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富民產業比較優勢明顯、帶動能力強、就業容量大,在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因地制宜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實現這一目標,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是關鍵。
近年來,我國很多縣域依托當地農業、生態、文化等資源優勢,通過對資源稟賦進行發掘、盤活和利用,逐步將本地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產業優勢,構建起特色鮮明的縣域富民產業形態和縣域產業集群。截至2024年,全國培育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專業村鎮4068個,建設農業產業強鎮1709個,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300個,支持建設優勢特色產業集群220個。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圍繞如何壯大縣域富民產業,代表委員們紛紛建言獻策。
強基礎延鏈條
讓鄉村產業持續壯大
在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的固城湖畔,蟹農們忙碌在田間塘頭,開啟了一年一度的“春播蟹苗”工作。
“高淳生態環境優美、水資源豐富,螃蟹產業是全區重要的富民產業。”全國人大代表、江蘇固城湖青松水產專業合作聯社理事長邢青松介紹,近年來,通過科技賦能、建立供應鏈中心、開展規?;洜I等方式,高淳螃蟹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帶動了更多農民增收。談到如何進一步推進鄉村特色產業發展,邢青松建議,因地制宜明確產業發展方向,不斷完善基礎設施,為鄉村產業發展創造條件,提升產業集聚效應。要實行差異化發展戰略,避免產業結構單一、同質化競爭,提高鄉村特色產業競爭力。加強科技特派員、農技推廣隊伍建設,探索構建“科技+服務”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模式,健全公益性和經營性相結合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
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單楊對鄉村特色產業同樣關注。他建議,積極創建鄉村特色產業集聚區,圍繞優勢特色產業,建成一批規?;藴驶⒏咝Щr業產業基地,形成生產與加工、產品與市場、企業與農戶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當前,我國農業正處于一個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動能轉換階段。做強農產品加工業,做足做活“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增值文章,加快推動農產品就地就近轉化增值,成為發展壯大鄉村特色產業的必然選擇。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農業科學院農產品保鮮與加工技術研究所所長張志軍提出,可以在縣域范圍內建設共享農產品加工中心。“這一模式能夠破解農業加工環節短板,有效解決當前農產品加工環節分散、效率低、成本高等問題。通過共享,中小企業可以降低生產門檻,龍頭企業可以獲得穩定原料供應,農民收入大幅提升。”張志軍說,“建議提前制定縣域加工中心發展規劃,明確目標路徑,優化管理,建立協同機制,強化政策保障。此外,還可以引導現有的加工企業通過開放閑置產能盤活存量,共享設備,提升區域整體的農產品加工水平。”
壯大鄉村產業,還必須強化品牌建設,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當前,種植業在縣域經濟發展中依然具有重要地位,但在水稻、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農產品品牌建設上仍有不足。
“糧食類農產品的品牌建設,是推動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民增產增收的關鍵環節。”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研究員錢前建議,國家層面在政策制定、資金投入、技術支持、市場引導等方面給予更大力度的支持,優化品牌發展環境,實現糧食品牌建設與農民增產增收的有效銜接。進一步強化市場導向,鼓勵各地區根據本地特色制定符合市場需求的品牌策略。加強政策和資金精準落地,完善從品牌創建、認證、營銷到流通的全鏈條支持。加強對糧食類農產品品牌的市場引導,鼓勵并支持農業企業開展品牌推廣活動,搭建跨區域、跨國界的營銷平臺。
拓領域興業態
讓產業之花遍地開放
“皇城村通過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將煤炭工業轉型為文化旅游產業。”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村委會主任陳曉拴說。近年來,通過發展文化旅游,皇城村實現了從“賣煤炭”到“賣文化”“賣風景”的轉變,村民收入穩定提高。
隨著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加速構建,鄉村文化、旅游、電商等產業呈現前所未有的活躍態勢,新產業新業態持續涌現。
“將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銷售與旅游休閑觀光、研學體驗、文化傳承等物質與精神等元素交融在一起,可形成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生態農業、創意農業等多種新業態,促進鄉村旅游形成規模效應和協同效應。”全國政協委員、青海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鄂崇榮提出,挖掘梳理鄉村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傳統手藝、節慶活動、特色飲食等,彰顯鄉村文化魅力,激發鄉村文化自信,因地制宜改建、改造鄉村民俗博物館、村史館、農耕體驗活動園、鄉村生活沉浸式體驗區等,將農業生產、鄉村文化融入旅游項目之中,形成集成效應、規模效應。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陽江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黃顯良一直關注農文旅產業融合的話題。他提出,活化利用農業自然資源及傳統耕作、民俗節慶等人文資源,開發原汁原味的“農耕文化+”體驗項目。針對“農文旅產業面臨統籌機制不完善”“產業融合深度不夠”等問題,他建議,由地方政府牽頭,把鄉村文旅產業融入區域發展一體規劃,根據資源稟賦合理劃分功能區,明確發展目標,實現差異化發展。同時,積極開發各地自然景觀、歷史遺跡、民俗文化等資源,帶動文化興村?;罨脗鹘y耕作、民俗節慶等人文資源,開發原汁原味的體驗項目。推動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打造一批標識性強的非遺產品和體驗中心。
全國人大代表、隴上莊園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梁倩娟則對農村電商產業更為關注。她建議,將農村電商產業納入國家產業扶持體系,設立農村電商產業專項獎補資金,通過財政補貼、貸款貼息、以獎代補等方式,支持農村電商平臺建設、物流體系完善、品牌打造等關鍵環節。還應鼓勵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農村電商發展,對在電商銷售規模、品牌建設、帶動就業等方面表現突出的農村電商企業、合作社及個人給予資金獎勵;對農村電商培訓、物流配送體系建設、電商服務站點建設等關鍵環節給予補貼支持,激發農村電商的發展活力,讓農特產品賣得更遠,增加農民收入。
壯主體促聯結
讓發展成果農民共享
“農業產業效益提升了,還得通過利益聯結機制將其轉化為農民兜里現實的收入,確保農民從發展中分享更多收益,真正實現富民目標。”全國人大代表、云南省昌寧縣鴻坤生豬養殖場總經理李志娟說。她所在的企業依托“公司+院士專家工作站+基地(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采取統一選育、統一技術、統一推廣、統一收購、統一銷售的黑豬標準化產業發展模式,為合作社、養殖(場)戶提供種豬苗和養殖技術指導,再由企業統一回購,帶動村民家門口就業增收。
“加大產業振興,需要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最大限度發揮帶頭作用。”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永泰縣希安油茶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盧玉勝建議,要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各種方式建立原料生產基地,通過簽訂“多級訂單”、農戶要素入股等,讓小農戶有機融入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中,充分分享龍頭企業的發展紅利。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來伊份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郁瑞芬建議,鼓勵龍頭企業、產業帶頭人通過“合作社+農戶”“公司+合作社”等方式,構建符合產業特點、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機制。
“許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享受國家扶持政策的同時,卻尚未充分發揮帶動農戶增收的作用。”全國政協委員、江西農業大學副校長劉木華在深入農村調研時發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果不與農戶建立緊密聯系,難以形成穩定的產業生態,實現帶農增收。”對此,劉木華建議制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政策與帶動農戶增收掛鉤的工作措施,明確規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獲得扶持政策后,需要承擔帶動農戶增收的責任和義務。同時,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農戶增收的效果作為享受優惠政策的前提條件,根據帶動效果給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差異化扶持政策。強化契約約束機制,對履約效果良好的經營主體予以表揚獎勵或加大扶持力度,對未能履行約定或帶動效果差的經營主體,取消相關政策扶持并督促整改。此外,他還建議,廣泛宣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農戶增收的成功案例和先進經驗,發揮典型示范作用,激發更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參與帶動農戶增收致富的行動。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