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的最后一年。過渡期以來,脫貧地區540多萬名監測對象穩定消除返貧致貧風險,832個脫貧縣都形成了優勢突出、特色鮮明、帶動能力強的支柱產業,脫貧勞動力務工就業規模穩定在3000萬人以上。
成績是來路的見證。過去4年里,我國牢牢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一系列實打實的措施相繼出臺,脫貧群眾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毫不動搖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要持續發力、久久為功。于當前,在5年過渡期最后一年的關鍵節點,要慎終如始,扛穩責任,守牢底線;于長遠,要總結經驗,為研究制定過渡期后幫扶政策體系提供借鑒。在全國兩會上,圍繞如何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代表委員們紛紛建言獻策。
完善防返貧機制
早發現早幫扶
守好防止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做好動態監測幫扶是前提。作為2015年就已經完成整市脫貧的地級市,遼寧省盤錦市始終將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這一底線作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和保障。談到如何守牢底線,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盤錦市市長邢鵬表示:“要壓緊壓實責任,發揮好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預警響應作用,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
當前,各類風險仍然存在,總有一些農戶因為疾病、自然災害等突發因素面臨返貧致貧風險。對此,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席溝圈村黨總支書記馬銀萍提到,“個別群眾因大病或者地質災害或者其他意外等因素,導致出現一些大額的支出”,對于此類存在返貧風險的重點人群要“持續加強監測,抓緊落實幫扶措施”。
早發現、早幫扶,及時紓困,是避免返貧致貧風險積累成患的有力舉措。要實現這一點,就要不斷優化防止返貧致貧監測手段。對此,農業農村部層面建立防止返貧致貧監測幫扶大數據平臺,及時掌握農戶信息,對于納入監測對象的農戶第一時間開展幫扶,實行嚴格銷號管理,以此降低返貧致貧風險。
同時,各地也創新手段,在提高防止返貧致貧監測效能上進行了積極探索。全國人大代表、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武宣縣和律村黨委書記韋恒焦介紹,和律村建立起“線上+線下”雙軌機制,村民可以通過手機自助申報,相關部門利用大數據自動篩查,及時掌握易返貧致貧人口信息。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卓資縣黃旗灘村則利用網格化、信息化手段,掌握農戶可能存在的返貧致貧情況。全國人大代表、黃旗灘村黨支部書記薛志龍介紹,村里建立起“網格化管理+信息化平臺”監測機制,村干部每周都會與8名網格員一同走訪脫貧戶,針對每一戶的不同情況精準定制幫扶措施,幫助脫貧戶實現增收。
對于納入監測對象的易返貧致貧農戶,如何進行幫扶?在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副院長馬珺看來,“相關政策力度不能輕易減弱”。馬珺建議,在醫療方面,繼續完善大病專項救治政策,開展三級醫院對口幫扶脫貧地區并建立長效機制,加大中央傾斜支持脫貧地區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和設備配備力度;開展基層衛生服務能力提升行動,實行縣鄉醫療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在教育方面,合理優化教師編制配置,加強城鄉優秀校長、骨干教師交流輪崗;持續提升脫貧地區職業教育發展水平和質量,改善脫貧地區義務教育辦學條件,確保鄉村學校都有城鎮學校對口幫扶。
增強內生動力
抓產業穩就業
產業與就業,是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動力和發展能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治本之策。
貴州省脫貧人口、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數量、易地搬遷人口分別占全國總數1/10、1/8、1/5,過渡期以來,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抓好“兩業”促增收上交上了一份亮眼答卷。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張集智介紹,貴州聚焦品種品質品牌和標準化,做優農業特色產業,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辣椒、刺梨、李子、天麻、太子參、薏仁、藍莓種植規模全國第一,關嶺黃牛、三穗鴨等10個品牌入選全國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實施就業穩崗計劃,建設138個勞務協作站,穩定農村勞動力省外務工600萬人以上。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20年11642元增加到2024年的15856元。
作為曾經的深度貧困縣,畢節市赫章縣堅持防返貧與促產業雙向發力,構建產業托底新機制,是貴州省以產業振興為抓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縮影。全國人大代表、赫章縣副縣長付慶梅介紹,赫章縣聚焦打好優勢農業發展牌,依托獨特的自然風光,深入挖掘文化資源,在發展特色農業生產的基礎上,實現農業產業“接二連三”,加快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
赫章縣的實踐證明,產業發展要深挖優勢,揚長避短。與赫章縣一樣,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東麗區胡張莊村黨支部書記楊寶玲在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的過程中,不斷深挖胡張莊村的各類資源,探索走出一條綠色發展之路,打造出集田園風光、休閑采摘、文化旅游、教育研學于一體的田園項目,曾經被稱為“蘆葦蕩、鹽堿地、土坯房”的胡張莊村真正實現致富奔小康。
產業發展的同時也催生了就業機遇。當前,全國脫貧人口務工就業總規模超3300萬人,務工收入在脫貧戶總收入中占據了重要位置。穩住了就業,就穩住了希望。
對于如何持續促進脫貧人口就業,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北元疃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佃壯認為,“應該重點關注就業困難人群”。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三臺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李光霞建議,加強技能培訓與就業服務,促進群眾多渠道穩定增收。
談到如何通過政策、體制等方式拓展更多的就業機會,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黨組書記張合成建議,強化種糧務農就業優先政策,制定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就業的實施方案,引導鄉村產業扎根鄉村、帶動農民就業增收。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阜陽市副市長楊善竑提出,“培育特色勞務品牌,通過健全品牌挖掘、推廣運營、從業培訓、創業孵化工作體系,帶動一批脫貧群眾實現就近就地就業”。
管好用好幫扶資產
強管理激活力
管好用好幫扶資產,是脫貧群眾持續增收致富的重要基礎。我國幫扶項目資產體量龐大,類型復雜,全國有近3萬億元幫扶項目資產登記在冊,數量龐大的幫扶資產,迫切需要管好用好,確保持續發揮作用。
當前,一些幫扶資產在使用管理上存在權屬不清、管護不力、閑置浪費、處置困難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全國政協委員、民建天津市委會副主委、天津市農業科學院農產品保鮮與加工技術研究所所長張志軍在對幫扶項目后期管理進行調研的基礎上發現,“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是由于幫扶資金來源、渠道、服務方式等的多樣性以及項目資產性質的差異性,增加了幫扶項目資產管理的難度”。
針對幫扶項目資產管理的特點以及存在的問題,張志軍建議,完善幫扶項目資產確權方法體系,建立幫扶項目資產數據庫,逐步將幫扶項目資產納入全國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平臺,實現動態管理。同時,注重盤活利用扶貧項目資產,探索扶貧項目資產保值增值的新路徑。
“脫貧攻堅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對后續資產的管理在國際上尚無經驗可循。充分挖掘這些資產高效運營的潛力,事關鄉村全面振興。”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齊為民說。他認為,對于脫貧攻堅以來形成的大量幫扶項目資產,當務之急是摸清家底,建立統一的資產登記管理臺賬,確保資產不閑置、不浪費。
摸清家底之后,如何提升幫扶項目資產管理水平?齊為民建議,制定幫扶項目資產管理辦法,優化財政銜接資金使用范圍、使用方向,有效發揮資金使用效益;完善資產平臺化管理機制,建立統一的資產登記管理臺賬,推動資金項目資產一體化管理;加大對幫扶項目的支持力度,推動幫扶產業鞏固一批、升級一批、盤活一批、調整一批,讓農民更多參與到生產經營中;加大對幫扶項目資產監管力度,有效解決幫扶項目資產“屬于誰、誰來管、如何管”等問題。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