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畜牧業在穩產保供、改善居民膳食結構、促進農民增收等方面作用突出。2月11日,農業農村部召開2025年畜牧獸醫工作部署視頻會議,分析研判發展形勢,部署落實重點工作,提出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著力穩產能、防疫病、保安全、促轉型。會上內蒙古、河南、湖南、寧夏農業農村部門作了交流發言,現將四省區典型發言予以刊登。
作為畜牧業大省,內蒙古自治區加大肉牛奶牛紓困工作力度,推進畜牧業轉型升級,加快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推動畜牧業全產業鏈發展。
落實肉牛奶牛紓困政策
穩定基礎產能。印發“設施畜牧業6條”,投入1020萬元,對年出欄500頭以上的養殖主體進行補貼,補貼3.4萬頭。在11個肉牛養殖大縣實施基礎母牛擴群提質項目,對50萬頭基礎母牛每頭平均補貼500元,穩住基礎母牛數量。出臺“奶33條”,投入近15億元,“一企一策”幫助解決困難。安排1.2億元,對乳企予以噴粉補貼。2024年,全區肉奶牛存欄和牛肉、牛奶產量保持穩定,存欄分別為775.2萬頭、163.1萬頭,牛肉產量89.1萬噸、牛奶產量776.7萬噸。
降低飼養成本。統籌3.4億元中央財政“糧改飼”補貼資金,230萬頭肉牛每頭平均降低飼喂成本150元。安排1.6億元,支持奶畜養殖場收儲優質飼草料540萬噸,每頭奶牛平均降低飼喂成本275元。落實奶業生產能力提升整縣推進等項目,支持460家養殖場升級設施裝備。目前,內蒙古牛肉價格53元/公斤,降幅持續收窄。公斤奶成本由去年最高3.6元降至3.2元,“奶價倒掛”有所改善。
提高養殖效益。提單產,實施肉牛良種補貼,完成冷配基礎母牛350萬頭以上,肉牛良種率穩定在95%以上。推廣使用高產奶牛性控胚胎1.8萬枚、性控凍精10萬頭以上,單產由9.5噸提高到10噸。抓育肥,實施“百萬頭肉牛育肥行動”,出欄育肥牛128萬頭,胴體單產達到375公斤。強技術,圍繞精細化飼養管理、選種選配、疫病防控等關鍵環節,編制發放技術指南,集成推廣6.4萬次以上。
強化信貸保險。出臺奶業紓困措施,為192家養殖場解決36.4億元資金需求。鼓勵金融機構通過合理展期、續貸等方式予以支持,肉牛養殖貸款余額穩定在960億元。開展生鮮乳價格指數保險試點和肉牛特色保險,賠付3.2億元。
推動畜牧業轉型升級
構建飼草產業體系,保障飼草供給。開辟飼草料來源,出臺“草產業11條”,通過天然草補播、人工種草和秸稈飼料化利用,飼草產量達7600萬噸,能夠滿足草食家畜飼草需求。推動飼草儲備調運,建成草業園區402個、儲備庫1459個,戶儲飼草庫28.9萬個,儲備能力1740余萬噸。推廣“長草短喂”,推動飼草精細化加工利用、減少損耗,提高飼用效率10%以上。
構建良種繁育體系,提升良種水平。強化供種能力,建成牛羊國家級核心育種場23家,自治區核心育種場28家。建成種公牛站7家,年提供優質凍精達1600萬劑以上。建成種羊場225家,年提供優質種公羊10萬只以上。提升用種水平,推廣普及肉牛冷配,使用肉牛良種凍精550萬劑以上,年推廣優質種公羊10萬只以上。
構建現代養殖體系,轉變生產方式。加強設施棚圈建設。支持規模養殖場棚圈設施提升改造,年新建改擴建牲畜棚圈500萬平方米以上。推動集約化養殖。在牧區,推動以肉牛肉羊繁育為主的養殖大戶、家庭農牧場、合作社建設。在農區,推動以肉牛肉羊育肥、奶牛生豬禽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場建設。目前,全區畜禽規模化率達73%。推動智慧牧場試點建設,已建成牛羊智慧牧場1320個。
構建產業融合體系,延伸產業鏈條。大力發展精深加工,建成年銷售500萬元以上乳制品加工企業73家,年奶制品產量達461.9萬噸。建成屠宰場594家,實現全年屠宰牛羊2000余萬頭(只)。牛羊乳草等4條產業鏈首次突破5000億元,達5240億元。推動產品銷售,邀請網紅達人等開展“內蒙古 草原情”直播帶貨活動30余場,產品曝光超5.7億次,累計銷售12.3億元。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