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農交中心(全稱為大連農村綜合產權交易中心)成立于2021年,2023年獲批成為遼寧省域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機構,可承攬省內各市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業務。作為遼寧僅有的兩家省域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機構之一,大連農交中心盡管成立只有短短兩年,但在市場化運營等方面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逐步建立起立足大連、服務全省、輻射東北的區域性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在服務農村產權改革方面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四位一體”
讓“產權流轉”在陽光下運行
近年來,大連市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精神,引導農村產權流轉和交易,成立大連農交中心,建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健全農村資源要素市場化定價機制。農交中心如今已成為盤活農村資源資產,廣泛吸納社會資本,增強金融體系支撐,賦能鄉村振興的重要平臺。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大連農交中心累計成交項目982宗,成交金額2.5億余元。
大連農交中心總經理王芳介紹,為保證讓“產權流轉”在陽光下運行,大連農交中心構建起“四位一體”的流轉交易平臺。依據《關于加快健全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體系的實施意見》,明確構建“四級聯網、三級市場、兩級經辦、統一交易”的四位一體框架設計,搭建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體系。通過上下貫通,抓好體系建設。全市9個涉農區市縣(開放先導區)相繼成立縣級農村綜合產權交易分中心,114個鄉鎮(涉農街道)成立農村綜合產權交易工作站,基本形成健全完善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體系。
在依法、自愿、有償、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框架下,平臺通過產權流轉交易,使農村閑散的土地流轉起來,為實施大規模機械化耕作創造了條件,不僅讓土地增值,更有利于推動現代農業的高水平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產業保障。
據了解,大連市現有主要交易類型除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四荒地”使用權、林權、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農業生產設施設備、小型水利設施使用權、農業類知識產權、農村集體資產股權、農村工程建設項目招標、產業項目招商和轉讓外,還包括海域灘涂養殖使用權等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交易項目。2022年,莊河市黑島鎮大于屯村154畝海域灘涂養殖使用權交易項目,以底價69.3萬元在大連農村綜合產權交易中心掛牌,經過超百輪次的網上激烈競價,最終以132.3萬元成交,比底價增值了63萬元。
“四化服務”
讓村集體和農民受益
2023年3月8日,莊河市明陽街道端陽廟村251畝蝦圈出租項目在大連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成交。該項目掛牌價125.5萬元,平均一年一畝價格1000元。大連農交中心通過多渠道推介,吸引10余名意向方參與競價。該項目最終以328.81萬元成交,平均一年一畝價格增值到2620元,共為村集體增收203.31萬元。交易結果大大出乎街道和村里的預料,村書記激動地說,“這還不是我們這個地方最優的蝦圈,真沒想到都能競出這么高的價格!村里人都高興地不得了。”
為了讓農村集體資產在流轉交易中更好地實現保值增值,大連農交中心推行以“標準化”“制度化”“規范化”和“多樣化”為重點的“四化服務”。先后制定出臺《大連市農村產權流轉交易規則》等制度文件,確保各項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促進服務體系標準化、交易程序制度化、資金管理規范化。通過縮短鏈條,抓好規范運營。在管理方式上初步實現了“七個統一”,即按照“統一機構性質、統一市場名稱、統一信息系統、統一平臺建設、統一交易辦法、統一服務標準、統一監督管理”的一站式服務,推動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公開、公正、規范運行。
為了進一步做好監督管理,大連市農業農村局出臺《關于加強和規范農村集體資產管理的意見(試行)》等配套制度文件,明確提出集體資產出讓、出租、發包等資產流轉交易行為要進入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公開進行,未經平臺交易,不得入賬核算,并通過村集體經濟審計抽查等方式予以監督落實。
同時,大連因地制宜推進業務服務“多樣化”。在國家規定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品類的基礎上,結合市情農情,依托獨特資源稟賦,積極拓展業務范圍,開展集體經營性資產、土地經營權、生產設施設備、海域使用權、灘涂養殖水面、征而未用土地等10余種交易業務。通過與銀行、保險、擔保公司等涉農金融機構合作,探索提供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設施農業物權等不良資產處置等綜合性、多功能服務,滿足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服務需求。其中,海域使用權、灘涂養殖水面等交易運作模式均已相當成熟。
“四千精神”
讓農交中心不斷取得新發展
“構建職能明確、功能齊全、管理規范、運轉順暢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引導農村產權規范有序流轉交易,是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重大任務之一,是優化農村生產要素配置,提高要素利用率、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的重要途徑,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大連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邢芳介紹。
大連農交中心以市場化方式大力拓展農村產權業務進場交易,全體人員以“四千精神”促進農村資源優化配置,推動農村生產要素的雙向流動。
“四千精神”是大連農交中心的經營理念,具體來說就是,走遍千村萬組、想盡千方百計、說盡千言萬語、吃盡千辛萬苦。如今,這一經營理念已經轉化成為“農交人”的文化精神和實際行動。各級工作機構將服務送到田間地頭,開展基層干部和鄉鎮(涉農街道)、村專職工作人員業務培訓,覆蓋1025個集體經濟組織,形成政府鼓勵引導、市縣二級交易、鎮村宣傳推廣、社會積極參與的良好格局。
同時,中心還根據現有系統運行情況,結合業務實際需要和未來發展目標,對系統進行全面升級,完善提高農村產權交易系統便捷性、實用性、安全性。如及時更新前臺界面展示,讓廣大用戶更方便快捷進行查詢、報名、競價、繳費等操作;開發手機App系統,實現手機端用戶操作,解決農村電腦普及率低的問題,更好地滿足廣大農民實際需要。此外,還創新推出“非掛牌交易進行公開公示,接受社會監督”等多項免費服務,并率先打破傳統,針對地鐵、信號塔占地等公共服務占用農村集體資產資源的項目,至少提前兩周公開公示。
大連農交中心的發展實踐再次證明,推動農村集體資產進場公開、公平、公正的流轉交易,不僅能有效提高農村產權的流轉價格,增加集體與農民的收入,而且可以有效杜絕農村產權交易過程中的腐敗行為,防止暗箱操作,密切黨群和干群關系,將保護農民利益落到實處。
邢芳表示,今后將在省、市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領導下,切實加大對大連農交中心的支持力度,努力使其提供更多“規范、高效、可信賴”的服務,爭取不斷取得新突破、新發展,為鄉村振興作出更多貢獻。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