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熟市支塘鎮蔣巷村位于常熟、昆山、太倉三市交界的陽澄湖水網地區,村域面積3平方公里,全村200戶,878人。20世紀60年代以來,蔣巷村經歷了從“治窮求變”的艱苦奮斗,到改革開放“強村富民”的快速發展,再到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在村黨委書記常德盛的帶領下,蔣巷村探索形成了緊貼村情善謀發展、飽含親情善待百姓、順應民情善聚民心的“鄉情工作法”,為新時代鄉村善治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蔣巷路徑”。
主要做法
蔣巷村“鄉情工作法”立足農村工作實際,順應農民群眾需求,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將率先爭先作為精神動力,強村富民作為第一要務,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目標追求,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一種富有鄉土氣息的工作方法。
強化黨建引領。辦好農村的事情,實現鄉村全面振興,關鍵在黨。蔣巷村黨委打造“花開常盛”黨建品牌,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一是加強黨員隊伍建設。20世紀60年代成立黨支部之初只有6名黨員,到目前下設4個黨支部,黨員103名,占全村總人口12%。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紅色先鋒站等陣地一應俱全。二是開展頭雁領航行動。村書記常德盛秉持“先公后私、大公無私”理念,致力于讓鄉親過上好日子。村黨組織嚴格遵循農村黨建和治理規律,落實“四議兩公開”及“三務”公開制度,保障村民權益。組建村級“海棠先鋒隊”、“匠心”志愿管護隊,形成黨委管理、黨員包干、群眾輔助的“三管”機制。三是深化黨建品牌內涵。推出“黨建+五培”工作舉措,打造“海棠紅·幸福里”試點點位,實行黨員聯系家庭全覆蓋制度,實現把支部建在網格上、陣地建在家門口、服務做到群眾心坎里。
推進產業發展。鄉村要振興,因地制宜發展富民產業是關鍵。蔣巷村堅持從村情實際出發,統籌利用資源,協調產業發展,走科學發展之路。一是農業起家奠基礎。從治水改土起步,全村在常德盛帶領下,堅持保護耕地,實施退宅還田、死浜填土、還耕種糧等工程,推倒小土窯,平整老宅基,拆除舊村巷,為長遠發展留下空間。二是工業發家強經濟。從辦輕質建材廠到成立常盛集團,壯大成為國家級企業集團和省內鋼結構件的最大生產基地。蔣巷村科學統籌規劃,推動農田向能人集中,農民向社區集中,工廠向園區集中,打造“四園一基地”,推動效能發展、集約發展。三是旅游旺家增收入。以“新農村、新旅游、新體驗、新時尚”為主題,投資改造蔣巷書院民宿、引入親子游項目,打造鄉村旅游品牌,每年接待游客20萬人次,旅游收入超千萬元,形成三次產業協調發展格局。
探索鄉村善治。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蔣巷村始終堅持黨建引領、農民主體,不斷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提升鄉村治理水平。一是民主管村。制定《村規民約獎勵制度》,獎勵制度根據村發展實際情況先后修訂5次。成立村民議事會、村民督管隊、紅白理事會等村民自治組織,充分發揮村民自治主體作用。二是以德潤村。深入開展“新時代文明戶”“蔣巷精神榮譽獎獲得者”“自主創業模范”等系列創評。推出“五個一”倡議,結合一份獎學金、一次座談會、一封感謝信、一份承諾書、一張大合照,開展移風易俗、崇尚節約等主題活動。三是依法治村。建成法治文化園,開放農民劇場、展播蔣巷宣傳片以案釋法,建立常態化法律學習機制,安排村法律顧問、法律專家學者授課,全村學法、知法、守法氛圍濃厚。
培育文明新風。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蔣巷村堅持把黨建引領和順應民意相結合,用優秀文化培育鄉風文明,走文明和諧之路。一是以文化培育人。蔣巷村把創建學習型家庭、培育知識型農民作為精神文明建設工程的“重頭戲”來抓。自1997年起,成立“農民讀書協會”,向村民家庭贈閱“四報二刊”。先后投資建起農民劇場、科普館、遠程教育中心等文化設施。成立常盛滬劇團,排演《江姐》《紅燈記》《蔣巷之路》等劇目。二是以民主凝聚人。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重大事項由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討論決定,重大決策及時向村民大會通報,實行黨務、村務、廠務、財務全面公開。三是以示范感召人。常德盛對自己立下“三不規矩”,不拿最高工資,不領最多獎金,不住最好房子,在常盛集團的股份分文未取。他的精神感召著村民,帶動全村形成敬業樂業、奮發向上的良好氛圍。
增進民生福祉。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蔣巷村堅持把群眾當親人,發展成果由群眾共享。一是讓群眾致富有崗位。針對村民自身實際,提供相應就業崗位或創業資源,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副則副。二是讓群眾生活有保障。利用村里集體積累,分兩期建設農民新村,半價提供給村民。村里老人按“老”取酬,提供優質口糧,建造老年公寓免費居住;鼓勵子女與老人同住,對共同生活的每年給予獎勵。中小學實行“兩免一補”,品學兼優者發放獎學金。基本醫療保險的個人分擔部分由村集體補助繳納,看病除享受規定的醫療費報銷外,個人承擔部分村里再補助50% ~60%;村醫療服務站每年免費為村民開展健康體檢。
取得成效
蔣巷村黨委帶領黨員群眾貫徹落實黨的“三農”政策,探索符合鄉情的發展之路,鄉村產業、鄉村建設、鄉村治理水平全面提升,描繪出黨建引領強村富民、共同富裕的鄉村振興美麗畫卷。
經濟持續穩定增長。蔣巷村堅持走“農業起家、工業發家、生態美家、旅游旺家、文化興家”的科學發展新路,實現了從單一種植到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2024年,全村總產值達到10億元,村集體總收入2862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6.8萬元,人均股份分紅達到1萬元,養老、醫療等五大保險全覆蓋,村民家家住上了別墅。
生態環境不斷改善。蔣巷村始終高舉“生態旗”,推倒了污染嚴重的煤窯、土窯和化工廠,推行有機種植,建成了日處理能力達200噸的生活污水處理站、常熟市第一座秸稈氣化站。村莊景觀規劃布局一張藍圖繪到底,全村“田成方、路成網、樹成行”,綠化覆蓋率達60%,生態種養園、村民新家園、蔣巷工業園布局合理,生態景觀優美。
文明新風深入人心。蔣巷村通過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和宣傳教育,開展“崇尚文明、告別陋習”等實踐活動,引導村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生活觀,榮獲全國文明村等榮譽。村民們都說:“多一個球場、少一個賭場,多一張書桌、少一張牌桌,多看些名角、少了些口角。”
治理水平不斷提升。村黨組織依托《蔣巷村村規民約獎勵制度》引導村民自我管理,著力推進鄉情工作法,整合多方力量完善網格化管理和服務,不斷推進鄉村治理精細化,榮獲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等榮譽。蔣巷村連續20多年無上訪集訪、無封建迷信、無黃賭毒現象。
經驗啟示
“鄉情工作法”來自農村、扎根基層,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實踐性,是一套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農村基層工作法,具有深刻的啟示與借鑒意義。
堅持黨建引領,凝聚力量促發展。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作用是鄉村振興的組織保障。蔣巷村高度重視黨的建設,村黨委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等各個方面發揮示范作用,黨員干部成為帶領蔣巷人民奮勇前行的鮮明旗幟,通過黨員示范、群眾動員,形成“干部帶頭干、村民齊心干”的氛圍。村黨委書記常德盛帶領村“兩委”和村民,實施治水改土工程,創辦常盛集團,發展農業旅游,使蔣巷村從一個貧困村成為全國聞名的先進村。
堅持因地制宜,創新發展促共富。黨的方針政策在基層落地,需要各地結合實際轉化落實。蔣巷村從農業起步解決溫飽,到工業突破積累資本,再到三產融合提升發展質量,每一步都緊扣村莊資源稟賦,立足本地優勢,科學制定規劃,創新引領發展,循序漸進推進產業升級。蔣巷村從“綠色、優美、整潔、和諧、幸福”到“三產協調、五文并進”,打造了一個“村里人舒服,城里人羨慕的樂園”。
堅持以人為本,強村富民促民生。不斷增強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農業農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常德盛老書記40多年堅持“走村”的習慣,深入田間地頭了解村民的真實需求,體現了以民為本的治理理念。蔣巷村堅持把強村富民作為第一要務,不斷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質,真正實現了“勞有豐得、住有宜居、老有頤養、學有優教、病有良醫”。只有不斷滿足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盼,群眾才會由衷地說共產黨好、干部好。
堅持文化育人,弘揚新風促和諧。鄉村振興不僅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蔣巷村注重精神文明建設,推進先進文化在農村廣泛傳播,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樹立崇德向善、尊老愛幼、鄰里和睦的良好風氣。實現物質精神雙重富裕、雙豐收,方能確保農村持續發展、和諧穩定,農民幸福安康。
(作者單位:唐珂、高小軍,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促進司;宋文鑫,農民日報社)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