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農業部副部長
“十二五”時期,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各級各部門高度重視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央幾個一號文件強調要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國務院專門出臺了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政策性文件,農業產業化聯席會議八部門落實中央精神,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合力??梢哉f,“十二五”時期,是國家對農業產業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的時期,是農業產業化發展質量和效益持續提高的時期,更是農業產業化促進新型經營體系構建、引領農業轉型升級作用日益顯現的時期。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已經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突出亮點,也為我國經濟實現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發揮了積極作用。
一是經營組織規模和實力持續提升,有效保障了主要農產品供給。以龍頭企業為主的產業化經營組織快速發展,不斷加強高標準原料基地建設,提高生產能力和質量安全水平。到2014年底,各類產業化經營組織達到35.4萬個,其中龍頭企業12.6萬家,年銷售收入達到8.6萬億元,分別比2010年增長38.8%、27.3%和72.0%。
二是聯結帶動模式日益豐富,有力促進了農民就業增收。農業產業化與農產品加工業最大的區別就是產業化要與農民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民共同發展。各類產業化組織不斷創新組織帶動模式,在發展訂單農業、實行保護價收購的基礎上,探索出了土地經營權入股、產業聯合體、股份制聯盟等新興聯結方式,讓農民從農業產業鏈中獲得更多實惠、分享更多收益。2014年,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以訂單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方式,輻射帶動農戶1.24億戶,年戶均增收3234元,分別比2010年增長了15.9%和47.5%。
三是龍頭企業集群集聚趨勢明顯,切實推進了區域優勢產業和縣域經濟發展。這是“十二五”龍頭企業發展的一個最鮮明的特點,也是產業發展規律的使然。各地依托資源和區位優勢,引導龍頭企業向優勢產業和優勢產區集聚,圍繞當地特色產業發展精深加工,帶動包裝、儲藏、運輸等配套產業,打造地區主導產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形成區域經濟新的增長極。2011年,農業部啟動了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創建工作,目前共認定了209個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聚集了各類龍頭企業9000多家,年銷售收入超過1.7萬億元。
四是改革創新深入推進,加快推動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龍頭企業把工業化理念和組織方式、互聯網技術和思維方式引入農業,不斷創新投入方式、服務模式和利益分配機制,促進了農民分工分業和產業融合發展。龍頭企業與產業鏈各主體聯合與合作不斷強化,導入技術、資金等先進要素,提高了農戶的綜合素質和自我發展能力,推動形成一批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促進了農民合作社發展。到2014年底,與龍頭企業對接的合作社達到20多萬家,占合作社總數的比重超過15%。
“十二五”期間農業產業化取得的顯著成效,是中央高度重視和支持的結果,是各部門、各地方精心指導和創新服務的結果,更是龍頭企業努力拼搏的結果。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產業化既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十八屆五中全會把加快農業現代化作為今后五年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進一步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既是政府的重要工作,也是龍頭企業的重要責任。龍頭企業要把握好四個問題。
一、要帶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近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但也面臨資源環境“硬約束”不斷加劇,農產品的價格持續走低,農產品國際競爭日趨激烈,農民持續增收難度越來越大等問題。農業發展質量不高、結構不合理和不可持續等問題日益突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十分緊迫。
龍頭企業是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中最有活力、最具創新能力的經營主體,應該在帶動農業轉方式中發揮應有的作用。一是龍頭企業可以導入先進生產要素,是資本和技術集約型農業的示范引領者。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就是改變傳統粗放式生產模式,使農業發展由主要依靠物質要素投入轉到依靠科技創新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龍頭企業通過自建基地、示范帶動、為農民提供全程化服務等多種方式,將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導入農業,推動農業生產向資金和技術集約型轉變,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二是龍頭企業可以對接小農戶與大市場,是農業結構調整優化的推動者。優化農產品結構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農業產業化本質上就是農業組織生產模式的一種制度創新,通過“公司+農戶”的方式,發揮龍頭企業對市場信息敏感的優勢,將市場需求通過產業鏈組織傳遞到生產環節,實現農業由“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減少農業結構調整的盲目性。三是龍頭企業可以實現農業生產全程可追溯,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捍衛者。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底線。龍頭企業作為市場中的“非匿名交易者”,其市場信譽和品牌價值可能會因為一次質量安全問題而毀于一旦,決定了企業具有保障質量安全的自覺性、主動性和內生動力。龍頭企業通過建立高標準生產基地,統一投入品、生產技術和工藝,構建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能夠有效提高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一是要推動科技創新。要高度重視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建立以創新為導向的收入分配機制,完善薪酬激勵制度,引導技術人員以知識產權等入股,激發員工創新的積極性。要加強與有關科研院?;蚱髽I合作,開展自主研發、聯合攻關,重點在農業品種、生產工藝和設備等方面下功夫,提高農業科技水平。二是促進產品提檔升級。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的升級,人們對農產品的要求也有新變化,安全性、營養性、休閑性和功能性的產品需求在增加。龍頭企業要認真開展市場調研,分析不同消費群體需求的新變化,要在提高產品品質和質量安全上下功夫,開發優質化、個性化、便利化的新產品。三是推進綠色生產。龍頭企業要注重節能減排,推行減量化生產和清潔化生產,應用節水、節肥、節藥技術,控制農獸藥殘留;要綜合考慮種養規模和環境消納能力,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加大副產品及廢棄物綜合利用,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二、要推動農業規模經營發展
伴隨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農戶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流轉明顯加快,發展規模經營也成為必然趨勢。
龍頭企業在推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中具有獨特作用。一是帶動農民和合作社發展規模生產。龍頭企業采取“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等產業化經營模式,解決農戶規模擴大之后的市場銷售問題,降低了農民和合作社的經營風險,有效帶動了農戶與合作社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同時,龍頭企業針對農戶在擴大規模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供技術指導、信貸擔保等支持,為農戶擴大規模提供了條件。二是推動生產服務規?;?。龍頭企業通過為農戶提供專業化、系列化服務,統一農資供應、技術改進、土地托管,解決了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辦了不合算的問題,在不經過土地經營權流轉的情況下,實現了生產環節作業的規?;H前l展設施化集約化現代種養業。一些龍頭企業為引進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小規模租賃農戶承包地建立示范推廣基地;還有一些龍頭企業在技術門檻和產品價值較高的領域,比如綠色有機食品、出口農產品等方面,較大規模租賃農戶承包地,建立生產基地,以保障原材料供應。
在推進規模經營過程中,龍頭企業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要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起到引領帶動作用。一是重點搞好農業社會化服務,帶動農戶和農民合作社發展規模經營。龍頭企業的優勢是管理效率較高、技術裝備先進、資金實力雄厚,不足之處是勞動監督成本較高,在農業生產環節不具備優勢。龍頭企業要帶動農民而不是代替農民,要領著農民干、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賺,把生產環節留給農民,在做好農機作業、統防統治、生產技術指導等傳統服務的基礎上,提供經營輔導、風險管理、財務會計和貸款擔保等新的服務內容。二是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要根據當地資源稟賦、產業特征和企業戰略定位,重點發展良種種苗繁育、高標準設施農業、規?;B殖等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也可以去開發農村“四荒”資源發展多種經營,投資開展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在促進企業自身發展的同時,更好示范帶動周邊農戶發展。三是把握好適度原則,控制經營風險。規模經營還存在“度”的問題,規模超過一定程度,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土地產出率有可能出現下降,經營風險會急劇增加。有的企業流轉幾萬畝土地,每年付給老百姓的租金就是天文數字,一旦遇到疫病風險或市場波動,企業就會面臨破產倒閉的風險。
三、要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
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以農業為基本依托,以產業化經營組織為引領,以利益聯結機制為紐帶,通過產業聯動、要素集聚、技術滲透、體制創新,促進農業產前、產中、產后以及休閑服務各環節的有機結合,實現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價值鏈的躍升、功能的拓展、多主體的共贏,讓農民參與二三產業、分享增值收益。從我國農業發展實際來看,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已是形勢所迫、大勢所趨。
龍頭企業在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有著重要作用。一是各類經營主體融合共生的主導者。龍頭企業憑借較高的管理效率和較強的市場營銷能力,成為拓展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的主體。著眼于構建良好的產業生態圈,穩定和優化自身發展環境,居于價值鏈終端的龍頭企業,能夠推動價值鏈分配的重心向上游傾斜,將產業鏈各主體打造成為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共同體。二是產業環節融合互動的引領者。龍頭企業依托加工環節,向上游延伸,向下游拓展,推行的產加銷一體化、貿工農一條龍經營模式,本身就是不同產業環節的融合。三是資源要素融合滲透的推動者。龍頭企業與農業存在天然的血緣關系、地緣關系和利益關系,具有雙重身份:既是大農業的一個重要主體,通過產業化組織模式,連接著傳統農業資源;同時作為現代企業,擁有著工業化的理念、資金、技術等先進要素,成為天然的農業與工業、農村與城市、傳統與現代要素融合的推動者。
龍頭企業要積極發揮好引領和示范帶動作用,更好促進三產融合發展。一是延長產業鏈。要把產業鏈建設作為戰略重點,從全產業鏈的視角來謀劃企業發展,積極前伸后延,打通產業鏈各環節。既可以通過與上下游的主體建立緊密的聯結關系來實現,也可以通過入股、參股等資本運作方式介入配套產業,當然還可以通過收購兼并、自建基地實行全產業鏈經營。二是提升價值鏈。要從各個環節挖掘新的增值空間,將價值提升的理念滲透到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在生產環節,挖掘資源稀缺性、特異性,重點發展特色產品、綠色產品;在加工環節,適應消費群體、消費方式轉變,細分消費市場,通過精深加工實現增值;在營銷環節,注重包裝設計、提升產品品味,引入文化內涵、講好產品故事,創新市場策略、拓展營銷渠道,打造知名品牌、實現品牌溢價。三是共享利益鏈。龍頭企業在收益分配上,要讓農民有獲得感,切實享受到更多的增值收益。不但要通過傳統的保底價收購、加價收購、二次利潤返還等形式讓農民有收益,還要探索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讓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勞動力、資產入股,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利共贏的緊密型利益聯結關系,讓農民切實分享到價值鏈增值的收益。四是催生新業態。龍頭企業要緊跟科技新前沿,瞄準消費新趨勢,將“互聯網+”、“生態+”等現代新理念引入生產經營活動,創新生產方式、經營方式和資源利用方式,將農業的邊界擴展到更廣的范圍,實現生產、生活、生態共贏。
四、要成為農業走出去的主導力量
“一帶一路”已經作為我們國家的重要發展戰略,是“十三五”時期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布局,也是一個新的增長點。國務院明確由農業部牽頭農業“走出去”部際聯席會議,加強對一帶一路沿線農業資源開發合作研究,扶持發展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龍頭企業,為龍頭企業“走出去”打造了新平臺。
龍頭企業是參與一帶一路農業合作的主導力量。一是龍頭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有需求、有動力。在國內生產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下,龍頭企業也需要把眼光投向更廣闊的國際市場,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全球范圍內實現資源要素優化配置,提升國際競爭力。二是龍頭企業參與一帶一路貿易有條件、有基礎。當前發展農產品貿易、實現互通有無、促進優勢互補,仍然是龍頭企業的傳統優勢所在,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我們的水產品、畜產品、蔬菜、水果等具有國際競爭力,龍頭企業是農產品出口的主力軍。三是龍頭企業參與一帶一路投資有能力、有潛力。與其他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相比較,龍頭企業的經濟實力強、市場化程度高、技術設備先進、對外投資基礎較好。目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多數還是農業國家,也是發展中國家??傮w上,我們的龍頭企業在生產經營規模、技術裝備水平、市場開拓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
龍頭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開展對外投資合作要注重對一些關鍵節點的控制,做好加工、儲運和港口等設施建設,重點注意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熟悉國際規則。一帶一路沿線涉及不同地區、不同文化、不同法律。一些國際規則是官方確定的“明規則”,一些卻是以非官方形式存在的“潛規則”。這些規則既包含投資政策、貿易政策、競爭政策,也有食品安全、生態環境、知識產權、政府采購、勞工保護等方面的內容。對此,龍頭企業要深入研究、主動對接,增強遵守國際規則的意識,提升運用國際規則保護自身利益的能力。二是發展優勢產業。在東南亞國家可以重點發展天然橡膠、棕櫚油、木薯、水稻產業;在中亞國家可以重點發展牛羊肉、棉花及小麥等產業;在南亞國家可以重點發展牛羊肉、食糖等產業;在中東歐及獨聯體國家可以重點發展大宗農產品;在非洲國家可以重點發展水稻、玉米、小麥等產業。三是強化風險控制。要充分了解相關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情況,與有關駐外使館、中資企業、中介組織等保持密切聯系,通過公共外交、人文交流等途徑密切與所在國人民的關系,要充分做好風險防控預案,主動應對各類風險。
(本文系作者11月3日在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負責人培訓班上的講話,編輯略有刪節。)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