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文件深刻指明了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的方向和路徑,為我們統籌糧食發展和安全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就“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作出新部署新安排。要將科技創新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任務,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要瞄準加快關鍵核心技術,強化農業科研資源力量統籌。要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種。要大力提升農業科技和裝備的現代化水平,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和裝備智能化,推動農機裝備高質量發展。要加快推進農業數字化,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和智慧農業,拓展人工智能、數據、低空等技術應用場景。
深入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堅持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要穩定糧食播種面積,主攻單產和品質提升,確保糧食穩產豐產。2024年,我國糧食畝產394.7公斤,比上年提高5.1公斤,其中,稻谷畝產477公斤,小麥畝產396公斤,玉米畝產439.4公斤。我國稻谷、小麥、玉米單產與區域試驗田的單產還有較大差距。在目前耕地資源緊缺情況下,要堅持穩面積和提單產同步發力,關鍵是要提高糧食單產,重心是大面積提高單產。糧食單產的提高,取決于形成糧食單產的多種因素。要提高技術到位率、裝備匹配度,為糧食穩產增產提供堅持支撐。要進一步擴大糧食單產提升工程實施規模,加大高產高效模式集成推廣力度。要采用先進的科學種植栽培技術,保供肥水,合理密植,提高耕地產出效率。要錨定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目標,把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作為主攻方向,集成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聚集各方面資源要素,推動大面積均衡增產。要進一步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繼續實施玉米、大豆單產提升工程。整鄉整縣整市整建制地推進增產技術應用,推進良田良種良機良法協同融合。要因地因品種制宜,突出抓好大面積、整建制、增密度、創高產、提技術、優結構、強主體等關鍵增產措施,以更加有力有效的綜合要素提升,實現大面積提高單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大力扶持畜牧業穩定發展。現代畜牧產業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是肉奶蛋等畜產品供給的重要保障。近些年來,我國畜牧業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科技為支撐,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強疫情防控能力,畜牧業生產能力穩定提高。2024年,全國生豬存欄約4.27億頭、牛存欄超1億頭、羊存欄超3億只、家禽存欄量為 64.8億只,肉類和奶類產量創歷史新高,為穩住農業基本盤作出重要貢獻。但是也要看到,當前我國畜牧業發展面臨國際環境復雜多變的挑戰,肉牛奶牛產業面臨一些困難。要統籌畜牧業發展和安全,采取綜合性對策與措施,扶持畜牧業穩定發展。做好生豬產能監測和調控,大力推進肉牛奶牛產業紓困,確保穩定基礎產能。強化重大動物疫病和重點人畜共患病防控。提高飼草生產能力,加快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畜牧業機械化,強化畜牧業機械裝備,提高我國畜牧業現代化水平。深入實施畜禽種業振興行動,加快實現畜牧業良種化。加快構建現代畜牧業產業體系,推進畜牧產業高質量發展。以“農頭工尾”“畜頭肉尾”為抓手,做大做強畜產品加工流通產業,實施畜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
切實強化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耕地紅線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底線。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18億畝耕地必須實至名歸,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切實保護好耕地和基本農田。要守住存量,提升質量,增加總量。守住耕地存量,就是要嚴格耕地總量管控和“以補定占”,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守住15.5億畝永久性基本農田。提升耕地質量,就是要健全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制度體系,實行用地養地護地相結合,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和保護,提升質量水平。堅持實行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集約節約利用制度。改革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嚴格耕地占補平衡管理,各類耕地占用納入占補平衡統一管理,完善補充耕地質量驗收機制,確保達到平衡標準。堅決防止占多補少,占優補劣。要按照規劃,逐步把有條件的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質量和資金全流程監管,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驗收、管護機制,嚴格按規定標準驗收。要建立健全高標準農田管護機制,防止損毀破壞高標準農田。建立耕地種植用途監測體系,健全耕地用途管控機制。持續整治“大棚房”、侵占耕地“挖湖造景”、亂占耕地建房等問題,堅決遏制破壞耕地違法行為。分類有序做好耕地“非糧化”整改,結合產業發展實際、作物生長周期等設置必要的過渡期。增加耕地總量,重點要增加和儲備后備耕地資源。要積極推進我國鹽堿地綜合利用試點,開展鹽堿地綜合開發利用,增加后備耕地資源。要加快鹽堿地治理利用科技進步,通過工程技術、植物技術、微生物技術、育種技術,實行以地適種或以種適地,探索鹽堿地農業包括糧食、油料、蔬菜、水果、花卉種植業發展,積極探索鹽堿地飼料作物、能源作物、中草藥種植業發展,把鹽堿地農業、畜牧業、特色產業發展起來。
加快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樹立和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對于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端牢端好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意義。要因地制宜發揮資源優勢、拓展食物來源和結構,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開發豐富多元食物品種,滿足多樣化的消費需求,提高穩產保供能力。長期以來,森林、海洋提供的食物相對偏少。特別是海洋資源開發明顯滯后,其他食物生產資源還有很大開發空間。加快向海洋要食物要蛋白,要加快建設海洋牧場,打造海上“藍色糧倉”,發展深水網箱、養殖工船等海上養殖,促進海洋漁業從近海、淺海走向遠海、深海,提高海洋資源食品生產能力。要發展森林食品,豐富“森林糧庫”。推動食用菌產業提質增效。培育發展生物農業。現代設施農業是多元化農業生產的重要平臺,要加快發展現代設施農業,生產優質多樣的農產品,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充足、豐富多樣、營養健康的食物。
不斷加強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從近些年全球氣候變化情況看,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的重要性和長期性更加凸顯。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事件增多,自然災害對我國農業發展的影響加劇。據有關部門預測,近10年我國平均每年因氣象災害損失糧食600多億斤。其中,干旱影響最重,常年因干旱造成的受旱災面積占42%,年均造成糧食損失250億斤左右。因此,要將加強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作為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業強國建設的重要任務來抓,不斷完善強化農業風險管理政策,加強防災減災手段現代化建設,完善工作體系,從根本上提升統籌農業發展和安全的能力。要強化氣象為農服務,建設現代化防災減災體系,大力加強農業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我國農業防災減災工程和裝備的現代化水平。要開展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強中小河流治理和大中型灌區建設改造。推進蓄滯洪區關鍵設施建設和管理機制改革。加強平原澇區治理,推進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和溝渠整治,加快修復災毀農田和水利設施。進一步提高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能力。
進一步健全糧食生產支持政策體系。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加快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要進一步健全糧食生產支持政策體系,強化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政策措施,調動和保護地方政府抓糧和農民種糧積極性。要完善農產品貿易與生產協調機制,推動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落實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稻谷補貼政策,穩定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政策。發展多層次的農業保險,推動擴大稻谷、小麥、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實施范圍。健全糧食主產區獎補激勵制度,加大對產糧大縣支持力度。啟動實施中央統籌下的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做好資金籌集和分配。逐步擴大產糧大縣公共服務能力提升行動實施范圍。推動糧食機收減損,推進糧食適度加工和科學儲存。要建立健全糧食和食物節約長效機制,扎實推進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行動。
(作者系原農業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