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要振興,產業必先行。從平涼的牛產業到慶陽的食用菌產業,從隴南的花椒、油橄欖產業到定西的馬鈴薯、中醫藥產業,這些特色鮮明的產業蓬勃發展,不僅為甘肅的脫貧攻堅提供了堅實的經濟支撐,更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
“甘肅省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中主要聚焦重點群體、重點環節、重點區域,在拓展和銜接上下足功夫。把產業就業作為加快發展和促農增收的根本舉措,做足增強‘造血功能’文章。”甘肅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楊金泉說。
牛產業“犇”向致富路
北張村是平涼市靈臺縣上良鎮最北端的山區村,曾經因交通不便、自然條件差等原因被列為貧困村。村集體成立了靈臺縣盛豐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占地50畝,內部配備了養殖設施以及先進的糞污處理系統,常年存欄肉牛400頭以上。“中心帶動、片區輻射”的發展效應如同漣漪般層層擴散,為北張村的村民們鋪就了通往富裕的大道。通過建立平涼紅牛繁育基地,合作社大力帶動全鎮平涼紅牛擴群增量,累計出欄肉牛3000多頭,成功實現凈收入400多萬元,為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勁動力。
與此同時,合作社通過技術培訓和產業扶持,助力村民掌握養殖技術,提高養殖效益。牛場每年吸納本村閑散勞動力15人,季節性用工200多人,同時帶動本村75戶農戶養牛近300頭,平均每頭牛實現收益5000元左右。
合作社還精心構建了“玉米種植、秸稈轉化、紅牛養殖、牛糞還田”的循環產業鏈,這一產業鏈猶如一個精密的生態系統,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和效益的最大化。牛場每年消耗飼草1.2萬噸,這一龐大需求帶動農戶種植糧飼兼用玉米2000畝,為農戶實現收入200萬元以上。與此同時,產生的糞污通過發酵轉化為生物有機肥,既解決了環境污染問題,又為農戶提供了優質的有機肥料,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
在合作社的帶動下,北張村村民收入持續穩定增加,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北張村走出的這條充滿希望的“牛”路徑,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有力見證。
食用菌撐起“致富傘”
慶陽市西峰區食用菌產業是全區四大主導產業之一,按照“三元雙向”循環農業發展思路,以聯農帶農為核心,運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創新工作思路,盤活資產資源,采取黨組織、村級集體聯合社牽頭組織,村民小組集體經濟合作社具體實施,群眾人人參與、人人持股的模式,建成西峰區食用菌(香菇)產業示范基地,形成了集原料加工、拌料、制袋、滅菌、接種、養菌、出菇儲藏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條。
司官寨村圍繞食用菌產業既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還走出了發展的新道路,進一步推動群眾增收致富,集體經濟不斷壯大。目前,司官寨村建成菌種研發、菌棒生產、烘干分揀、冷藏保鮮、廢舊菌棒處理中心各1處,食用菌生產大棚425座,280戶群眾參與食用菌產業發展。2024年生產香菇1200萬棒,實現年銷售收入5000萬元以上,凈利潤1500萬元以上,有效激活了集體經濟“一池春水”。
凝聚發展新力量。以聯農帶農為核心,司官寨村將食用菌產業作為壯大集體經濟新引擎。村“兩委”率先在兩個村民小組試點,帶動154戶群眾參與。試點種植銷售香菇600噸,菌棒銷售83萬袋,增強了群眾信心,如今從事食用菌產業的人口占全村人口20%以上。
探索發展新模式。司官寨村按“四個一批”要求,探索出企業、群眾、集體分別管不同端的生產經營模式,帶動群眾多種方式參與產業發展。2024年,西峰區以司官寨村為輻射帶動周邊鄉鎮發展,打造全區食用菌產業示范園。司官寨村堅持“企業管前端、群眾管中端、集體管末端”的食用菌運營模式,引領群眾抱團發展食用菌產業。企業管前端,招引甘肅欣盛創優菇業有限公司,與科研團體合作,在司官寨村設菌種研發基地,引進生產線,開展項目研發,攻關香菇液體菌種,為產業鏈上游打好基礎。群眾管中端,構建利益聯結機制,倡導群眾自籌資金建棚等,在基層黨組織等的指導下抱團發展、自主生產受益。集體管末端,村“兩委”牽頭成立生產協會,負責對接市場、技術指導,統一銷售,統一回收廢棄菌棒加工生物質顆粒燃料,實現經濟與生態雙重效益。
“山地生金”繪就富民新畫卷
近年來,隴南市武都區充分挖掘自身優勢,圍繞花椒、油橄欖等特色產業進行深度開發。
在武都區馬街鎮姜家山村,漫山遍野的花椒樹是村民們的“搖錢樹”。姜家山村地處山區,土地貧瘠,但這里獨特的小流域氣候卻非常適宜花椒生長。近年來,姜家山村把花椒產業作為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通過擴大種植規模、加強技術管理、打造品牌等措施,推動花椒產業高質量發展。
為提高花椒品質,村里邀請專家進行技術指導,推廣科學種植技術,如合理修剪、配方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控等。同時,積極引進優良品種,對老品種進行改良,提高花椒的產量和品質。目前,姜家山村的花椒種植面積達到1000多畝,年產量20多萬斤,產值400多萬元。花椒產業不僅讓村民實現了脫貧致富,還帶動了周邊地區花椒產業的發展。如今的姜家山村就連空氣中也飄散著花椒的香氣。“像這樣的高山地區在沒有引進花椒之前屬于極度貧困地區,土地貧瘠干旱基本靠天收,現在花椒徹底改變了姜家山村。”隴南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邱曉旭說。
在桔柑鎮賀家坪村,油橄欖產業成為當地群眾增收的新亮點。近年來,賀家坪村通過土地流轉、引進企業等方式,建成了油橄欖種植基地。目前,全村油橄欖種植面積達到800多畝,年產量50多噸,產值200多萬元。
隴南祥宇橄欖油企業作為當地油橄欖產業的龍頭企業,積極發揮聯農帶農作用。企業通過與農戶簽訂收購合同,確保農戶的油橄欖有穩定的銷售渠道。同時,企業還為農戶提供技術培訓、農資供應等服務,幫助農戶提高油橄欖種植水平和產量。
宕昌縣地處青藏高原邊緣,中藥材資源豐富,素有“千年藥鄉”之稱。近年來,宕昌縣立足資源優勢,把中醫藥產業作為主導產業來培育,通過引進企業、項目建設、技術創新等措施,推動中醫藥產業全產業鏈發展。
甘肅琦昆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為甘肅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現已建成生產車間及倉庫5.3萬平方米,建成飲片生產車間及各類超微粉車間,同時配備完善的檢驗化驗設備、包裝設備。此外,企業還自建GAP種植基地900畝,其中黃芪種植面積為400畝,黨參種植面積為500畝。
隴南泰昆康牧中草藥循環利用飼料加工生產項目則充分利用宕昌縣的中藥材資源,將中藥材加工過程中的廢料進行循環利用,生產出具有保健功能的飼料。2024年,發放勞務報酬400余萬元,為農戶兌現分紅20余萬元,幫助群眾增收。
特色產業鋪就鄉村振興路
定西市渭源縣素有“中國馬鈴薯良種之鄉”和“中國黨參之鄉”的美譽。在渭源縣,五竹馬鈴薯合作社已建立比較完善的全產業鏈體系,實現了馬鈴薯種薯全產業鏈發展。近年來,合作社發揮密切聯系群眾優勢,按照“種植—管理—收購—貯藏—銷售”一體化全產業鏈運營模式,由合作社免費提供給農戶種薯,農戶負責馬鈴薯種薯種植,合作社負責按保底價進行回收,帶動全鎮2000余戶農戶參與馬鈴薯種薯繁育基地建設。目前,合作社的馬鈴薯良種繁育面積達到5000多畝,年產馬鈴薯良種1000多萬公斤,產品暢銷甘肅、寧夏、青海等周邊地區。
成立于2019年的會川德隆合作社在全縣道地中藥材發展中發揮引領作用。該合作社從最初的幾戶農戶參與,發展到如今帶動周邊3個村、97戶邊緣戶、20多戶加工種植大戶共同投身中藥材產業,已然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2024年全年加工量約500噸,銷售額達5000萬元。合作社與種植大戶簽訂收購合同,與多個藥材商販合作,帶動本村及周邊村就近靈活務工1.2萬人次。為了讓農戶掌握科學種植技術,合作社定期組織技術培訓和現場指導。在合作社的帶動下,農戶們逐漸掌握了科學種植方法,中藥材產量和質量得到顯著提升。衡順堂藥業則依托渭源縣豐富的中藥材資源,開展中藥材標準化種植。同時,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引進先進的生產設備和技術,建設了現代化的中藥飲片加工廠和中成藥生產線,生產出多種具有市場競爭力的中藥產品。此外,渭源縣還鼓勵農戶開展中藥材初加工,如黨參切片、黃芪晾曬等,提升中藥材的附加值。在會川鎮李家崖村,許多農戶通過中藥材初加工,每年增加收入1萬多元。這種個人初加工方式也是當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有益探索。
隴西縣依托藥圃園和國家藥用植物種質資源庫甘肅庫這兩座產業發展的“靠山”,精心制定了黃芪、黃芩、黨參等28個標準化種子、種苗培育和栽培技術操作規程。同時,隴西縣還建成西北首條中藥材種子標準化加工生產線,展開粗選、磁選、色選、丸粒、包衣等加工工藝,為種子披上“科技鎧甲”,使種子發芽率提升到95%以上。隴西縣還巧妙地依托優良的種質資源,把實施“戶均育三分苗,來年種兩畝藥”的“三分田工程”作為從源頭推廣中藥材標準化種植的有效途徑。2024年,全縣實施“三分田”工程達3406.5畝,輻射帶動全縣建成中藥材藥源基地53.38萬畝。在中藥材主產區,中藥材收益占群眾收入的45%以上,群眾戶均年增收達到了2.3萬元以上。
為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隴西縣在安置點配套建設了中藥材加工車間、農產品初加工車間和電子商務中心。搬遷群眾可以在這些車間和中心務工,實現家門口就業。同時,當地政府還積極引導搬遷群眾發展特色種植養殖產業,通過產業扶持、技術培訓等措施,幫助他們增收致富。“通過打造村級電商平臺,我們縣的農副產品無縫對接到消費者手中。我們把電商平臺建到村集體,這些村多增加分紅5萬元左右。”隴西縣縣長田學榮說。
在抓好中藥材產業發展的基礎上,隴西縣其他產業也齊頭并進。按照“山坪區中藥材、川河區設施農業、千家萬戶養牛羊”產業布局,大力發展現代寒旱特色農業,2024年全縣馬鈴薯種植面積34.07萬畝,建成定西寬粉產業園,實現馬鈴薯加工產值達1.8億元。同時,積極推進畜牧產業發展,2024年建成1個5萬頭生豬養殖基地、2個30萬只蛋雞養殖場。
無論是平涼靈臺的牛產業、慶陽西峰的食用菌產業,還是隴南武都和宕昌的特色種植產業,以及定西渭源和隴西的特色產業與易地扶貧搬遷相結合的模式,都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推動產業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體現了甘肅省在脫貧攻堅后的積極探索和創新,老百姓正從這種不斷的創新中獲得真金白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