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山東莒南縣東蘭墩村 “土特產”致富記
時間:2024-01-05 08:50:09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龔晨 字號:【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要著力做好“土特產”文章,讓“土特產”成為“金招牌”,成為鄉村振興大產業。

  近年來,山東省莒南縣十字路街道東蘭墩村堅持黨建引領,深挖本土資源,大力發展茶和板栗精深加工,村內產業實現“零”的突破,“土特產”結出了“致富果”。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為村莊全面振興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就在幾年前,東蘭墩村還是個村情差、沒產業的問題村,村莊發展非常緩慢。如何擺脫發展困境?“后進”村的“后勁”從哪來?回顧東蘭墩村的“逆襲”路,探尋一方水土富一方百姓的致富密碼。

  留得青山在

  2019年,莒南縣公開選配30名農村黨組織書記,在外做企業管理的東蘭墩村退伍軍人石學東被選任本村黨組織書記,村“兩委”重新組建后,“兵支書”石學東第一件事就是要把村里產業發展起來。

  莒南縣是最早探索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南茶北引”縣區之一,種茶基礎好。早在20世紀60年代,東蘭墩村老支書帶領全村青壯勞力上山開墾進行茶葉試種,曾經滿山遍野的翠綠寄托著老一輩東蘭墩村民對富足生活和子孫后代的美好期盼。然而,后來由于種種原因,茶園幾度荒廢,山上成片的板栗樹也無人問津,只有一片30多畝52年茶齡的老茶林勉強保留了下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石學東將這片老茶林視為產業發展的源頭活水,村“兩委”經過深入調研和反復探討,認為茶葉品質差不了,決定流轉荒廢的30畝老茶園和900畝荒山場,開荒復墾,將鄉村資源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產業優勢,讓青山重綠,讓“老樹”煥發“新芽”,東蘭墩村又和山上的老茶一樣迎來了他們的“春天”。

  乘借東風上

  盤活產業,購買設備,市場運營,至少需要50多萬元,錢從哪里來?三資清理給集體找回了30多萬元救濟款,選派書記縣里給了20萬元幫扶款,東蘭墩村決定將這些錢作為啟動資金開辦茶葉企業。同時,山東在各地推行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模式,從稅收政策上對農村集體經濟給予支持。東蘭墩村在全縣率先成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運營中心,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積極探索集體以資產入股、社員以資金和勞動力入股的彈性合作模式。

  支部有作為,群眾得實惠,集體有收益。合作社成立之初,老茶園采摘鮮葉炒制的茶葉便迎來了3萬元的訂單,多年來村集體賺到了第一桶金。合作社帶領村民規模經營、統一管理、共同增收,隨著技術工藝的不斷優化升級,2020年起步創收30萬元,村里看到了希望,也更有了動力,茶產業發展初見成效。2022年初,東蘭墩村找準時機,上新板栗加工產業項目。借助駐村工作隊50萬元幫扶資金,板栗加工項目順利啟動,產業發展的道路越走越寬。

  群英薈萃時

  產業要想做大做強,人才支撐必不可少。

  “85后”本村青年石學磊退伍后在臨沂經營一家電梯企業,看著村里的發展越來越好,也投資入股準備回村“大干一場”。在“兵支書”的號召下,有多位退伍軍人帶著夢想和情懷返鄉創業,成為東蘭墩村產業振興的生力軍。專家“請進來”。合作社邀請農技專家、致富帶頭人、重點龍頭企業的專家團隊為東蘭墩村產業發展把脈問診。社員“走出去”。舉辦“鄉村學堂”,通過業務培訓、現場觀摩、視頻聯系等形式,豐富專業技能知識,提高運營管理能力。

  掛職干部牽線搭橋,聯結高校資源成立專家顧問團,多家實踐育人基地在這里落戶。山東農業大學茶學系師生入駐,開展松下茶立體生態系統研究,指導攻克紅茶炒制技術瓶頸。臨沂大學測繪工程系科創團隊搭建數字孿生平臺,呈現“土特產”源頭產地的虛擬山區地理景觀,科技賦能鄉村振興成為現實。2023年暑期,村里還迎來了武漢大學博士生宣講團等高校實踐團隊,各方人才建言獻策,共謀產業振興之路。

  茶香浪潮起

  “茶葉+板栗”雙核運行,自2020年啟動,經過發展,東蘭墩已進入全面做大做強的提升階段。“功夫紅茶”“栗家寨”“愛豆的魔栗”等十余款產品銷售量大增,受到市場青睞。2021年村內就已實現分紅15萬元。累計提供就業崗位30多個,帶動本村和周圍村莊就業200多人次。經濟和社會效益兼具的同時,更帶來巨大的生態效益。

  如今,350畝的高山生態茶園風景秀麗,吸引縣城游客前來休憩。高山茶和油栗仁下山出村,“土特產”迎來了個華麗轉身,成為城市休閑的沖泡佳品和健康佐食。依托產地優勢,推動茶旅融合。重點推出“看茶+采茶+炒茶+品茶”茶旅項目,打造生態研學基地和休閑觀光網紅打卡地。開通電商平臺,聚焦品牌打造。通過短視頻拍攝和線上直播,拓展營銷渠道,累計觀看量230萬人次。積極參加各類展銷會,對接市場大客戶,依托“好品山東,莒南好例”、街道“四雁嚴選”等提升品牌價值。

  東蘭墩村的轉型蝶變之路,并不是偶然。讓小村莊迸發大能量,就是要繼續深挖“土特產”里的“致富經”。

  留住鄉“土”味。土,不僅是氣候、土壤,還體現文化、地域,更寄托了鄉土、鄉愁。一方面,用好農業農村資源。例如,“莒南綠茶”“莒南板栗”地標農產品就具有明顯的區域地理屬性,是區域自然生態環境與區域歷史人文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特定產物。東蘭墩“土特產”山上采摘、山下加工、自產自銷,產自本村更留住了原始的味道。另一方面,挖掘鄉村多元價值。實現農業由“賣產品”向“賣風景”“賣文化”的轉變。例如,以高山生態茶園為支撐,飲茶休閑,打造手工炒茶坊,講茶故事,品茶文化等,提升農產品生態價值和文化價值。

  亮出好“特”色。要突出地域特色,打造獨特競爭優勢的產品。一方面,追求產品品質,堅持“工匠精神”,用好比較優勢。例如,莒南茶樹越冬期比南方長1~2個月左右,春季回暖慢,晝夜溫差大,茶芽生長緩慢,茶葉中的茶多酚、氨基酸、維生素等內含物含量明顯高于南方茶葉。另一方面,明確產品定位,要從全局的產業布局和發展規劃中找準定位和機遇。目前茶行業的痛點是競爭激烈,產品單一。一個村的茶產品何以突圍?東蘭墩村著眼小而精的養生保健茶,瞄準高端市場,在品牌上追求獨具特色的“限量版”。

  做優全“產”業。要尊重產業發展規律,推動鄉村產業前后端延伸、上下游拓展。一方面,延展特色產業鏈。聚焦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努力提升產業整體效益和綜合競爭力。例如,打造自媒體立體營銷多元融合的茶葉基地,實現新業態下產供銷全流程一體化。另一方面,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致富。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在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模式下,黨員干部帶頭干,人民群眾參與干,提升農民群眾參與感,讓農民在“土特產”致富路的全鏈條各環節中實現共同富裕。

  (作者系農業農村部駐山東省莒南縣東蘭墩村掛職干部)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