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鼓村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蒲江縣西來鎮,農業以水果種植為主,果園總面積6884畝,其中柑橘5384畝、獼猴桃1500畝。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和市場需求的增長,水果的規模化經營逐漸成為提升生產效率、產品品質和經濟效益的重要模式。近年來,銅鼓村按照蒲縣全域推進的“兩個替代”(有機肥替代化肥,綠色防控替代化學防治)工程有關部署,在推進水果規模化種植增量提質上取得一定成效。
基本情況
規模化程度位居全鎮前列。通過實施“兩個替代”工程及培育潛力農戶,銅鼓村水果規模化種植面積達到1850畝。近年來,銅鼓村建成100畝以上規模化“兩個替代”示范種植基地2個,總面積達到1020余畝,分別位居全鎮第1和第4;培育種植面積3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23家,種植面積約為824畝。銅鼓村在有限的總面積下,實現了相對更大程度的規模化。
規模化種植畝均增益上千元。規模化種植的效益相較于小農戶種植有顯著提高。以耙耙柑為例,從成本端來看,除去地租、勞動力成本,規模化生產主體的投入品成本約為5000元/畝,相較于小農戶節約500元/畝左右;從銷售端看,小農戶銷售柑橘的地價為3元/斤時,由于采購商更愿意一次性購買足夠數量的、品質穩定的柑橘,規模化種植基地的銷售單價可以達到3.5元/斤,按照5000斤/畝產量估算,平均每畝售價高出2500元。這“一低一高”就為規模化生產主體多帶來近3000元/畝的利潤空間,按照約1800畝的規模化種植面積來計算,規模化的種植方式平均一年為銅鼓村水果產業增益約540萬元,由于每年產量、成本、銷售價格不一,這個數值還會上下浮動。
機制模式
總體來看,蒲江縣在規模化種植方面呈現“政府+村企+種植大戶”的格局,即由政府搭臺,形成以村集體經濟組織和重點企業為主體,以種植大戶為補充的規模化經營梯隊。
軟硬并重,政府主導搭建孵化平臺。在空間硬件上,鼓勵建設規模化所需的生產基地。“兩個替代”示范基地申報的第一條標準就是集中連片示范基地100畝以上,做到統一管理,因此也間接成為推動農業規模化的重要抓手。“兩個替代”示范基地認定分為縣級、鎮級、村級三個等級,政府分別按照每畝1200元、1000元、800元標準,分三年給予種植業主補貼。銅鼓村有兩個鎮級“兩個替代”示范基地,面積分別達到了900畝和120畝,累計可獲得補貼約100萬元,這極大提升了各類主體推進規模化種植的意愿。
在組織機制上,成立規模化所需的經營機構。由縣屬國企牽頭成立“蒲江農民專業聯合社”,以“政府主導、國企引領、村集體和村民全面參與”的基本形式,進行規模化的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形成了“1個縣級農民專業聯合社(總社)+8個鎮(街道)+84個涉農村(社區)+N個市場主體”的組織體系,有效提高了農業組織化、專業化程度,實現“六個統一”,即種植標準統一、農資供應統一、技術服務統一、質量檢測統一、品牌打造統一、包裝銷售統一,帶動全縣農戶適度規模經營率達71.2%。在蒲江農民專業聯合社的組織下,銅鼓村參加了柑橘推廣、天府農創園培訓等活動,推動規模化經營提質增效。
取長補短,村企合作樹立發展示范。村集體經濟組織和重點企業在規模化經營中發揮著重要的龍頭示范作用。銅鼓村1800余畝規模化種植面積中,有超過1000畝都是由嘉合興農業公司及銅鼓村集體經濟股份聯合社合作經營。嘉合興農業公司的優勢在于擁有水果種植、初加工、銷售的成熟產業模式,相較于村集體更懂得如何把握市場規律,擁有更多市場資源。但作為外來企業,嘉合興農業公司與當地農戶之間的信賴感不強,不利于土地承包經營的穩定性;另外作為市場主體,對于土壤改良、農業設施等高度附著于空間的、遠期見效的項目,以及市場前景不明卻有示范引領意義的項目的投資意愿不強。而村集體雖然缺少對市場的精準把握,但卻擁有與農戶的信任鏈接,以及對本村土地設施的投資信心。兩者取長補短,共同把1000余畝的規模化種植基地經營得有聲有色。
村企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主要有以下兩種:一是環境保障付費機制,銅鼓村負責維護完善種植基地周邊的環境和基礎設施,例如向上級爭取資金,完善基地內機耕道1500米,提高生產效率,并與農戶做好溝通協調,維持承包地的穩定性,而嘉合興公司則需每年向村集體支付約50元/畝的管理服務費用。二是產業賦能分紅機制,銅鼓村投資建設或購置空間黏性較強、長線利益為主、起探索引領作用的產業設施,提高嘉合興公司的生產效率,按效益分得一定利潤。例如村集體投資安裝彌霧系統,以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方式,按照其節約的成本向嘉合興公司收取合理費用;村集體出資金、嘉合興公司出場地,合作建設生態農業體驗工坊,雙方按股份進行經營利潤分紅。上述所得均納入村集體經濟收入管理,按照6:2:2的比例用于成員分紅、公益性事業發展和村集體經濟再發展,使每一位成員都能享受到產業發展的紅利,激發村民學習先進經驗、改進生產模式的意愿。
聯農帶農,種植大戶完善生產梯隊。種植大戶數量位居全鎮第二,僅比第一名少3家。種植大戶的果園面積雖然不像企業那么大,但卻人數眾多,成為規模化經營效益輻射至各家各戶的中堅力量。
一方面,種植大戶有助于提升整體的專業生產能力。種植大戶由于需要管理較大面積的土地,因此相較于小農戶,具備更豐富的種植經驗和更成熟的農資供應鏈,其中涌現出許多種植能手、農業職業經理人,他們會為小農戶進行技術指導,大大提升了整體的專業性。據不完全統計,銅鼓村的23名種植大戶近一年為周邊農戶提供免費技術指導40余次,開展科普講座4次。
另一方面,種植大戶有助于推動規模化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種植大戶就是小農戶身邊的鄰居,起到更直接的激勵和示范作用。銅鼓村村民王偉看到鄰居蒲云有條不紊地管理20畝果園,萌生了擴大經營規模的想法,現在他經營的土地已經擴大到30余畝。而種植大戶自身也是農業重點企業的好苗子,創業者陳江一開始只是試著承包30畝土地,逐漸做大做強,才有了現在經營千畝果園的嘉合興公司。
存在問題
盡管銅鼓村的農業規模化經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定問題。
“量”顯不足。銅鼓村可用于規模化經營的土地潛力還未完全釋放,在“量”上仍存在增長空間。一方面缺乏轉變動力和激勵措施,在上述調查中,有40%的村民表示“現狀很好,不想改變”,蒲江縣有個戲稱——“耙二代”,很多人家都是兩代甚至三代人種耙耙柑,這樣的路徑依賴、尚且可以的種植利潤,以及新經營模式的不確定性,使得村民們缺乏轉變動力。另一方面信息溝通渠道不暢,農戶和承包主體之間缺乏溝通橋梁,來銅鼓村承包果園的廖女士表示:“如果不是在這里有親戚,還不知道這里有果園可以承包,大部分人都是通過親戚朋友才有機會轉包別人的果園。”
“質”需提升。對于已經擁有了規模化果園的企業和大戶而言,在經營質量上還存在一定欠缺。這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土地面積大但空間不連片,由于目前的承包地是按照之前種植水稻時的生產需要劃分的,一戶的承包地往往分散在平壩水田、丘陵旱田等多個區域,使得土地的經營呈現細碎化狀態,絕大部分種植大戶其實是數據上的“大戶”,空間上的“小農”,平均每塊經營權一致且連片的土地的大小僅為2畝,有的大戶甚至30畝經營土地分散成20余塊。另外,生產方式傳統,目前大部分種植大戶只是把2畝果園的經營模式等倍擴大到30畝,除了安裝基本的水肥灌溉設施、使用無人機以外,在發展智慧農業、延伸產業鏈條、拓展銷售渠道等方面缺少探索,使得規模化帶來的生產效益提升不明顯。
對策與建議
規模化本身不是目的,規模化帶來的生產效率和效益提高才是目的。基于當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改進生產方式。規模化生產組織相較于小農戶而言,探索新事物和應用先進設備的單元成本更低、容錯率更高,因此應引導規模化生產組織探索更先進的生產方式。例如,加強品種改良,把握好“農業芯片”,從根本上提升生產效益;引入彌霧系統等先進農機裝備,提升生產效率;推進智慧農業應用,提高管理和決策的精準度及
科學性等。
延伸產業鏈條。規模化生產組織擁有一定的資本積累和產出規模,有條件探索更多產業類型,因此建議引導規模化生產組織發展第二、三產業。例如,發展果汁、果酒、精油等水果精深加工產業,在豐富果品輸出路徑、降低單一銷售風險的同時,提升產業附加值;探索橘園煮茶、果園民宿、科普研學等休閑旅游業態,拓展營收渠道等。
創新經營模式。建議規模化生產組織轉變原有的“中介包辦”模式,發展電商平臺、建立線下合作,構建自主銷售渠道;創立自主品牌,配合區域公用品牌成熟體系,向更廣闊的市場開展直接推廣;探索認養制、會員制等營銷模式,培育穩定客群,做強私域流量。
強化聯農帶農。規模化生產組織的效益提升,往往離不開農戶的配合、財政資金項目的支持,因此,作為對農戶的反哺,規模化生產組織在效益提升之后,需要把一部分收益分享給農戶,例如提高土地租金、增加工人收入、完善周邊基礎設施等,強化聯農帶農富農,讓更多農戶愿意把土地轉包出來,提高農戶助力規模化的積極性。
推動經驗共享。建議各級部門加強對規模化生產組織經驗成效的宣傳推廣,采用平易近人、新穎輕松的方式,以生動鮮活的案例,向廣大農戶講述規模化的優勢和成效。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示范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家庭農場等,樹立群眾身邊的優秀典型,激勵更多農戶用心做好規模化經營。
助力人才升級。根據勞動力的實際需求,進一步加強引導和輸送,完善勞務對接。分層分類開展培訓,提升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進城務工的能力,實現專業分工和技能升級,推動生產收入和工資收入同步增加。要充分發揮交流平臺和優秀典型的作用,匯聚各類農業創新成果和經驗。定期舉辦“田間課堂”,邀請農技專家、種植能手現場實操教學,分享經驗心得。要搭建線上農業知識交流社群,及時解答從業者疑惑,讓農業知識在互動中落地生根,推動農業產業蓬勃發展。
(作者系四川省成都市蒲江縣銅鼓村駐村選調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