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以下簡稱“《規劃》”)公布。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規劃》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著眼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科學謀劃、系統部署9個方面34項重點任務。提出,到2027年,鄉村全面振興取得實質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上新臺階;到2035年,鄉村全面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現代化基本實現,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規劃》為今后一段時間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明確了時間表、路線圖。
分類有序推進,城鄉發展深融合。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要統籌優化城鄉發展布局,合理確定階段性重點任務和推進時序。充分發揮縣鄉兩級作用,率先在縣域內破除城鄉二元結構,一體推進城鎮和鄉村規劃、建設和治理,同時把鄉鎮建成鄉村治理中心、農村服務中心、鄉村經濟中心,構建以縣城為樞紐、以小城鎮為節點的縣域經濟體系。在推動城鄉融合發展過程中要保障農民合法權益,依法維護進城落戶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完善“人地錢掛鉤”政策,推動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全部常住人口。
建設現代農業,糧食安全夯根基。十幾億人口要吃飯,這是我國最大的國情。2024年,我國糧食產量首次超過1.4萬億斤,中國飯碗里裝了更多中國糧。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要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堅持穩面積、增單產兩手發力,提高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水平。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豐富百姓餐桌。進一步加大糧食生產支持力度,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讓種糧農民有錢掙、主產區抓糧不吃虧,保障中國人的飯碗越端越穩、吃得越來越好。
延伸產業鏈條,促進農民增收入。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是檢驗農村工作實效的重要尺度。必須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不斷提高低收入群體特別是脫貧群眾收入水平。產業興旺是農民增收的堅實基礎,要把“土特產”三個字琢磨透,創新發展“村字頭”新產業新業態,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引導企業與小農戶加強利益聯結,推動增值收益分配向農戶傾斜,把產業增值收益更多留在農村、留給農民。對脫貧群眾幫扶不斷線,完善覆蓋農村人口的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提升和增強脫貧群眾和脫貧地區“造血”能力,讓農民生活更加美好、收入水平持續提高。
堅持農民主體,和美鄉村更宜居。推動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走深走實,和美鄉村“軟件”“硬件”齊抓共管。一方面,推進鄉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持續改善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推動強化農村“一老一小”等重點人群公共服務供給,建設健康鄉村、數字鄉村,不斷提高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另一方面,繁榮發展鄉村文化,持續推進移風易俗,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引領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堅持農民主體,堅決不搞“一刀切”和違背農民意愿大拆大建,始終尊重農民意愿、維護農民權益,讓廣大農民積極性和創造性迸發出來。
不須迎向東郊去,春在千門萬戶中。在《規劃》指引下,我們要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循序漸進,久久為功,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推動農業基礎更加穩固、農村地區更加繁榮、農民生活更加紅火,奮力譜寫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