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產業是云南省彌勒市竹園鎮的傳統優勢產業,竹園鎮種植甘蔗和制糖已有數百年傳統歷史,素有“蔗糖之鄉”的美譽。近年來,竹園鎮按照甘蔗上山、蔬菜入壩的發展思路,積極探索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產業發展質效,助推高原特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黨建引領促一產提質
竹園鎮牢固樹立圍繞中心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工作思路,把做強做實甘蔗產業納入鄉鎮黨委重要議事日程,健全完善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村(社區)負責落實的工作機制,扎實推動甘蔗種植產業發展壯大。
凝聚發展共識。充分發揮領導班子戰斗堡壘和“領頭羊”作用,通過召開黨總支會議、黨員大會、群眾會議,廣泛動員廣大群眾積極行動起來,充分利用山地資源豐富、光熱充足、土壤肥沃、終年無霜的優越條件,推廣甘蔗種植,實現村村有產業、戶戶能增收。聯動市場監管等相關行業部門,多次召開“政銀企業交流座談會”,組織村(社區)干部到浙江省義烏市佛堂鎮參觀考察學習糖業發展,開展竹園紅糖“福”禮推介活動等,進一步消除群眾甘蔗種植顧慮,樹立蔗糖產業發展信心,燃起群眾甘蔗種植熱情。
夯實發展基礎。積極向上級爭取項目資金,不斷加大山區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投入,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提升蔗糖產業發展硬實力。2024年以來,鋪設蔗區道路10余公里,開挖田埂2000余平方米,建設溝渠10余公里,實施坡地改臺地500余畝。探索推行“支部引領+黨員帶頭”模式,由村黨支部牽線搭橋,加強撂荒地整治力度,動員種植大戶和群眾簽訂流轉合同,集中復耕復種連片撂荒地,使丟棄多年的撂荒地用于發展短、平、快的甘蔗產業,有效盤活撂荒地資源。強化黨員干部服務意識,整合鎮村組三級干部力量、農業企業技術人員,組成甘蔗生產技術指導服務隊伍,深入田間地頭與群眾面對面開展種植管理、病蟲害防治、機械化耕作等技術培訓推廣和技術服務指導工作,改變重栽輕管、廣種薄收的落后經營方式,不斷提高蔗農種植技術和管理水平。2024年以來,技術指導服務隊伍深入田間地頭開展甘蔗種植技術指導100余次,開展農業機械安全使用技術培訓1期,受眾80余人。
提升發展質效。根據竹園鎮氣候優勢及甘蔗生產實際,抓實品種引進及試栽試種,成功篩選出紅皮甘蔗(臺糖22)、白皮甘蔗大葉子(081609)、新臺糖一號、421等4個高產高糖品種作為竹園蔗區主推品種,通過品種改良和新技術推廣運用,實現甘蔗單產每畝提高1噸以上,蔗農增收600元/畝以上,有效促進甘蔗產能提升。實施綠色種養循環項目,科學有效地利用糞肥資源,加大蔗地土壤肥力改良力度,合理科學施肥,增施有機肥,有效調節蔗區土壤酸堿度,提高肥料利用率,實現甘蔗高產高糖。同時,及時將甘蔗生產目標任務細化到村組,形成上下同心,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蔗糖產業為全鎮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綠美鄉村、推動社會綜合治理和推進高原特色農業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規范生產促二產增效
深化“政府+行業+群眾”社會共治格局,著力提升竹園紅糖食品質量和品牌價值,規范食糖產品生產秩序,推動制糖產業良性健康發展。
加強治理促規范。按照“下架一批、查處一批、整治一批、關停一批”要求,全面開展轄區內制糖企業作坊專項整治行動,對達不到合格生產條件的2家企業、4家小作坊現場予以關停,進一步規范制糖企業生產行為。目前,全鎮共有制糖企業及小作坊48家,占全市總量的77.42%,單榨季甘蔗原料用量約7.2萬噸,日榨量約為900噸,紅糖產量0.34萬噸;年使用白砂糖、赤砂糖19.4萬噸,冰糖、調制紅糖年產量約10.5萬噸,遠銷四川、重慶、廣東、上海等地。強化安全生產紅線意識和底線思維,嚴格落實主體責任,狠抓各項安全生產制度落實和安全隱患排查整改,通過實地督促檢查、會議等形式,2024年以來,開展糖業安全生產檢查400余次,組織制糖企業負責人等召開糖業安全生產專題會議4次,營造了人人重安全、人人守安全的安全生產氛圍。
創新模式促發展。成立彌勒市糖業協會,打造生產企業和小作坊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促進制糖企業集中統一管理,確保穩定的產品質量,有效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提升抗風險能力,提高產品競爭力。建立糖蔗價格聯動機制,根絕糖企惡意壓價損害產業長遠發展的行為,從根本上消除蔗農之間、糖企與蔗農間的價格內卷,督促制糖企業以維護社會穩定為己任,及時兌付群眾蔗款,帶動農戶增收,有力保障了糖企及下游企業之間形成有序競爭的生產關系。不斷提高甘蔗生產機械化使用效率,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減輕勞動強度,提高甘蔗生產綜合效率,增強蔗農發展信心。
塑造品牌促增效。緊緊圍繞“品牌+文化”發展模式,深入挖掘紅糖文化價值,著力打造品牌延伸附加值。竹園紅糖連續兩年在云南省“非遺伴手禮”評選活動中脫穎而出,分別入選為“優秀食味伴手禮”“食味伴手禮”。古法紅糖制作技藝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22年12月,竹園紅糖制作技藝入選云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目前,全鎮發展紅糖制作非遺傳承人10人,其中,市級非遺傳承人8人,州級非遺傳承人2人。
延鏈補鏈促產業延伸
堅持“一條甘蔗吃干榨盡”理念,不斷補齊做強集蔗、糖、酒、漿、紙、牛、肥、生物化工等于一體的糖精循環經濟產業鏈,將甘蔗產業真正打造成為鏈條完備、惠及民生的利民產業。
促進綠色發展。大力開展技術創新,提高副產品及廢棄物的有效控制和綜合利用率,提高綜合生產效率。創新秸稈再利用,打造“甘蔗+生物飼料+牛羊養殖業”產業鏈,圍繞全鎮加快推進高原特色農業,大力發展肉牛養殖業,充分利用蔗梢、蔗葉資源,探索甘蔗和肉牛養殖融合發展模式,推動竹園蔗糖產業和肉牛養殖產業可持續發展。創新濾泥再利用,打造“甘蔗+生態肥”產業鏈,推進濾泥同體養分的高效循環利用,通過以肥治廢,以肥治地,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及廢棄物排放最小化。
推動共同增收。積極構建“黨總支+公司+合作社+農戶”的聯合發展模式,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綁定農戶、龍頭企業綁定農民專業合作社“雙綁”利益聯結機制,將蔗農、村集體、企業利益牢牢拴在一起,通過甘蔗種植端、加工端、銷售端的有機結合,實現了特色產業向致富產業的轉變,有力促進“企業+農民”雙受益、“兩頭甜”。2024年,全鎮甘蔗種植面積達1.3萬畝,2025年甘蔗種植面積預計新增1000余畝,預計甘蔗產量6.5萬噸,蔗農畝均純收入1500~2500元。趙林黨總支爭取上級銜接資金305萬元,自籌375萬元,總投資680萬元成立趙林食品有限公司,建成占地1570平方米、日處理甘蔗300噸、日生產紅糖45噸的標準化制糖作坊,提供工作崗位50余個,增加當地務工年收入65萬余元,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300萬余元。2024年,全鎮依托甘蔗產業聯動帶動村集體經濟收入500余萬元。
實現農民受益。緊盯甘蔗種植、砍收、運輸、蔗糖加工勞動力需求,在勞動力配置上,優先考慮“一老一小”家庭村民。甘蔗收貨季可實現2萬多名農村勞動力就近務工,甘蔗砍收工人每天工資150~180元,每月人均務工收入3000余元。蔗糖加工人員每天工資200~300元,每月人均務工收入4000余元,真正讓群眾實現就業顧家“兩不誤”,從根本上解決“一老一小”服務保障問題。
(作者單位:云南省彌勒市竹園鎮農業農村發展和財務服務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