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提取,可以加工成餐具、衣服甚至是汽車;秸稈粉碎再配合其他原料,能夠成為菌菇的“溫床”和牲畜喜愛的“美食”;以秸稈為材料,可以制作磚頭、板材,是建房子、造家具的“香餑餑”……
2024年12月,安徽秸稈暨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博覽會在合肥舉辦。作為傳統農業大省,安徽有著豐富的秸稈資源,糧食顆粒歸倉后,如何破解秸稈處理難題,實現變廢為寶,將“廢棄物”孵化成大產業?冬至時節,記者走進這屆以“資源化利用 產業化發展”為主題的博覽會,實地探尋安徽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蓬勃發展背后的實踐經驗和創新做法。
高位推動
變“堵”為“疏”找路子
“安徽每年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分別達93%以上和83%以上,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全省‘兩利用’全產業年產值超450億元。”在2024年12月20日上午舉行的項目推介會上, 安徽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汪學軍這樣介紹。
早在2013年,當大部分地區對秸稈工作的思路還停留在禁燒時,安徽敏銳地意識到,想要將秸稈從廢棄物變為發展新產業的重要資源,必須從根源解決問題,找對路子,變“堵”為“疏”。
經過醞釀,自2016年起,安徽省相繼出臺了《關于大力發展以農作物秸稈資源利用為基礎的現代環保產業的實施意見》《安徽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等文件,并連續多年將“兩利用”寫入省政府工作報告,將秸稈綜合利用納入民生工程。2017年,首屆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博覽會在安徽合肥正式開幕,這也成為全國首個政府層面主導的秸稈產業博覽會,安徽秸稈利用產業化發展逐漸步入正軌。
政策落地,還需破解資金難題。近年來,安徽省財政持續安排秸稈綜合利用獎補專項資金,對符合要求的標準化秸稈收儲點、秸稈綜合利用企業、省級秸稈綜合利用現代環保產業示范園區和產業博覽會重點簽約項目等進行重點獎補。“我們在全國首創了‘保險+信貸+擔保’秸稈利用綜合保險,統籌運用政府和市場兩種力量,為收儲安全生產保駕護航。”蚌埠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陳運在秸稈綜合利用技術交流會上介紹。
高水平發展的背后,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而是多措并舉、久久為功的積累。隨著政策舉措、獎補資金的陸續落地,一個個秸稈綜合利用企業成功孵化,一座座秸稈標準化收儲點拔地而起,一批批秸稈“經紀人”隊伍發展壯大……目前,全省常年農作物秸稈可收集量4900萬噸左右,綜合利用量4600萬噸,年利用秸稈量千噸以上企業近2300家。畜禽糞污方面,圍繞收儲轉運、沼氣發電、有機肥生產等產業鏈,年產商品有機肥超280萬噸,沼氣發電1083萬千瓦時。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安徽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格局逐步形成。
科技加成
破“舊”向“新”筑根基
將一根秸稈“變廢為寶”,能有多少種答案?從餐盒牙刷等日用品到家具板材,從貓砂到食用菌培養基質……記者探館發現,在安徽,秸稈利用擁有無限可能。
“和傳統3D打印原料相比,秸稈不僅成本更低,且具有可降解、可回收的特點,頗受海外消費者喜愛。”在安徽特斯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展臺前,總經理陳廣書熱情地向參展觀眾介紹,“我們把小麥秸稈磨成粉以后,和聚乳酸混合起來,然后加工成線型材料,可以替代其他的打印原料。”據了解,該公司是一家生產降解材料的企業,目前每年可回收、加工約6000噸秸稈,產品年銷售收入約3.6億元。
“秸稈還能參與造車?”在此起彼伏的驚嘆聲中,記者來到蚌埠展區豐原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新能源電車展臺前。原來,這輛車內外飾件、頂棚、車衣膜、座椅護套、濾清器等諸多配件,皆由秸稈等可再生資源為原料,通過生物技術加工制造而成。
據豐原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付松介紹,這輛汽車的特別之處就在于其內飾不僅在生產加工環節碳排放量低,且消費者也無需擔心苯類和醛類物質的釋放。“以秸稈等可再生資源通過生物制造技術生產生物材料和生物能源,將是未來能源與材料行業的新發展方向。”付松說。
“我們公司主要是利用資源性昆蟲黑水虻的生長代謝原理,放大其與環境微生物的協同降解能效,將畜禽糞便、農業秸稈等有機廢棄物快速高效地轉化為昆蟲蛋白和生物質有機肥。”在合肥保護盾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展位前,負責人余宏偉向記者介紹。在展會現場,除了企業之外,不少地方政府也帶著“科技招商”的任務而來。“有沒有興趣來我們東北發展?”談話間,黑龍江農業農村部門的工作人員已向余宏偉發出了邀請。
在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走向產業化的道路上,科技是必不可少的助推器。近年來,安徽大力推進“兩利用”科技研發和應用,加大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力度,如安徽豐原集團在高效纖維素酶制取、五碳糖和六碳糖混合發酵效率提升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合肥德博生物能源科技公司經多年研發和實踐,攻克了制約生物質氣化技術中的焦油和污水等多重難題,生產出綠色甲醇、生物航空煤油……從“0到1”向“1到N”的技術接連涌現,為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高值化、產業化奠定了基礎。
產業引領
化“散”為“聚”辟新徑
走進阜陽展區,各式各樣的柳編工藝品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這些柳編產品都是由村民親手編織的。”阜南縣金源柳木工藝品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在阜南,像我們這樣的公司還有很多,產品包含農用、家居、裝飾、園藝等上萬個品種,在國際市場認可度很高!”
從家家戶戶做柳編到興辦企業發展產業,阜南,這座皖北縣城如何將傳承百年的非遺技藝發揚光大,讓特色更突出、市場前景更廣闊?近年來,阜南縣委、縣政府按照“龍頭帶產業、產業延鏈條、鏈條成集群、集群建園區”的發展路徑,逐步形成以阜南經開區柳木文化創意產業園為龍頭,黃崗、中崗、郜臺專業鎮為核心的產業集群區。2024年1—9月,全縣213家柳木文化出口實績企業累計出口3.07億美元,占全縣總出口額的81.64%,占全市同類產品出口額的74.8%。
“我們公司主要是利用中藥渣、畜禽糞便、秸稈生產有機肥和生物有機肥。”亳州市立豐有機肥科技有限公司展臺前,負責人鄒玉華一邊忙著和客商交換聯系方式,一邊向記者介紹著產業。“公司年處理亳州30余家中藥提取廠產生的中藥渣約12萬噸,譙城區養殖場產生的畜禽糞便約3萬噸,農作物秸稈3萬噸。年產各類肥料6萬噸,年銷售額1900萬元,純收入能達到200萬元。”
中藥材廢棄物不同于其他農作物秸稈,有藥物活性,處理不當可能對土壤造成污染。亳州市作為歷史悠久的“中華藥都”,中藥材種植面積破百萬畝,每年都會產生大量的中藥材秸稈和中藥渣。為了將廢棄資源高效利用,目前亳州市已初步探索出較為成熟的中藥材秸稈和中藥渣產業化利用特色路徑,并將有機肥推廣應用于中藥材種植中,延長產業鏈,形成穩定的“中藥材秸稈收儲運—產業化利用—高品質中藥材種植”綠色產業發展模式。
從“點上開花”到“鏈上成景”,堅持市場導向,走穩產業化發展道路不僅是阜南和亳州的選擇,也是安徽全省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的思路。據了解,目前,安徽正按照“龍頭企業+產業鏈條+產業集群”的方向,努力實現多途徑、多層級、多產業利用,目前年利用秸稈量千噸以上企業近2300家,安徽秸稈和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全產業鏈年產值超450億元。如今,依托本土優勢產業,各式各樣的農作物秸稈和畜禽糞污都有了用武之地,曾經的廢棄物不僅實現了“重生”,更催生出了百億量級的新產業。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