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改革是“三農”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法寶。當前,波瀾壯闊的農業農村改革,正深刻改變中國農業農村的面貌。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圍繞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推動農業農村改革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著力破解鄉村振興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和結構性矛盾,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農業強區注入了強大動力。
202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親臨廣西視察,叮囑廣西“解放思想、創新求變,向海圖強、開放發展”,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廣西篇章。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吹響了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號角。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八桂兒女牢記囑托,以改革攻堅的決心和矢志不渝的意志闖新路開新局,一條具有廣西特色的中國式現代化鄉村路徑正在加速形成。
發力新賽道
重塑農業核心競爭力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廣西地處南亞熱帶,區位、海拔、土壤等優勢明顯,林果蔬畜糖等特色資源尤為豐富。近年來,廣西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立足資源稟賦,念好新時代“山海經”,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調優產業結構,富民特色產業已然成型。制定出臺《廣西加快推進現代設施農業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5年)》,以示范區為主要平臺載體,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做強糧油、糖蔗、蔬菜、水果、蠶桑、茶葉、中藥材、畜牧業、漁業、生態林業等十大特色產業集群,做優現代種業、設施農業、數字農業等三大農業支撐產業,做精N個亮點特色產業,形成了具有廣西優勢特色的“10+3+N”現代特色農業集群,打造了糧食、蔗糖、水果、蔬菜、漁業、優質家畜6個千億元級特色產業,實現了量的突破和質的躍升。廣西糖料蔗種植面積和食糖產量連續33個榨季居全國第一,園林水果產量連續6年居全國第一,蠶繭產量連續19年居全國第一,蔬菜、中藥材、茶葉等特色農產品產量位居全國前列,有效鞏固了廣西在全國“米袋子”“糖罐子”“菜籃子”“果盤子”“肉案子”的地位,同時也鼓起了農民增收的“錢袋子”。
——完善經營體系,適度規模經營迸發活力。以放活土地經營權為重點,通過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創建現代農業核心示范區、大力實施農業龍頭企業成長倍增計劃等改革措施,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不斷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現代化水平,全力構建現代農業全產業鏈發展模式。截至目前,全區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6.26萬家,納入名錄管理的家庭農場12.77萬家,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4萬多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達305個,自治區級以上龍頭企業達564家(含國家級58家),自治區級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達650個。位于貴港市港南區湛江鎮云柳村的吉豐肉鴿養殖合作社,聯合相關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共同打造富硒鴿產業示范區,將鴿蛋孵化、種鴿培育、肉鴿出售、屠宰加工、冷鏈建設、食品加工、飼料加工等產業鏈條進一步延伸,推動把“一只鴿子”發展成“一條產業鏈”。
——聚焦延鏈強鏈,三產融合發展積厚成勢。“農業不加工,等于一場空;農業不成鏈,到頭不賺錢”。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促民增收,是構建農業產業鏈、推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核心。廣西制定出臺《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改革政策文件,聚焦特色產業延鏈強鏈,加大對農產品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完善初加工設施建設,逐步補上精深加工、綜合利用短板,加快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2023年,全區水果、桑蠶、林業、糖料蔗等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68%。來賓市成功打造蔗渣、糖蜜、濾泥、蔗葉綜合利用糖業循環經濟產業鏈,將一根甘蔗“吃干榨盡”,實現蔗糖全產業鏈“從頭甜到尾”。做強“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建立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機制,推動橫州茉莉花茶等12個地理標志品牌入圍2024中國區域品牌百強榜,累計認定“桂字號”品牌7個批次641個品牌,品牌總價值超過5000億元。
著眼全要素
激活鄉村振興新業態
農村改革過程,是土地、資本、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有序流動、資源配置更加高效的過程。廣西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盤活農村資源要素、激活發展活力。
——穩慎做實“地”的文章,“兩項試點”穩定民心。土地是農村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土地穩,則人心定、鄉村旺。廣西各地牢牢把握處理好農民和土地關系這一主線,全面完成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確權承包地面積4550多萬畝,頒發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890萬本,頒證率超過了98%。2024年,廣西肩負起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整省試點任務,在19個縣開展整縣延包試點,在15個縣開展整鄉鎮延包試點。截至目前,34個試點縣已有31個縣區出臺縣級試點方案,已有1159個村通過村級方案,累計完成59.28萬戶的摸底調查工作、4萬戶的土地延包合同簽訂。同時,廣西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探索完善農村宅基地集體所有權、農戶資格權、使用權等權利內容及其配置的實現形式,鹿寨縣、貴港市覃塘區、北流市被列為全國試點。
——充分釋放“統”的潛力,富民產業加快集聚。自2021年底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階段性任務以來,廣西加快“三變”改革步伐,充分挖掘農村特色資源、盤活閑置房屋土地等資產,撬動社會資源投入,扶持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完善農村土地流轉、集體分紅等機制,農民資產性收入質量穩步提高。截至2023年底,廣西所有行政村集體經濟年收入突破5萬元,60.7%的行政村年收入突破10萬元。賀州市平桂區羊頭鎮羊頭、中紅、大井、龍山等村建成7000畝集中規模連片大棚蔬菜基地,集聚優勢要素資源,打造“椒聞天下”“藕蓮天下”“魚躍天下”“豬富天下”等現代農業生產基地,年產值近60億元。梧州市長洲區長洲鎮泗洲村成立了15個組級股份經濟合作社,村級集體成立了泗洲島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實行了“股權+文旅產業”的改革模式,實現了從“不通公路的小孤島”到“旅游網紅打卡點”的華麗轉身。
——不斷強化“管”的力度,產權流轉日益規范。龐大的農村“家底”要盤活,更要管好流轉交易過程。廣西成立由自治區副主席為組長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協調小組,先后出臺《廣西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方案》《廣西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等一系列文件,初步構建了“1+N”市場體系,規范農村產權流轉交易行為和完善市場與服務體系。截至2023年,廣西建立了自治區級農村產權交易信息服務平臺,有5個設區市、107個縣(市、區)成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中心,實現縣區全覆蓋。昭平縣經管站站長邱永平說:“通過農村產權交易平臺進行交易,不僅改變了過去由村尋找第三方代理費用高、效率低的被動局面,更有利于防范基層‘微腐敗’,讓農村集體資產收支更加規范透明。”梧州市農村產權流轉交易中心近三年累計交易農村產權818宗,成交金額超15億元,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
砥礪新征程
提升壯鄉人民幸福感
農業強國動力和鄉村振興活力,根本上來自深化農村改革。廣西錨定建設農業強區目標,著力提升鄉村發展水平,在產業效益和競爭力上謀突破,興業、強村、富民一體推進,讓農村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讓農民群眾可感可及。
——培育發展新動能,集體家底厚起來。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是推進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證。廣西積極謀劃新產業新業態,延伸產業鏈條,將特色產業培育成助力鄉村振興的新動能。2023年,全區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到29.3億元,比上年增長14.1%,村均收入19.5萬元。柳州螺螄粉做成大產業,帶動柳州周邊縣區以村鎮為單位建設養螺基地,并種植水稻、竹筍、豆角、木耳等螺螄粉產業鏈農作物,配套建設酸筍、酸豆角、腐竹、米粉等螺螄粉原材料加工基地,為集體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改革不僅催生了新產業、新業態、形成了新質生產力,還確保了發展的可持續性。”梧州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黎浩源介紹,梧州實行整村推進、連片開發,一村帶多村、多村連成片,逐步推進農業生產專業化、規模化。梧州六堡茶年綜合產值超200億元,入股六堡茶產業的行政村達310個,覆蓋脫貧村176個。
——建立聯農新機制,農民口袋鼓起來。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廣西堅持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實施一系列強農富農惠農政策,持續強化聯農帶農益農機制,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2023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86萬元,增長7%,明顯快于城鎮居民。玉林市容縣黎村鎮六旺村養雞專業戶黃家生申請了農村信用社的農戶小額信用貸,他算了筆賬,“借款15萬元,一個養雞周期只需支付利息2240元。如果賒賬購買飼料,能省下8460元。”廣西把聯農帶農益農機制作為享受政策優惠的前提條件,集中支持了一批特色種養、手工作坊等家庭經營項目,推動一批農產品加工企業下沉縣鄉,原料基地建在村組,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橫州茉莉花聞名全球,校椅鎮茉莉極萃園推動茉莉花產業向精深加工轉型升級,近2600戶花農受益。花農雷水平說,花價行情很好,護理好的話,每畝花田一年下來約有2萬元的收入。
——鋪展農村新畫卷,幸福底色亮起來。廣西以學用浙江“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啟動全區“千村引領、萬村提升”工程,集中資源力量統籌推進鄉村發展、建設和治理工作,鄉村基礎設施不斷改善,鄉村治理效能持續提升。截至目前,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4%,生活垃圾收運處置覆蓋率保持在95%以上,農村污水治理率同比提升8個百分點,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將“浦江經驗”“楓橋經驗”內化己用,全面推行“黨建+網格+大數據”鄉村治理模式,全區行政村積分制、清單制、數字化覆蓋率超全國平均水平。扎實開展農村移風易俗專項治理工作,因地制宜試點推行“統一紅白喜事操辦規模、統一宴席標準、統一禮金上限、統一服務隊伍、統一監督管理”,將婚喪禮俗改革融入鄉風文明建設,一幅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畫卷正在八桂大地徐徐展開。
新征程上,廣西全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的腳步不停歇,一系列聚焦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的改革任務正在系統謀劃、逐項落地,激勵著壯鄉人民在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的道路上闊步前行。
(調研組成員:徐剛、何曉霞、周嶸、宋曉娜)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