援助的,看到沂水縣山區那么貧困,我們很愿意提供糧食援助,額度至少100萬馬克,待回國后查一下還有多少余款,盡力多提供一些。”
時隔多年后,當我2003年接任農業部國際合作司司長,查閱這一項目的背景時,仍能感受到當時的農業部外事司司長、后升任主管外事工作的副部長——相重陽先生在中德農業合作起步階段所作出的艱辛努力。從1988年1月開始實施的“三沂”(山東沂水、沂源、沂南)糧援項目一開始投資就達到了600萬馬克,后來在中德兩國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幾經延續擴大,總投資超過1.4億馬克。項目實施先后跨越了16個年頭,共建成飲水工程1200多處,解決了項目區120萬人和112萬頭牲畜的吃水困難問題,在176個小流域內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45平方公里,種植水保林18843公頃、經濟林18089公頃,修水平梯田22867公頃、塘壩305座,建成灌溉工程231處,發展灌溉面積17萬畝,對項目區36個水文測量站及3個雨量站進行了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培訓縣鄉村各級人員3萬余人,建設鄉村道路2800公里,架設輸電線路1200公里,成為中德農業合作領域的一個典范。
2003-2004年間,我帶領工作組前往山東項目區,指導和推動該項目發揮長期作用,并就項目運作與管理進行評估。總結該項目的一些經驗做法,值得在今后的農業國際合作工作中參考。
一是組織嚴密,從中央到項目村建立一套完整的項目組織機構,省市縣三級成立了項目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項目辦公室,負責項目日常工作,鄉鎮水利站和村委會負責管轄范圍內的項目實施。
二是標準統一,嚴格按項目宗旨規劃、選點立項,嚴格按項目工程設計提綱組織設計、審批,嚴格按設計書由專業隊組織施工,嚴格按項目工程驗收標準進行工程驗收。
三是制度健全,注重項目管理規范化、標準化、制度化,統一制定了《中德合作山東糧援項目工程管理辦法》《中德合作山東糧援項目人畜飲水工程設計提綱》等各項制度和技術規范40余項,縣里結合自己的情況制定了相應的實施細則。
四是重視培訓,糧援項目始終把人員培訓放在重要位置,堅持先培訓后上崗。
五是監查評估,項目總體規劃和每年項目計劃都制定了監查評估指標,省、縣都配備了監查評估人員,中德雙方專家及有關項目單位實行定期不定期的檢查,對發現的問題認真研究改進措施,有力地促進了項目建設和管理。
“我們和草原有個約定”
中德農業合作從蹣跚起步到建立穩定的工作機制,從“星星點點”到“遍地開花”,以實實在在的成果助力中德農業發展。
2004年10月,中國農業部和德國消費者保護、食品及農業部共同在北京舉辦以“生態農業”為主題的研討會,我作為主管國際合作工作的中國農業部副部長,陪同時任農業部部長杜青林先生接待來訪的德國消費者保護、食品及農業部部長科納斯特女士,雙方一致同意恢復建立副部長級中德農業工作組機制,這距離啟動中德山東糧援項目已經整整過去了16年,從此中德農業合作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那幾年,中德農業交流互訪層次不斷提升。2006年1月,中德兩國農業部簽署了《中德農業合作協議》,確定此后一段時期主要在生態農業、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村能源利用與開發、動物疫病防控等領域開展合作。2006年,經過中德兩國農業部的認真研究和磋商,一致同意建立中德部長級農業聯委會工作機制。
2006年7月,我與德國消費者保護、食品及農業部議會國務秘書(副部長級)米勒先生在北京共同主持召開了中德農業聯委會第一次會議,商定了在可再生能源、農業機械、動物檢疫和獸醫、農業貿易等領域的具體合作計劃,舉行了120多人出席的第一屆中德農業企業家論壇,并達成多項合作意向。
之后,中德農業聯委會每年輪流在中國和德國的相關地區和城市舉行。
那幾年,中德農業合作項目多領域推進。在項目合作方面,已經完全打破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山東糧援項目“一枝獨秀”的局面,圍繞建設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點領域“遍地開花”。2003年,德國提供500萬歐元無償技術援助,實施“中德華北地區集約化農業環境戰略項目(2002-2009年)”,減少項目區(河北省4個縣)硝酸鹽及農藥對蔬菜、水果、土壤、水體的污染,開展畜禽養殖場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控制其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探索集約化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2005年,德國提供250萬歐元技術援助,啟動“中德廢棄農藥管理項目(2005-2009年)”,推動湖北、江蘇和吉林三省采用符合環保要求的方式對廢棄農藥和被污染包裝物進行管理。2005年,德國提供350萬歐元的技術援助,在海南和湖南啟動“中德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2007年,德國又提供400萬歐元的技術援助,啟動“中德可再生能源——生物質能源項目”,為中國大型沼氣設施建設提供技術咨詢和人員培訓,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那幾年,中德農業科技合作邁出新步伐。2005年10月,中德農業科技合作工作組在北京召開會議,通過了2006-2007年度37個合作研究項目。在兩國農業部門的積極推動和項目承擔單位的共同努力下,項目取得了明顯成效。雙方的合作方式從單一地互派學者考察訪問拓展到定期互訪、聯合培養、共同攻關等多種形式,并對世界農業科研最新進展的動態跟蹤。通過開展合作研究,培養了一批熟悉國內外農業科技發展狀況、有較高研究能力的科研人才隊伍,促進了我國農業科研水平的提高。另外,通過種質資源的交換與交流,也豐富了兩國的農業品種資源,促進了兩國農業的進一步發展。
那幾年,中德農業貿易活動發展迅速。2003年以來,我國每年都組織有關企業參加德國紐倫堡有機食品展,年均貿易成交額超過4000萬美元。從2007年開始,我國組團參加歷史悠久的德國柏林綠色周國際農業博覽會,充分利用這一平臺宣介中國農業發展成就及產品。德國有關農業企業也頻繁來華參加或舉辦各種展會活動。德國農業協會(DLG)和德國漢諾威展覽公司自2005年以來每年在中國舉辦“Agri.China”農機展。從2003年到2007年,中德農業貿易額已由7.1億美元增加到15.74億美元。
時間到了2007年7月,此時我以中德農業聯合委員會中方主席的身份第二次來到德國,與第一次來德國已時隔近20年。這20年,我也由一名農業教育管理工作者成長為我國農業國際合作工作的負責人,從中德農業合作的受益者轉變為中德農業合作的推動者和實踐者。
那年7月22日下午,我率領的中德農業聯委會中方代表團降落在擁有世界上唯一釀酒場的德國慕尼黑機場,我的腦海思考著,這次赴德將開啟中德農業合作怎樣的大幕。
7月23日上午,我在慕尼黑登上了第二屆中德農業經濟論壇的演講臺。當我用德文講述了20年前在聯邦德國學習進修的往事時,在場的德國朋友注目聆聽;當我全面介紹中國農業發展和取得的成就時,全場掌聲經久不息;當我展望中德農業合作的美好愿景時,聽眾嘖嘖稱贊。
當天下午,我和德國消費者保護、食品及農業部議會國務秘書(副部長級)米勒先生共同主持召開了中德農業聯委會第二次會議,雙方一致同意在農業和農產品貿易政策、獸醫、可再生能源、動植物育種、農業機械和農業科研等領域開展信息技術交流和人員培訓等多方面合作,就在我國內蒙古合作建立甘河現代農業示范農場事宜達成共識,簽署了在中國建立現代農業示范農場的意向聲明,德方將為示范項目提供100萬歐元的農業機械設備,并提供相應的技術咨詢和人員培訓以及糧食烘干、植物保護等方面的技術。期間,我還與德國巴伐利亞州農業部部長會談并簽署了《推廣和運用德系西門塔爾牛遺傳物質的協議》,德方向中方無償提供2萬份花斑牛(奶肉兼用)的冷凍精液,用于改良和提高中國奶牛品種和肉牛品質。
中德農業聯委會第二次會議取得了令雙方都很滿意的結果,雙方就進一步加強合作進行了深入探討,達成了很多共識。在會議上我們商定,2008年秋天召開中德農業聯委會第三次會議,地點就在我國美麗的西部邊陲新疆。新疆不僅有美麗的天山牧場、富饒的伊犁草原,而且蘊含著中德深化動物育種和畜產品加工以及現代農場建設等多方面合作的巨大潛力。我暢想著與德國同行們走在新疆美麗的草原上,聽著遠處傳來悠揚的歌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共同籌劃中德農業合作的未來,這就是我們和大草原的“約定”!
“這么早開始工作的只能是
德國人和中國人”
2013年,到了第八次中德農業聯委會舉行的時間了。1月份,我率領中國農業部代表團出席在德國首都柏林舉辦的國際綠色周活動,并參加德國第五屆國際農業論壇和農業部長峰會,安排召開了第八次中德農業聯委會。
一年一度的德國柏林綠色周活動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世界級農產品博覽會,吸引著世界各國的農業部組建代表團前往參展,都希望利用德國柏林綠色周這個大平臺推介各國自己的優質農產品,以培育出知名的農產品品牌,提升本國農產品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這一年德國柏林綠色周就迎來了80個國家的農業部長級代表團。中國農業部高度重視德國柏林綠色周的活動,進入21世紀以后,每年都派出農業代表團赴德國出席柏林綠色周活動,其中多次派出部長級農業代表團。
我不僅率領了一個中國農業部代表團,還帶了一個中國農業企業家代表團,并帶上優質農產品,一同參加德國柏林綠色周的農產品展示推銷活動。1月17日,歐洲下起了大雪,氣溫明顯下降,很多歐洲國家的機場都被迫封閉,因此我們代表團到達德國柏林的時間晚了10多個小時。為了按原定的工作計劃開展工作,我與德國消費者保護、食品及農業部的議會國務秘書(副部長級)米勒先生商定,1月18日早上7:30召開中德農業聯委會第八次會議。當中德雙方的代表到達德國消費者保護、食品及農業部的會議室時,屋外的天空還是黑的。米勒先生是一位幽默的德國人,他說,在歐洲這么早開始工作,也只能是德國人和中國人可以做到。在中德雙方代表會心愉快的笑聲中,中德第八次農業聯委會開始了會議議程。
在中德第八次農業聯委會上,中德雙方回顧和評價了上一年度農業合作工作的情況,雙方都對所取得的工作成效表示滿意。中德雙方對2013年農業合作的計劃與重點內容進行了研究,一致認為在2013年要把農產品質量安全、動物疫病防控、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農業職業教育等工作作為優先合作內容,要求中德雙方有關職能部門依據中德農業聯委會的一致意見做好年度工作計劃并組織實施。最后,我們和米勒先生共同簽署了中德農業合作2013-2014年工作計劃書。
與此同時,我還出席了以“全球糧食安全和農業投資”為主題的國際農業論壇。之后,又參加了農業部長峰會,重點闡述了中方對解決世界糧食安全問題所應該采取的方法和途徑,中方的意見得到了與會代表的積極回應和充分肯定。
四個小時的農業部長峰會開得熱烈而富有成效,最后農業部長峰會通過了峰會形成的17條共識的部長公報,用于指導和推動世界各國在新的一年里進一步推動本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為了推動和促進我國優質農產品的出口貿易工作,中方還在德國柏林綠色周期間舉辦了一個中國優質農產品推介“中國日”活動。當時我率領中國農業部代表團和中國農業企業家代表團的全體成員,并邀請中國駐德國大使館的外交官和德國消費者保護、食品及農業部的官員共同出席綠色周的“中國日”活動。為了使活動的氣氛熱烈,我們代表團的成員們還趕排了一批文藝節目,準備在德國柏林綠色周“中國日”活動上配合我國農產品的推介進行演出,以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
優質農產品推介“中國日”活動按計劃準時開始。我國農業部的青年翻譯劉璐拉起了手風琴,演奏德國人熟悉的杜鵑圓舞曲和一些德國民歌,很快就吸引了大批的觀眾來到中國優質農產品展區。德國消費者保護、食品及農業部的官員們和部分德國觀眾情不自禁地跟著音樂的旋律唱起了德國民歌。
在大家唱完幾首歌后,借著這種熱烈的場面,我用德語簡要地介紹了中國農業和農產品的基本情況,熱烈歡迎世界各國的朋友們品嘗中國優質農產品并到中國去旅游考察。當人們聽到我用德語演講時,現場響起了陣陣掌聲。我國駐德國使館的史明德大使也用純正熟練的德語發表熱情洋溢的致辭。隨后,德國消費者保護、食品及農業部的官員也發表致辭,希望進一步加強中德農業合作,共同為兩國農業發展作貢獻。
活動中,我國代表團的文藝節目拉開大幕。代表團的徐玉波處長演唱了“茉莉花”歌曲,西班牙語翻譯王菁跳起了歡快的蒙古族舞蹈,德語翻譯沈麗萍演唱了德國民歌,還有其他代表團成員表演了男女聲二重唱,中國的江南小調和新疆、西藏的民族舞蹈。在中國代表團的帶動下,德國消費者保護、食品及農業部和德國農業協會的官員們在手風琴的伴奏下,唱起了德國傳統而流行的民歌。
在音樂和歌聲中,中國代表團成員,德國消費者保護、食品及農業部和德國農業協會成員,還有德國觀眾,甚至與中國優質農產品展區鄰近的哥倫比亞等國家的工作人員都加入了我們歡樂的音樂舞蹈行列。中國優質農產品推介“中國日”活動的氣氛達到了高潮。
在2015年第80屆德國柏林綠色周國際展會上,中國代表團的活動同樣精彩紛呈。中國農產品展區的主題為“絲路茶語”,向世界各國展示我國以茶葉為代表的各種優質農產品、食品和傳統文化。特別是通過回顧歷史,向外國友人介紹了我國早在兩千多年前,就通過古絲綢之路把中國的茶葉、絲綢等產品輸送到沿途各國,并帶去了中國的文明和友好。
當時任德國消費者保護、食品及農業部部長施密特一行來到中國優質農產品展區后,由中國展團云南省普洱茶總公司的禮儀青年們展示了中國茶藝并向聯邦德國朋友們獻茶。德國消費者保護、食品及農業部部長施密特、議會國務秘書布萊塞爾、德國農業聯合會主席等德國朋友們飲茶后,連連稱贊:“普洱茶真是味美清香。”在德國柏林綠色周期間,在我和布萊塞爾先生共同主持下,第十次中德農業聯委會召開。由中德雙方代表簽署了會議紀要和“中德農業中心畜牧示范項目實施協議”等其他文件。
期間,我出席了由德國消費者保護、食品及農業部主持召開的主題為“糧食,原料與能源需求增加——農業機遇與糧食安全挑戰”的全球食品和農業論壇部長峰會。我在發言中闡明,中國政府有信心也有能力解決好13多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中國將繼續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積極維護世界糧食安全,并為之作出努力和貢獻。
這些活動的成功,再次印證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那年那些人那些事
在參與中德農業交往中,我學習到了德國敢于在歐盟共同農業框架下保留“自己的權利”的勇氣,作為中方代表在參與世界貿易組織(WTO)農業談判和雙邊、多邊磋商過程中,在國際貿易組織農業談判中,我始終積極為我國農業爭取盡可能多的發展政策空間而努力。
時光荏苒,在與德國的“不解之緣”中,除了那些重大項目合作、交流互訪,我還結交了許多德國朋友,樸素的友誼、堅貞的信任以及過往的那些人和事,至今難以忘懷。
記得2007年7月27日上午,我和中方工作組成員一行來到德國霍恩海姆大學參觀考察,這正是我首次來德國學習進修的地方。在燦爛的陽光下,當年的老校長萊施教授西裝革履地站在校門口迎接我回到霍恩海姆大學,時任校長則在中午用最熱情的方式在學校學生餐廳邀請我們共進午餐,并邀請學校的老友新朋和我們一起座談。
對我們此行活動的重視和“宴請規格之高”是我20年前在德國霍恩海姆大學財務處工作期間的老同事——施瓦爾茨先生悄悄告訴我的,他說:“這是我這些年來在霍恩海姆大學享受到的最高榮耀,謝謝你,牛先生!”中德老同事和新朋友們共進午餐后,我激動地說:“能在霍恩海姆大學學習是我此生的榮耀!”
還記得,2015年1月18日,我帶領中國代表團到達德國漢堡市,在經過一上午緊張的考察活動后,每個人都被凜冽的寒風吹得瑟瑟發抖。可當我們走進暖融融的餐廳時,我被眼前的情景所驚喜。一支有30多人的德國漢堡市社區女子合唱團,身著德國傳統艷麗的民族服裝在鋼琴師的伴奏下分別用德語、英語為我們唱著歡樂的歌曲,歌聲熱烈明快。
突然,歌聲和音樂聲停了下來,合唱團的領唱演員手持一頁紙,用中文念到:“祝牛盾先生生日快樂!”然后合唱團再次唱起“祝你生日快樂”的歌曲。漢堡市社區合唱團的歌唱者們不僅用德語,還用英語,最后竟用漢語演唱“祝你生日快樂”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這時,布萊塞爾先生挽著我的手臂,合著音樂的節奏,與大家一起歌唱,為我祝福!眼前的情景深深地感染著我,我用德語表達了我的感動和謝意。同時,我也邀請中方代表團的成員為德國朋友演唱了中國歌曲,表演了中國民族舞蹈。文化互動活動進一步拉近了中德朋友之間的距離。
午餐是德國傳統的菜品,在午餐席間,德國消費者保護、食品及農業部的同行們還為我準備了生日蛋糕。在當天晚上,我國代表團成員受邀去聽了一場音樂會。德國漢堡市交響樂團是一個在歐洲和世界都享有盛譽的交響樂團。
那是一個美妙的夜晚,一個微涼的、激情澎湃的夜晚,一個懷念著過往、憧憬著未來的夜晚。至今那天的樂曲仿佛還縈繞在耳邊。
當我們回到駐地,大家都沒有睡意。我告訴同事們,農業國際合作交流工作豐富了我的工作和人生,愿中國農業越來越強大!
為了進一步加強我國與聯合國糧農三機構的合作交流工作,我國不斷加強農業外交官隊伍的配備和任免工作。2015年3月,國務院任命我擔任中國常駐聯合國糧農機構代表處代表、大使。我赴意大利羅馬與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聯合國國際農業發展基金三個聯合國農業國際組織開展農業合作交流工作,開啟了農業外交工作的新征程。
無論是徜徉在1988年夏天的霍恩海姆大學校園,抑或是回憶在中德農業合作的那些悠悠往事,都讓我感懷不已、獲益匪淺。三十多年的時光,見證了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我國農業國際合作交流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農業國際合作交流工作也成了我國外交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國全面參與全球農業治理工作作出了努力和貢獻。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