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就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作出系統部署,提出:“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推動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優化組合和更新躍升,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生產力。”并就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強調:“積極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是核心要素,產業鏈是布局載體,金融是牽引動力,需要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必須找準科技創新的著力點,以金融牽引各類先進生產要素集聚。
優化科技金融的核心功能,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新動能。科技金融包括面向科技企業和科技創新的投融資、支付結算、風險管理、信息管理等核心金融功能,也包括支持科技企業和科技創新的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產品等核心金融要素,廣義上還可以涵蓋用于保障和服務科技創新的金融政策、金融制度、金融生態、金融基礎設施等因素。做好科技金融這篇“大文章”,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發展,需要重點關注以下方面。
一是遵循市場與金融發展規律,構建可持續的市場化創新體系。完善金融支持農業科技創新的制度體系,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建立由市場主導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依靠金融力量打造新型創新聯合體,激發“政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內生動力。引導金融機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鼓勵不同類型金融機構發揮特色優勢,優化農業科技金融產品和服務供給。減少農業科技企業金融服務準入限制,努力破解農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評估難”問題。
二是尊重農業科技創新的內在規律,全面優化科技金融的風險管理機制。建立與科技創新風險和收益相匹配的金融市場結構,重點解決風險和收益不平衡問題,統籌運用好股權、債券、保險等手段,提供有效覆蓋農業科技創新全鏈條、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
三是針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提供個性化、差異化金融服務。推動金融資源向農業科技創新領域集聚,并重點投向初創、小微、成長型農業科技企業,以及糧食安全等關系國計民生重點領域的農業科技創新項目。根據各地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因地制宜推動產業創新、業態創新、模式創新,促進農業生產力實現新的躍升。
發揮綠色金融的牽引作用,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厚植綠色基礎。綠色金融是指為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即對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等領域的項目投融資、項目運營、風險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務。從引導金融資源流向角度看,綠色金融把與資源環境生態相關的潛在成本、收益、風險、回報納入農業項目投融資決策中,由此規范和引導金融資源向農業綠色發展領域傾斜。綠色金融是“雙碳”目標下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手段,通過資金要素市場化配置,牽引帶動農業向綠色低碳轉型,助力“碳達峰、碳中和”。做好綠色金融這篇“大文章”,推動農業綠色發展,需要重點關注以下方面。
一是健全完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統一綠色項目認定方法,制定產品“碳中和”標準,提高環境信息披露和評估質量,降低農業綠色投資過程中綠色資產、綠色項目的識別成本。
二是推進綠色金融產品與市場體系創新。引導金融機構根據農業綠色發展需要,開展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持續加大綠色信貸支持力度,降低融資成本。健全綠色消費金融激勵機制,引導和鼓勵碳中和認證農產品消費。
三是完善金融機構監管與考核評價機制。建立綠色信貸統計制度,健全綠色金融領域法律法規。完善金融機構綠色金融考核評價制度,豐富評價結果運用場景。
以普惠金融激發決定性要素作用,促進農業生產要素優化組合和創新配置。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機會平等要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黨的十八大以來,“三農”領域金融支持力度持續加大,金融服務覆蓋率、可得性、滿意度大幅提高,基本實現鄉鄉有機構、村村有服務、家家有賬戶。做好普惠金融這篇大文章,促進農業生產要素創新配置,需要重點關注以下方面。
一是完善金融支農政策體系,緩解“三農”領域融資難、融資貴等困難。引導農村金融機構、資本市場回歸本源,持續優化“三農”、小微企業等普惠金融重點領域產品服務。改善金融機構服務方式,拓寬涉農領域直接融資渠道,更好滿足農業農村多樣化資金需求。
二是健全完善普惠金融標準體系。健全農村普惠金融重點扶持對象標準體系,完善認定標準,降低識別成本,為高素質農民精準授信、精準服務。健全普惠金融重點領域信用信息共享機制,加強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小微企業等重點群體相關信息共享,擴大區域內金融機構及普惠金融重點群體信息服務覆蓋范圍。
三是著力防范化解普惠金融領域風險。建立健全普惠金融風險監測、防范和處置機制,提升普惠金融監管能力,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完善涉農貸款、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
通過養老金融“析出”生產要素,為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優化組合的躍升提供基礎。養老金融是指金融機構圍繞社會成員的各種養老需求所開展的金融活動的總和,涵蓋養老金金融、養老服務金融和養老產業金融等方面,包括通過制度安排積累養老資產、實現保值增值的金融活動,也包括為滿足養老需求采取的財富積累、消費、養老產業投融資及相關衍生金融活動。做好養老金融這篇大文章,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需要重點關注以下方面。
一是創新適老、友好的養老金融產品和服務。推動金融機構探索構建面向農村老年客戶群體的金融生態,分析老年人高頻接觸的金融場景,提升金融適老化服務,開發真正符合農村養老需要的長期金融產品,更好滿足農村居民多層次、多元化的養老金融需求。
二是探索推動多途徑、多支柱養老服務金融模式創新。健全農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推行資源發包、物業出租、居間服務、資產參股等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多樣化發展模式,探索土地租金、農村集體經濟股金等作為農村養老金融財富積累和衍生金融活動的來源,推進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障體系建設。
三是推動養老產業與金融業深度融合。以養老金融為杠桿,發展鄉村銀發經濟,探索采取“公司(社會組織)+農戶+合作社”經營方式積極發展鄉村旅居式養老服務等農村特色養老產業,整合引導銀行、保險、信托、證券等更多市場主體參與農村地區養老產業金融發展。
數字金融是農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強大的金融科技驅動力。數字金融是傳統金融機構和互聯網企業利用數字技術開展支付、投融資和其他新型金融業務的金融模式,具有金融和科技雙重屬性。就金融屬性而言,數字金融是一種集支付方式、信息處理和資源配置為一體的多功能融資方式。就科技屬性而言,數字金融是新興信息技術應用于金融行業的產物。做好數字金融這篇大文章,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需要重點關注以下方面。
一是加強數字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數字金融技術基礎研發能力,加快傳統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算力基礎設施布局,以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科技為基礎,構建安全、合規、統一的數據要素平臺,加快建設城鄉一體、云網融合、智能敏捷、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綜合性數字信息基礎設施。
二是鼓勵金融機構加強數字金融產品研發和應用力度。運用數字化渠道和技術創新金融產品、優化服務流程、加強風險管理,優化移動支付、在線貸款、智能投資顧問等數字化金融服務產品。支持金融機構與電商、物流等企業合作開展數字化金融服務,提升金融服務質效。
三是規范數字金融健康發展。強化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豐富金融監管手段,提升數字金融風險應對和處置能力,在確保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穩妥推進數字金融創新和應用。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管理干部學院)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