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了半輩子農民,做夢也沒想到,打今兒起,俺成了村經濟合作社的一名股東!”近日,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經濟開發區(寶城街道)四圖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完成了工商注冊登記,村民張丹手捧著自家的股權證,高興得合不攏嘴。
從2008年開始,濰坊市被列入山東省農村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從城中村、城郊村開始,開展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已有8251個村完成改革,占總村數的90.5%,其中有6925個村進行了工商登記,占完成改革村的83.9%。
成員資格——代表集體議定
昌樂縣寶都街道東南村是典型的城中村,早從上世紀80年代末起不少農民在繳納一定的費用后就成為城鎮戶口,戶口掛在了其他居委會名下,人卻不在當地生活,成為“空掛戶”。東南村3013人戶籍人口中“空掛戶”有1000余人,比例接近三分之一,此外還有出嫁女、無子戶、遷入戶等情況,較為復雜。今年6月,昌樂縣被農業部、中央農辦、國家林業局確定為積極發展農民股份合作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縣之一,東南村為第一批試點村。
改革之初,村民對于誰是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并沒有清晰概念。東南村全體村民經過長達2個月的討論,最終在今年8月,以東南村權能改革領導小組名義出臺了《東南村權能改革股權享受對象資格認定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認定辦法》),規定了本村符合股權享受對象資格的12種情況、不符合的3種情況和喪失資格的4種情況。同時,東南村決定選舉產生股民代表,對于無法按《認定辦法》辨別的情況,由股民代表進行甄別。東南村黨支部書記楊進增介紹說:“選出的53名股民代表,都是對各個區域比較熟悉、一直在村里生活的老村民。”
股東代表張洪文說:“《認定辦法》都是我們集體開會討論的結果,大家發現遇到問題還是要集體議定,不能一棒子打死。就連村里最主要的‘空掛戶’問題也要分兩種情況,1985年以前將戶口遷入村里的村民認定為成員,而1985年以后遷入村里的則不認定為成員,因為前者是帶地入村,后者沒帶地。”
“空掛戶”只是東南村在改革過程中解決的其中一個問題,還有外嫁女、無子戶等許多問題,而堅持民主一直是東南村堅持的原則。
濰坊市農業局副局長張丙來說:“東南村遇到的問題并不特殊,在濰坊市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其改革做法也可以說是濰坊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村做法的一個縮影。我們的思路是有規定按規定辦,規定沒有明確的,則交給老百姓民主議定。”
清產核資——堅持專業評估
作為濰坊市城區,奎文區近年來城市開發建設進程較快,農村集體經濟收入也不斷增長,但如何保值增值、如何分配等問題卻牽動著農民的心。據大虞街道孫家村村民王玉芬回憶,早些年,聽說其他地方搞產權改革,把集體資產量化到個人頭上,還能分紅,覺得這個事挺好,因此沒少到村委會詢問情況,“這可關系到以后俺們手里的股份能值多少錢呢。”
從2008年開始,奎文區全面啟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到2013年底,全區原59個行政村的7.1萬村民全部變成股份經濟合作社股東。
奎文區經管局局長周岳勝介紹說:“由于處于市區,村集體資產的價值更高,村民對集體資產也更為看重。為此,奎文區經管局引入第三方評估公司評估村集體資產。”
奎文區經管局面向全市公開招標選聘了24家具有較高資質的審計評估中介機構,建立了中介機構庫,參與村集體經濟組織清產核資工作。村民通過開會討論的方式,決定選用哪家機構進行評估。審計評估結果經村民代表會議通過后,進行公示,不僅保證了“家底”清得準確,更注重了清出的“家底”群眾知曉、群眾了解、群眾認可。
而昌樂縣寶城街道四圖村村支書王延朋卻曾為怎么評估村里資產的事發愁。村里成員299人,集體所有的經營性資產主要是沿街店鋪,限于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基本沒有專業公司從事集體資產評估,外地的專業公司費用卻很高,老百姓也不想浪費錢在這個方面。王延朋說:“多虧了街道經管站救了急。”經全體村民大會通過后,資產評估委托給街道經管站完成。
四圖村村民馮月英說:“原來一直不清楚村里有多少資產,現在街道經管站一清點,我們就清楚了,也放心了。”
股權設置——產權走向明晰
2009年啟動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的奎文區李家莊村,經過448戶村民實名投票后,全票通過了股份量化方案,李家股份經濟合作社董事長李洪武介紹,按照股份量化方案規定,集體股占可量化資產20%,個人股占80%。拿出部分資產劃歸集體股資本金,李洪武的解釋是,“還是屬于全體股東所有,但更能集中使用,用于公益事業。”
濰坊市農業局副局長張丙來介紹說,“早期改革的村基本都采用集體股和個人股并存的方式,一般留有不超過30%的集體股;后期改革的村基本只設置個人股。改革過程中發現,村民對集體股比較敏感,而公積公益金在年終分紅的時候也同樣可以通過。所以,隨著改革的推進,集體股就漸漸消化了,后期改革的村基本只保留了個人股或少量集體股查缺補漏。”
濰坊市絕大部分地方采用了一人一股制,易于操作,群眾也樂于接受。集體資產折股量化確定股權后,由濰坊市各個縣市區(市屬開發區)農村經濟管理部門以戶(或成員)為單位統一制發股權證書,股權可以在戶內繼承,也可以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轉讓,但不得退股提現。
“咱也當上股東了,以后能拿分紅,生活更有保障了!”高新區新城街道山后徐村的徐文國剛領到紅彤彤的股權證時,別提多高興了。
“改革把原來集體資產名義上‘人人有份’,實質上產權虛置、主體缺位,明晰為‘人人有股’,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村集體資產產權不清的問題。”張丙來補充說,“改革的成果是實現了公共服務均等化,確保了成員權力的最大化。這是從真正意義上實現了農民的主人翁地位。”
說起改革的好處,奎文區大虞街道孫家社區張光輝感受最深的是,“村里的經濟管理和村級事務管理不再混雜在一起了,原來,村‘兩委’該管的管,不該管的也管,職責不清,責任不明,嚴重影響了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效。”改革前,張光輝就是原來孫家村的村支書,現在張光輝是孫家社區股份合作社的理事長兼社區黨委書記、主任,這幾個身份如何區分,張光輝說得頭頭是道:“黨支部專門負責農村黨的建設,村委會專門負責村里事務管理,改制后的村(社區)經濟管理組織負責成員資產的管理、經營和投資,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保證成員的集體收益分配權。”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