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以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突出生態綠色發展主題,加快發展現代綠色漁業,2024年成功爭創全國漁業綠色循環發展試點。全區通過構建漁業產業“一谷三區五帶”區域新格局,實施“基礎設施提標”“現代種業提升”“水產加工引領”“漁業服務保障”四大工程,打造全國一流淡水漁業綠色循環發展示范樣板。
鍛造漁業高質量發展“硬實力”
增強漁業基礎設施支撐能力。以和孚國家級漁業產業強鎮、省級西部現代漁業園區為基礎,構建集中連片的高標準水產養殖園區新格局;以現有667個水產養殖尾水治理點為基準,積極打造“三池兩壩”尾水治理模式高標示范點,全面助推養殖尾水治理提檔升級。
強化漁業現代種業競爭能力。以建設“立足南潯、帶動全省、輻射長三角、面向全國”的“農業硅谷”為目標,堅持“企業運營+政府合作+院所支持”的模式,引入種業關鍵項目和頭部企業,重點培育正大“三魚三蝦”和谷樂登“飼料鱖”等核心企業,扶持通源農業爭創國家級無規定蛙類疫病苗種場,打造水產領軍型種業企業,不斷提高南潯種業核心競爭力。
提升漁業加工體系帶動能力。圍繞南潯區長三角中央廚房項目建設,支持培育本土水產品加工企業,加快引育一批具有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水產品加工企業,重點培育年產超萬噸水產品加工企業,將漁業資源優勢轉化為精深加工產業優勢,提高南潯水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優化漁業綜合服務保障能力。利用現有菱湖漁都漁業綜合體,為養殖戶提供全方位線下服務,積極發展數字漁業等新業態模式,通過物聯網技術實時監測養殖環境,為養殖戶提供線上精準服務,并計劃在和孚鎮重點建設集水產品交易市場、檢測中心、冷鏈倉儲中心等為一體的水產品交易綜合體項目,不斷提升綜合服務能力。
激發優勢產業新動能
夯實漁業基礎設施,促進生產力提質增效。新建6000畝魚塘提標改造、21個高標尾水治理點提升等5個重點漁業項目,初步形成了標準化規模化養殖新模式。全區累計建成養殖跑道496條,畝均效益增收15%以上,發展陸基圓桶養殖超400個,產量可達傳統池塘養殖的10倍左右,建成工廠化養殖基地3個,列入省農業雙強重點項目3個。
搶占水產種業新高地,增強種業創新能力。目前,全區已成功引進正大集團等水產種業龍頭企業3家,并積極打造漁業種業科創孵化園、南太湖水產種業研究院,開展飼料鱖、全雄鱸魚等適宜本地養殖的水產良種繁育推一體化試驗。通源農業成為全國首家牛蛙BAP認證企業,新培育市級以上水產良種場5家,實現新增特種水產種苗超20億尾。
補全漁業全產業鏈條,提高水產品附加值。堅持“政府搭臺、企業主導”,在千金鎮布局未來食品產業園,促進全產業鏈完善與升級。目前,全區培育淡水魚加工企業8家,其中潯味堂、天河等4家企業年加工能力均超1000噸,年加工水產品總量近2萬噸,年產值超5億元。
完善漁業綜合服務體系,激發漁業發展后勁。鞏固菱湖漁都漁業綜合體建設成效,幫助漁民年化解涉漁糾紛200件以上,年開展漁民培訓超30期,累計培育涉漁骨干人才超2000人。積極扶持慶漁堂公司打造漁事服務中心,推廣運用漁業物聯網4500余戶,打造數字漁村試點33個、漁村數字驛站2個,培育省級數字漁業工廠5家,初步構建覆蓋全區“線下+線上”綜合服務體系,不斷提升漁業綜合服務水平。
(作者單位: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