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河北省以培育糞污收集、處理、配送、還田服務組織為抓手,建機制、創模式、拓市場、暢循環,著力構建養殖場戶、服務組織和種植主體銜接緊密、可復制可推廣的綠色種養循環農業發展模式,進一步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提升了農產品和耕地質量,推動了農業綠色低碳發展,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取得積極成效。
優化機制 聚焦種養結合
實現“四個轉變”
河北省對標試點目標、原則和方式,抓住重點區域、作物和主體,突出安全性、科學性和整體性,強化種養結合、用養結合和點面結合,扎實推進項目落地,優化了種養循環新機制、集成種養循環新模式、提升畜禽糞污綜合利用能力、提高耕地質量與農產品品質水平,探索實現“四個轉變”。
優化種養循環新機制,實現種養脫節向有效銜接的轉變。各地根據當地養殖、種植業規劃布局,因地制宜遴選培育項目實施主體累計150余個,依托實施主體對接養殖場(戶)100余個。初步形成政府引導、市場調節、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的試點模式,探索形成“社會化服務組織+養殖場(戶)+種植基地(戶)”多方協作、“黨支部+社會化服務組織+合作社+農戶”等基層組織與承擔主體協同推進的循環發展新機制。督促養殖場(戶)、社會化服務組織和種植基地(戶)三方簽訂服務合同,明確責任和義務。充分發揮社會化服務組織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主力軍作用,開展糞污收集處理、集中堆漚、運輸配送、糞肥機械施用作業全過程、專業化服務,機械化水平和施用效率大大提升,解決了糞肥施用勞動強度大、施肥效率低等問題。
集成種養循環新模式,實現大田作物糞肥還田接受程度低到普遍認可的轉變。根據畜禽糞肥及沼液資源、農作物需肥特點及試驗示范結果,實行有機無機結合、速效緩效配合、農機農藝融合、灌溉施肥耦合,建立了類型多樣、機械化程度高、可復制可推廣的“有機肥(腐熟糞肥或商品有機肥)+N”技術模式。“固體糞肥+配方肥”“固體糞肥+機械拋灑”等固體糞肥和“液體糞肥+罐車噴灑還田”“液體糞肥+管網輸送施用”等液體糞肥應用技術取得良好效果。
提升畜禽糞污綜合利用能力,實現糞污到糞肥的轉變。通過試點項目實施,加快了畜禽養殖廢棄物的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有效解決了環境治理難題。全省項目累計實施面積達364萬畝,示范帶動縣域內糞肥基本還田,試點縣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自2021年實施以來,全省累計消納畜禽糞污總量200萬噸以上,還田腐熟糞肥90萬噸以上、沼液90萬噸以上。
提高耕地質量與農產品品質水平,實現產出農產品從低端向中高端轉變。項目實施后,項目區土壤有機質明顯增加,糞肥、商品有機肥施入耕地后形成團粒結構,增強了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以肥調水、以肥蓄水、以肥節水的效果逐步顯現。根據全省多點試驗監測顯示,“替代30%化肥,有機無機配施”處理較常規施肥處理可以使多數作物產量不同程度增加,產品品質明顯提升。其中,小麥增產4%以上,玉米增產1.4%以上,白山藥、花生、果樹等經濟作物增產1.2%以上。晉州鴨梨、威縣葡萄、武安小米等農產品知名品牌更加響亮。
統籌兼顧 突出“四個強化”
推進工作有序開展
強化統籌管理。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由省農業農村廳分管廳長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各試點縣成立以政府主要負責同志為組長的工作小組,每年組織召開工作調度會,協調解決相關問題。二是提早謀劃設計。試點年度中央資金下達后,及時制發《河北省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實施方案》,組織各試點縣及時制定縣級方案,提前謀劃、及早實施。三是開展督導檢查。制發《關于開展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與化肥減量增效項目調研檢查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組織試點管理部門、專家、農技人員組成工作組,開展督導檢查和技術指導,及時發現、解決試點工作存在的問題。在小麥備播、果樹秋施肥等關鍵時間節點多次召開視頻調度會,推進試點工作順利實施。
強化質量控制。加大督促指導力度,建好養殖場(戶)糞污出場臺賬、第三方服務組織糞肥收集處理臺賬和種植消納基地糞肥還田施用臺賬“三套臺賬”,通過定量化臺賬管理+追溯系統,確保過程可追溯,數據可查閱。對于關注度較高的液態糞肥施用情況對土壤鹽分影響問題開展調研,跟蹤監測了河北省6個代表性縣市施用液態糞肥后電導率、鹽分及其離子組成的變化特征。根據調研成果,提出在下茬作物種植前一段時間施用液態糞肥建議,確保液態糞肥還田不對土壤產生不利影響。
強化培訓指導。成立了涵蓋種植、畜牧和耕肥等行業有關專家組成的指導組,建立專家包縣(區)技術服務機制,開展包片技術指導服務,緊抓糞肥還田關鍵時期,編印掛圖、明白紙等技術資料,線上線下結合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實用的技術培訓,提升農戶糞肥科學施用技術水平,幫助實施主體解決生產中遇到的技術問題。積極開展觀摩培訓活動,搭建交流平臺,通過現場觀摩、專家講座、典型發言、答疑解惑等形式,對試點縣進行全方位培訓,提升試點工作技術水平。不定期組織試點縣到外地市學習先進經驗做法,形成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全省累計召開縣級以上培訓會70余次,培訓人員3000余人次,為推進試點工作順利實施提供技術支撐。
強化宣傳引導。試點實施以來,全省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加強集成與總結,打造了一批有“看頭”的示范樣板,提煉了一批有“說頭”的典型案例,廣泛宣傳科學施肥取得的成效、在促進糧食豐收和農業綠色發展中的作用,讓實用技術進入千家萬戶、落到田間地頭,營造良好發展氛圍。
依托試驗監測 因地制宜
加強成熟模式集成示范
全省累計開展試驗示范100項(次)以上,設置效果監測點720余個(次),依托試驗監測數據,加強與科研院校合作,分析不同區域土壤存在的問題和障礙因素,依托專家指導組、有關院校等科研資源,開展試驗示范和聯合技術攻關,因地制宜集成種養循環技術和服務模式,推進糞肥還田技術標準化,推進農機農藝配套、基施追施統籌,創建地方特色突出、高效實用的區域糞肥還田技術。制發《關于征集綠色種養循環與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模式的通知》,組織各地結合當地實際,圍繞“精、調、改、替”等方面,總結提煉適應不同土壤類型、不同作物、不同方式的技術模式,總結宣傳工作經驗成效。
畜禽糞便直接堆漚還田模式。與規模化養殖場、中小養殖場、散戶簽定畜禽糞污收集協議,通過管道、收集點等方式完成糞污收集,完成糞污無害化處理,按照《畜禽糞便堆肥技術規范》,將糞污充分腐熟變為糞肥,抽檢合格后,運輸至試點區,通過撒肥車進行統一撒施。滄州泊頭市將養殖場產生的糞污收集、轉運至糞污集中處理中心處理,利用專業發酵設備進行發酵,發酵后轉為有機肥還田利用。實現了從糞污收集轉運、高溫發酵、堆放穩定、篩分粉碎、施用還田等全流程服務,畝均增產50公斤、增收150元。
沼液還田模式。按照相關要求,將畜禽糞便通過沼氣發酵和無害化處理,加工成沼渣肥和沼液肥,抽檢合格后,通過管網系統或者機械灑施還田。張家口塞北管理區開展沼液濃縮及深加工研究,以沼液為母液,根據作物不同營養需求加入所需無機肥料,同時結合土地承載能力及種植作物的營養需求,制定符合土壤及作物雙重要求的澆施標準,畝均增產67.5公斤、增收76.9元。
“有機肥+配方肥”模式。依據土壤養分測試數據和施肥試驗結果,按有機肥料中無機養分占化肥養分使用量的25%~30%推薦有機肥料使用量,形成施肥建議,促使試點區土壤有機質得到持續補充,提升土壤肥力,實現作物養分的平衡供應,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石家莊晉州市通過“有機肥+配方肥”模式,桃樹增產2.7%以上,可溶性固形物提高0.3%以上,硬度提高0.26公斤/立方米以上。
(作者單位:河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