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喪嫁娶的“人情債”壓得人喘不過氣,高額彩禮成為婚姻的“攔路虎”……這些是農民群眾關切的熱點問題。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強文明鄉風建設,豐富農民文化生活,推進農村移風易俗。農業農村部部長韓俊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二場“部長通道”集中采訪活動中表示,鄉村振興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既要塑形又要鑄魂。鄉村振興不振興,不光要看農民的腰包鼓不鼓,還要看鄉風好不好。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紛紛圍繞文明鄉風建設建言獻策,為鄉村文明新風的培育提供了諸多思路。
直達基層
讓優質文化資源“活”起來
農村地區承載著歷史悠久的中華農耕文明,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所在。如何盤活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課題。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中央委員、山西省作協主席李駿虎認為,文化資源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支撐,通過文藝工作者的創造性轉化,能讓傳統農耕文明在數字時代煥發新活力,不斷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促進城鄉文化深度融合。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保定市曲陽陳氏定窯瓷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龐永輝則從發展特色文化產業的角度提出了具體建議。一是要在政策、資金上為鄉村文化產業提供支持;二是要深入挖掘鄉村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結合當代藝術元素進行傳承和推廣,打造鄉村文化名片;三是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升技術水平,培養一批文化產業人才,帶動當地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要讓優質文化資源在基層“活”起來,讓農民群眾能夠切實感受到文化的魅力,顯著提升獲得感和幸福感。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文史館館員劉侗表示:“農村的現代化,除了經濟的現代化,還要實現科技的現代化、教育的現代化、文化的現代化,而這一切的基礎是人的‘現代化’。”他認為,應創新開展“戲曲進鄉村”等文化惠民活動,為廣大農民的文化娛樂生活提供更好的文化產品,為基層提供更多優質的文化服務。
近年來,許多地方通過組織戲曲、舞蹈、音樂等文藝演出,將文化活動送到農民“家門口”。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演藝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柯軍分享了江蘇省演藝集團在推動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方面的成功經驗。自2024年以來,該集團根據地方特色和農民需求,實施了“茉莉花開”文藝直通車行動,將優質文化資源精準送達基層。柯軍表示,今年他們還將積極推進“黨建+文化+旅游”發展模式,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同時,帶動當地文旅產業的發展,實現文化與經濟的雙贏。
多頭發力
讓農民文化生活“多”起來
植根于鄉土的文體活動,不僅是農民群眾的文化盛宴,更是鄉風文明的生動體現。
近年來,貴州以“村超”“村BA”“村歌”“村馬”等一系列“村”字系列活動,成功“出圈”。在2025年全國兩會貴州代表團集中采訪活動現場,面對如何進一步提升“村超”“村BA”品牌效應的問題時,全國人大代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大常委會主任湯越強表示:“要把貴州‘村超’‘村BA’品牌賽事辦得更加活力四射,讓中國的鄉村更加活力滿滿、熱氣騰騰。黔東南自治州將進一步提升其品牌效應,吸引更多國內外游客,并推動相關產業協同發展。”
“不僅要注重鄉村文化陣地建設,還要持續關注文化服務的內容創新。”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長興縣新川村黨委書記張天任說。近年來,新川村以文化禮堂為核心載體,結合傳統節慶策劃各類打卡、文藝匯演等特色項目,年均舉辦活動超百場。如今,在廣袤的鄉村大地上,文化服務內容的創新實踐也在如火如荼地開展,如江西省萍鄉市通過持續擦亮“花炮故里”“中國辣都”等城市名片,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南麻街道怡康社區則通過整合轄區資源,將文化書院試點打造與基層治理有機結合,創新構建全鏈條式的社區文化服務體系……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數字技術的發展,數字化技術也為鄉村文化生活帶來了新的機遇。農村地區可以通過線上平臺開展文化活動,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全國政協委員、藝術科普平臺“意外藝術”創始人吳敏婕認為要守住傳統的“根”,也要劃動創新的“槳”,讓傳統與科技“雙向奔赴”。
久久為功
讓農村文明新風“吹”進來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在農業農村部公布的《2025年文化賦能鄉村全面振興十項重點工作》中提到,在實施文明鄉風建設工程中,聚焦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領域存在的高額彩禮、人情攀比、厚葬薄養、鋪張浪費等問題,探索建立多部門協同推進機制,強化綜合治理。對于如何進行綜合治理,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河間市興村鎮大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石炳啟提出了詳細的建議,他認為,各地應建立立體組織體系,指導加強農村自治組織建設。推動農村建立健全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等組織,將移風易俗內容納入村規民約,制定彩禮金額上限建議。相關單位應指導縣(市、區)做好規劃,針對不同層面、區域和民族設計規范,以村規民約維護公序良俗。同時加大指導力度,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促進價值觀內化。
不久前,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第二批涉彩禮糾紛典型案例,為打擊婚托婚騙等違法行為敲響了警鐘。全國人大代表 、江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盧天錫建議,在開展高額彩禮等移風易俗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的基礎上,盡早出臺配套措施,加大高額彩禮治理力度,嚴厲打擊“買賣婚姻”,促進鄉風文明 。
“農村移風易俗要綿綿用力,久久為功。”談到當前部分地方存在的高額彩禮、大操大辦等移風易俗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省蘭陵縣卞莊街道代村黨委書記王傳喜深有感觸。通過十多年的努力,代村實現化風成俗。如今的代村辦喜事有公共餐廳,提前預約就可免費使用,村民可以自己買菜自己辦,十菜一湯,一桌下來也就二三百元。村里結婚隨禮一般就是一二百元、最高三五百元,彩禮一般也倡導兩三萬元。這樣辦喜事既省時間又省錢,慢慢地村里風氣好了,老百姓心氣也足了。
文明鄉風建設不僅需要政府的引導和支持,更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多方協力讓文明新風吹遍鄉野、浸潤鄉土,共同繪就“倉廩實”與“知禮節”交融的現代圖景。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