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作出“兩持續、四著力”的工作部署。重慶將全面貫徹落實文件精神,以深化農村改革為主線,以建立健全大城市帶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城鄉融合鄉村振興體制機制為目標,加快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奮力建設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示范區。
加快構建新時代“巴渝糧倉”建設推進機制
著力完善糧油生產保障政策措施。深入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探索“噸糧田”技術模式,建立高產高油油菜發展促進機制。實施差異化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開展糧油種植專項貸款貼息試點。著力實施重要農產品提質增效攻關行動,抓實“菜籃子”產品生產供給。著力健全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長效機制,強化規劃統籌、空間協同、制度完善、數字賦能。著力構建高質量建設高標準農田制度體系,迭代實施千萬畝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行動。著力完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探索建立基本農作物目錄和耕地種植用途監測體系,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大力發展森林食品,培育發展生物農業。著力實施農業科技與裝備提升行動。做強國家生豬技術創新中心等平臺,加快推進生物育種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施丘陵山區農機裝備研發制造推廣應用一體化行動。著力建立健全農業防災減災體系。推進農業氣象“天氣通”應用建設,常態化開展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強中小河流治理和大中型灌區建設改造,健全動物防疫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體系。
加快完善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機制
持續鞏固提升“三保障”和飲水安全保障成果,提升防止返貧致貧監測幫扶效能。按照鞏固、升級、盤活、調整原則,分類推進幫扶產業提質增效,開展防止返貧就業攻堅行動,提升消費幫扶實效。加快完善過渡期后幫扶政策體系。開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總體評估,建好用好“渝悅·防貧”應用,統籌開展農村低收入人口和防止返貧致貧對象識別認定,建立完善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制度。迭代實施山區庫區“一縣一策”幫扶政策。推動山區庫區“1+18+N”(針對推動山區庫區18個區縣高質量發展,制定1個總體政策框架、“一縣一策”制定18個個性化支持政策措施、N個配套政策措施)政策落地落實,加大對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幫扶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幫扶項目資產長效管理機制。全面清查脫貧攻堅各級財政投入形成資產,構建幫扶項目資產分類管理、動態監測與風險預警機制。
加快探索建立農業全產業鏈培育機制
全鏈條推動生態特色農業發展,著力打造三峽柑橘等10條百億級生態農業產業鏈。完善巴渝名優“土特產”培育體系。用好巴山渝水寶貴自然條件,迭代實施千億級生態特色產業培育行動,全產業鏈、集群化打造巫山脆李、涪陵榨菜、奉節臍橙等巴渝特色產業,提質打造“巴味渝珍”“三峽柑橘”區域公用品牌。深化構建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業生態。大力發展糧油加工、火鍋食材、中藥材等支柱產業,深入實施“頭羊計劃”,力爭市級農業龍頭企業達到1050家以上。著力培育鄉村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深度開展國家級農村電商領跑縣、農村電商帶頭人的培育推廣工作,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建設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加快健全鄉村建設推進機制
深化實施千個巴渝和美鄉村建設行動。統籌完善縣域城鄉規劃布局體系。優化細化縣域鎮村體系布局,迭代完善村莊規劃分類管理機制。持續完善城鄉貫通的“五網”基礎設施體系。加快構建“2小時重慶”交通圈,開展提升農村飲水質量專項行動,探索推行農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方式,鼓勵公共充換電設施延伸至農村,實施數字鄉村網絡發展“五提升一補盲”,即信息基礎設施服務水平穩步提升、涉農信息化應用能力普遍提升、網絡運行維護質量持續提升、公共服務網絡支撐能力加快提升、數字化治理支撐能力顯著提升以及網絡補盲行動六大方面行動,深化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完善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銜接機制。推進城鄉學校共同體建設,以人才、技術、服務、保障下沉為重點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健全基本醫保參保長效機制,推進健全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繳費籌資和待遇水平雙提升機制改革。持續優化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方式。統籌推進村莊清潔行動、“五清理一活動”(清理“藍棚頂”、無人居住廢舊房、房前屋后雜物堆、田間地頭廢棄物、管線“蜘蛛網”和開展農村愛國衛生運動),健全農村改廁實施機制,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行動,持續推進長江十年禁漁。
加快探索創新鄉村智治美治善治機制
持續推進以黨建統領為核心的城鄉融合鄉村治理體系建設。持續推進城鄉治理一體化。迭代黨建統領“141”基層智治體系,即每個鄉鎮建立1個基層治理指揮中心,構建黨的建設、經濟發展、民生服務、平安法治4個板塊,每個村規范建設1個網格,以市、區縣、鄉鎮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為支撐,完善“大綜合一體化”城市綜合治理路徑。推進人工智能賦能鄉村建設試點工作。持續完善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機制。持續開展“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活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豐富農村文化服務和產品供給。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發展、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實施石窟寺、三峽考古大遺址等重點鄉土文物保護利用項目。持續開展“春風滿巴渝”社會風氣提升行動。完善村規民約約束性規范和倡導性標準,打造“渝里鄉約”品牌。持續推進平安鄉村建設。深化新時代“楓橋經驗”重慶實踐,加強社會治安整體防控體系建設,加強鄉村應急管理體系建設。
加快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
因地制宜探索縣域經濟發展模式。三管齊下推進小縣大城、強鎮帶村、強村富民改革,培育一批農業強縣、工業大縣、旅游名縣,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扎實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整區、整鎮試點,健全承包地經營權流轉管理服務制度和價格形成機制。健全完善農村產權制度。完善市、區(縣)、鄉鎮、村社“四級”農村產權交易體系,穩妥推進農村宅基地改革,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全面放開城鎮落戶限制,完善以居住證為載體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強化農業轉移人口社會保險、住房保障、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等公共服務。完善鄉村人才引育機制。持續實施鄉村人才“五萬計劃”“三支一扶”計劃、鄉村振興巾幗行動和鄉村振興青年志愿服務行動等,推進科技小院集群化發展,實施“百團千名”專家服務基層行動,深化“三師一家”下鄉服務。健全優先支持鄉村振興的投融資機制。優先保障農業農村領域一般公共預算投入,強化績效管理激勵約束。強化金融服務創新,推廣“渝快助農貸”等金融支農產品。加快推進渝農數字賦能改革。加快完善“1+4+4+N”數字“三農”體系,即建設1個“渝農大腦”,以“四千行動”為核心業務構架,完善農地“一張圖”、農信“一本賬”、農事“一張網”、農品“一碼通”4個數字基礎,加快推動“長江治漁”“渝耕保·巴渝良田”等N個應用場景落地,拓展人工智能、大數據、低空等技術應用場景。擴容提質農村消費。持續實施縣域商業建設三年行動、“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推動綠色家電家居下鄉,迭代實施千萬農民增收致富促進行動。
加快健全黨建引領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長效機制
夯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政治責任。健全黨委統一領導、政府負責、黨委農村工作部門統籌協調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健全縣鄉村三級聯動爭創先進、整頓后進機制,加強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干部隊伍建設,持續完善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機制。充分激發農民主體作用。健全村民委員會民主決策機制和村務公開制度,落實“四下基層”制度。健全農民參與機制,建立村民需求歸集、派單、實施、反饋等工作機制,完善議事協商和民主決策程序。持續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建立鄉鎮(街道)履行職責事項清單、迭代村社事項清單,推廣“一表通”智能報表應用與基層智治貫通融合,持續深化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義”。完善鄉村振興實績考核評價機制。統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工作,優化考核指標體系,強化考核結果運用。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