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北京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基礎,推進首都高質量發展,迫切要求農業農村為超大城市資源要素優化配置提供互補性支撐。”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主任李成貴表示,要加快完善新型城鄉關系,充分發揮“三農”在首都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多元價值和多種功能。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著力抓好“三農”工作,深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近年來,北京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農業生產能力持續提升,科技興農成果顯著,鄉村面貌持續改善,民生福祉不斷提升。
李成貴認為,當下需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的歷史方位和戰略定位,立足首都發展用全局思維看“三農”,推動農業農村主動融入首都高質量發展戰略,在城鄉深度融合發展中發揮農業農村多元價值,為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建設提供“承接、添秤、服務、增彩”的強大支撐。
緊扣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推動農業農村深度融入超大城市發展。在全國政治中心建設方面,對鄉村進行整體規劃布局,使京郊成為承載國家政務活動的重要選擇區和優質農產品保障區。在文化中心建設方面,打造體現國家文化中心建設水準的藝術之都、電影之都、音樂之都等。在國際交往中心建設方面,將鄉村規劃建設作為承擔重大國際交往活動的重要舞臺。在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方面,大力發展科技農業,通過大型科技項目建設帶動首都鄉村振興。
充分發揮首都資源優勢,以農業全產業鏈建設助力穩經濟穩增長。加快構建都市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動農業及其關聯產業建圈強鏈、集群發展。開展農業全產業鏈產值監測評價和統計分析,將農業加工、種業發展、鄉村旅游、農村電商和各類服務等納入農業全產業鏈價值統計范疇。
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提供更多滿足市民需求的優質生態產品。利用科技手段提升生態產品附加值,提供中高端生態產品,打造生態產品專屬品牌。完善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引導村民主動參與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讓農民成為生態建設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優化農村地區國土空間布局,為城鄉發展提供空間和土地要素保障。加強鄉村空間規劃引領,加快優化調整行政村規模及布局。鼓勵集體經濟組織采取作價回購、統一出租、合作經營等方式盤活閑置農宅,發展鄉村民宿、休閑旅游、文化創意、康養旅居等特色產業。
推進鄉村有機更新,打造具有首都氣派的鄉村特色風貌。分類推進鄉村有機更新,扎實開展中心村培育建設;采取拆除新建、整治提升、拆整結合三類方式,有序推進城中村改造;以山區地質災害易發區、受洪水威脅地區、一級水源保護區、生存條件惡劣地區為重點,繼續實施山區農民搬遷工程。實施傳統村落活化利用工程,打造“京華鄉韻”特色風貌。
推動鄉村旅游提質升級,塑造讓城市更向往的活力鄉村。深挖鄉村地域文化內涵,打造多元化鄉村旅游產品,培育民俗體驗型、田園觀光型、紅色教育型等不同類型的鄉村旅游精品村。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與鄉村旅游的深度融合。創新發展精品民宿產業,推進“鄉村民宿+”工程,打造“民宿+研學”“民宿+工坊”“民宿+演藝”等主題,探索民宿產業多業態融合發展的新路徑。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