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強化農業科技支撐服務 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時間:2025-03-05 09:50:50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柯炳生 字號:【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本文就繼續強化農業科技創新服務,持續提升糧食供給保障能力談幾點學習體會和認識。

  農業科技創新的突出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科技創新在保障我國糧食供給能力方面具有三個突出作用:提高單產、提升質量、降低成本。

  我國的耕地面積緊缺,現有耕地總面積為19.29億畝,占世界耕地面積的9.3%;人均耕地面積只有1.37畝,與世界平均水平存在不小差距。在未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耕地嚴重短缺的格局不會改變,這是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基本國情。

  據海關總署數據統計,2024年,我國進口了約1.58億噸糧食,其中大豆1.05億噸,大麥、玉米、小麥、高粱、稻米等谷物合計5019萬噸。據測算,如果這些糧食在國內生產,需要9.5億畝耕地。其中,大豆需要8億畝,其他糧食需要1.5億畝。未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畜產品的消費需求還會繼續增長,從而需要更多的飼料糧。要增加國內飼料糧生產,只有靠提高單產。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第一條重要措施就是“深入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事實上,不僅僅糧食單產的提高非常重要,任何一種產品單產的提高都非常重要。例如,2024年,新疆棉花總產量約為569萬噸(占全國92%),單產約為155公斤/畝,而1978年約為24.5公斤/畝。同樣生產569萬噸棉花,2024年比1978年少用耕地面積近2億畝。按照我國北方8省市玉米主產區的單產水平,可以生產9000萬噸玉米,相當于2024年玉米生產總量的3倍。由于我國棉花生產快速向新疆集中,我國東部省份幾乎已經看不到棉田了。河南、山東和河北等地原來用于種植棉花的耕地,現在絕大部分都種植了玉米。這也是近年來我國玉米面積大幅度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國稻谷和小麥的單產水平遠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顯著高于主要生產大國的單產水平。有一些國家的單產水平比我國高,但這些國家都不是生產大國。在稻谷和小麥方面,我國的差距主要不是單產水平,而是產品質量,主要是雜交水稻和普通小麥的口感不夠好。并且,我國稻谷和小麥的生產成本也比主要出口國高,尤其是土地成本和勞動成本。我國現在也有不少優質品種,但單產相對較低,農民缺乏生產積極性。解決的辦法是努力提高優質產品的單產,同時加快推進生產的組織化程度,打造區域公用品牌,提升優質產品的生產效益。“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也是今年一號文件提出的重要目標之一。

  我國玉米和大豆的單產水平,同世界主要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比較,都有明顯的差距。玉米方面,美國是世界最大的生產國和出口國,產量和出口量都占世界的1/3左右。我國的玉米單產水平不到美國的60%。大豆的情況類似,巴西和美國是世界最主要的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合計生產占近70%,出口占85%。我國的大豆單產水平不到這兩個國家的60%。這意味著,在玉米單產和大豆單產提高方面,仍然有較大的潛力。

  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領域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重點強調了幾個農業科技創新的關鍵領域。

  第一個關鍵領域是育種技術。一號文件就“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發揮‘南繁硅谷’等重大農業科研平臺作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種”等方面作了重點工作部署。種子技術在提高產量、提升質量、降低成本三個方面都具有關鍵作用。以水稻為例:在提高產量方面,各種雜交稻品種產量優異;在提升質量方面,五常大米的“稻花香2號”是典型代表;在降低成本方面,云南大學培育的多年生水稻“云大26號”節本明顯。

  第二個關鍵領域是農機裝備技術。一號文件就“推動農機裝備高質量發展,加快國產先進適用農機裝備等研發應用,推進老舊農機報廢更新”作了部署。農機裝備技術也對提高產量、提升質量和降低成本具有突出作用。例如深耕作業有助于提高單產,機械化收割有助于爭取農時和減少損失,規模化的耕種收有助于優質品種的采用,從而提升產品質量等。而在降低成本方面,機械化的作用最為突出。美國糧食生產中,人工成本在生產總成本中僅占4%左右。在我國,盡管近年來機械化快速發展,已經大大減少了人工成本,但占比仍然較高。

  第三個關鍵領域是資源技術,主要是水肥藥等農資的使用技術。這方面最突出的作用,也是降低生產成本。此外,也影響到產品的產量和質量。

  這三個方面,主要是關系到大田作物生產。而對一些蔬菜、水果和花卉來說,設施栽培技術非常重要。設施栽培技術最突出的作用,是顯著改變產品上市時間、擴大高附加值產品種植區間、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從而既促進農民增收,也更好地滿足廣大消費者的需求。

  而對于畜牧水產養殖業來說,除了品種技術之外,設施技術、飼料技術、養殖技術和防病技術,是最為關鍵的技術領域。在種植和養殖環節之后,即在產品流通消費的過程中,儲運加工技術十分重要。這方面的技術,不僅要確保產品數量和質量不受損失,而且還需要增值,包括在時間上、空間上和形態上,從而更好滿足消費者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對不同形態產品的消費需求。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特別強調:“支持發展智慧農業,拓展人工智能、數據、低空等技術應用場景。”可以說,在數字經濟時代中,前述各個領域的科技創新,都需要智慧農業不同要素的支撐;智慧農業要素在不同領域的應用,就是對傳統農業技術的提升。智慧農業的最終表現,也離不開提高產量、提升質量和降低成本。

  在非農業領域,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的作用非常突出。而在當前的農業領域,主要的科技創新成果還大多是由科研機構和高校牽頭完成的。在國家科技大獎中,2000—2023年涉農獎項為620項,其中自然科學獎和技術發明獎全部由院校獲得;科技進步獎的95%以上由院校獲得,由企業牽頭的成果不到5%。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培育農業科技領軍企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農業科技創新的服務模式

  科研成果的落地,需要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即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我國的小農戶數量龐大,規模較小,如何讓他們掌握和使用最先進的農業技術,尤屬不易,更為重要。

  我國目前提供農業科技服務的主體主要有三大類:一是傳統的國家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二是涉農企業,三是農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其中,農業高校和科研院所,既是農業科技創新的初始源頭,也是農業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高地。因此,隨著農業發展對新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農業高校和科研院所日益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方面發揮著引領性作用。

  2009年由中國農業大學初創的科技小院模式,融農業高層次應用人才培養、科研和農技服務于一體,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獲得了廣泛的關注和推廣。根據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科技小院聯盟的統計,截至2024年底,全國已經建立起了1567個科技小院,覆蓋了全國所有的省份和157個農業碩士培養單位(涉農高校和中國農業科學院)。

  2023年五四青年節前,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學生的回信中,肯定了科技小院學生“自找苦吃”的精神,勉勵青年學子“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建功立業”。202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廣科技小院模式”,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提出“支持科技小院扎根農村助農惠農”。這既是對科技小院模式的高度肯定,也是對推廣科技小院模式、支持科技小院工作的最新要求。

  科技小院的獨特特征是研究生“長住生產一線”,“長住”就是貫穿整個生產過程。這樣,就能夠及時發現生產實際中的問題,在老師的指導下,研究解決這些問題。在這個過程中,農民獲益,生產單位獲益,研究生獲得了鍛煉提高。所有參與科技小院建設的各個方面,實現了合作共贏。因此,科技小院具有很好的可持續性和可推廣性。各地政府部門,尤其是縣級政府部門應重視科技小院的積極作用,強化對現有科技小院的支持政策,并推動建立更多的科技小院,在助力現代農業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增收方面,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果。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原校長)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