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貴州省六盤水市農村“三變”情況調研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 作者:黃延信 余 葵 王 剛 字號:【

  六盤水市地處貴州省西部烏蒙山區,喀斯特地貌突出,石漠化土地占國土面積的32%,463.46萬畝耕地中,25度以上的坡耕地占47%,水土流失面積占國土面積的52%,荒山荒坡面積27.39萬畝。全市44個少數民族,總人口328萬人,其中77%為農業人口,大多分散居住在大山里,4個縣(區)中,有3個國家級扶貧縣,1個省級扶貧縣,60%的村為扶貧開發重點村,農業基礎設施十分薄弱。在這種“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的自然條件下,六盤水市堅持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線,通過深化農村改革,激活各類產權要素,探索發展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創新了農業生產經營機制,實現了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增強了農村集體經濟實力,拓寬了農民增收的路徑。

  一、主要做法

  (一)發展多種形式的土地股份合作。貴州是在全省將15年土地承包期再延長50年,在承包期內實行“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地區。六盤水市在開展土地確權登記頒證、確保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不變的前提下,鼓勵農戶按照“市場主導、平等自愿、自負盈虧、按股分紅”的原則,以其土地經營權入股規模經營主體,成為股民,并按比例參與收益分紅。

  一是引導農戶土地經營權入股農民合作社。鐘山區大河鎮周家寨村在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的基礎上,70戶農民以20年的土地經營權入股民潤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入股的承包地以實際丈量面積計算,共計843畝。合作社于2011年9月在市工商局登記注冊,主要從事葡萄種植。據合作社理事長任龍勇介紹,他們對入股農戶采取“保底+分紅”的收益分配方式。在葡萄種植不能產生效益的前三年,或因遭受自然災害無收益的年份,農戶每年可以分得600元/畝的保底分紅。產生效益后,盈利按合作社70%、入股農戶30%的比例進行分配。

  二是引導農戶土地經營權入股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六枝特區郎岱鎮在明晰土地承包經營權歸屬的基礎上,引導花腳、阿樂、石糯尾、青菜塘4個村的3000多戶農民,以6000畝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入股貴州天地人和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共同建設獼猴桃產業基地,土地股份占總股本的10%。該公司自2013年開始基地建設,采用統一標準、統一管理、統一技術、統一補貼、統一規劃的運作模式,主要種植黃金果、紅心獼猴桃等高端優質品種,在栽種過程中嚴格按照綠色產品的標準實施,目前已建成獼猴桃文化園、生態養殖場、有機肥廠、沼氣池等相關產業鏈條。由于獼猴桃一般3年掛果,5年進入盛產期,預計基地的獼猴桃2016年即可掛果,盛產期年產量可達1200萬斤以上,純利潤可達6000萬元。在獼猴桃基地產生效益前,公司每年向農戶支付600元/畝的保底分紅;產生效益后,公司以其純利潤的10%作為土地入股分紅,農戶可按其入股土地面積占全部入股土地面積的比例獲得股金分紅。

  2014年,全市共有17142戶(8萬人)以承包土地入股合作社、企業或其他經濟組織,入股土地面積19.53萬畝,入股農戶的股份分紅相當可觀。

  (二)盤活農村集體閑置資產。在對農村集體各類資產進行清理核實、確定權屬關系的基礎上,經村集體經濟組織全體成員同意,將集體投資興建或購置的房屋、建筑物、機械設備等資產評估入股,將集體所有的土地、林地、草地、山嶺、灘涂水面等自然資源的經營權折價入股經營主體,使集體經濟組織擁有合作社、企業等經濟組織的股權,并按比例獲得收益。六枝特區隴腳鄉花德村,有集體養殖場辦公用房1000多平方米常年閑置,在發展茶產業過程中,該村將這些辦公用房作為出資,入股到六枝特區馳誠養殖專業合作社用于茶葉精加工,每年可獲得固定分紅2萬元,成功激活了農村閑置資產,有效增加了村級集體收入。

  (三)探索財政資金轉變為農民股份。六盤水市探索將精準扶貧到戶的財政補助資金、各級財政投入村集體的建設項目資金等,作為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農戶的股金,投入到經營主體形成股權,并按股份比例分享收益。

  一是扶貧資金轉變為股金。將精準扶貧到戶的財政補助資金,投入到效益較好的金融機構或企業,合理確定貧困農戶持有的股份比例,通過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增加貧困農戶的收益。2014年,鐘山區經申請和審核共確定187戶(337人)農村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兩無”人員和115戶(115人)城市無正式職業的貧困人口為扶貧對象,在六盤水市農村商業銀行增資擴股時,委托2家區級國有農業公司用684萬元財政扶貧項目資金購買原始股份400萬股,每股年收益率為15%,農村與城市扶貧對象按10∶1的比例分配收益。為保障農村貧困人口均等受益,該區還實行資金變股金分紅退出機制,規定農村貧困人口年收入超過2300元的扶貧標準時應無償退出其收益分配權,實行動態管理,每年審核一次。

  二是財政專項資金轉變為股金。將村集體申請到的各級財政支持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專項資金,作為股金投入到合作社、企業或其他經濟組織,形成村集體經濟組織持有的股份,并按股獲得收益。經民主決策,六枝特區落別鄉抵耳村2014年底將財政壯大村級集體資金100萬元入股該區朝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種植高標準茶葉4200畝。在項目建設的前三年,公司每年向抵耳村支付保底分紅8萬元,自第四年起,每年在上年向村集體分紅的基數上遞增1萬元,最高至15萬元。抵耳村所得股份收益按照4∶6的比例進行再分配,其中40%用于村集體發展壯大集體經濟;60%用于扶助本村貧困人口,直至整村脫貧。

  三是財政項目資金轉變為股金。將各部門投入到村經濟組織的各類項目資金,在不改變資金性質及用途的前提下,量化為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農戶的股金,并按股獲得收益。盤縣淤泥鄉巖博村將22畝集體土地以每畝3萬元的標準作價入股,與36戶農民共同出資2380萬元成立了巖博農民養殖專業合作社,重點養殖綠殼蛋雞、野豬、芙蓉香雞等特殊品種,村集體出資占2.8%,農戶出資占97.2%。近年來,合作社通過各種渠道共申請到各級財政補助資金200萬元,其中中央財政基建項目資金60萬元,省級扶貧資金100萬元,縣級財政補助資金40萬元,全部按原始出資比例量化到股東頭上,成為股東持有的新增配股。財政補助形成的資產由合作社占有使用,而資產收益則由股東按股分紅。

  2014年,全市整合農業、林業、扶貧等11個部門各類財政資金2.6億元,帶動集體資金6608萬元、農民自籌資金3260萬元入股經營主體,56682名貧困人口受益于扶貧資金入股,30789人因此脫貧。

  二、取得成效

  (一)創新了農業規模經營體制機制。通過引導農戶將承包地入股合作社、企業或其他經濟組織,改變了主要通過土地流轉發展規模經營的方式,創新了農業經營體制機制,推動了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對規模經營主體而言,按照農戶持有股份向其分配收益,而不需向其支付土地租金,可以在不增加農業經營成本的情況下,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對入股農戶而言,通過以承包地入股規模經營主體,并在主體內部勞動就業,使其由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可以有效增強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實現農戶與規模經營主體“聯產聯業”、“聯股聯心”。從實踐看,多種形式的土地股份合作比土地流轉更具機制上的靈活性、優越性和可持續性,是一種更有效的發展農業規模經營的組織形式。

  (二)增加了農村集體經濟收入。通過將集體資源、閑置資產以及財政資金入股等方式,增加了村集體收入,加強了村級組織建設,增強了村級組織治理能力,探索了一條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可行路徑。為推動各村均衡協調發展,該市還將產業相近、地域相鄰的村聯合起來,組建34個聯村黨工委,任命發展能力突出的村支部書記為聯村黨工委書記,充分發揮能人帶動作用,促進區域資源整合,實現農村抱團發展。

  (三)提升了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一方面,將分部門、分類別、分項目的分散資金進行整合,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引導閑散資金、自籌資金和社會資金參與農業現代化建設,放大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通過將財政資金轉變為村集體或農戶在合作社、企業的股份,將一次性的資金投入變為農戶長期穩定的財產收入,建立了長效的農民增收機制,提高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和扶貧開發的精準度。

  (四)培養了職業農民。在發展農民股份合作過程中,六盤水市涌現出了許多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這些經營主體的負責人大多是有文化、懂技術、有資金、會經營的當地企業家,他們既熟悉農村實際情況,又善于捕捉市場信息,能根據市場導向組織生產,運用工業理念經營農業,他們是新型農業經營者,在創新農業經營體系的同時,培養了新型職業農民。

  (五)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民將其承包土地流轉給規模經營主體,不僅可以獲得穩定的土地流轉收入,還可以在主體內部就業,獲得相應的工資收入或勞動報酬。

  (六)發展了現代特色農業。通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激活了農村各類生產要素,發展了多種形式股份合作,吸引了能人進入農業,增加了農業資金投入,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推動了貴州山區特色農業組織化、規模化、市場化、專業化發展。貴州潤永恒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水城縣流轉3000畝土地建設獼猴桃基地,已累計投入資金1.6億元,用于平整流轉土地,修建灌溉水渠,栽植花草樹木,站在山頂觀光臺上極目遠眺,嫩綠的獼猴桃樹與白色的固定支架井然排列在連片的土地上,四周的田間道路實現聯網硬化,構成了山區農業的一道獨特美景。目前,該市正在實施農業特色產業“3155工程”,計劃到2018年,發展獼猴桃100萬畝、茶葉100萬畝、干果100萬畝,種植商品蔬菜50萬畝、紅豆杉及中藥材50萬畝、刺梨50萬畝、紅花油茶50萬畝、草食畜牧業50萬畝。

  三、相關建議

  (一)提高改革思想認識。對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人們一般認為重點主要是在經營性資產量大的發達地區、東部沿海地區、城市郊區,而對于土地等自然資源豐富的廣大農區,則被認為缺少改革的條件,改革的緊迫性不強。六盤水市的探索告訴我們,廣大農區同樣具備產權制度改革的迫切要求,通過推進改革,激活農村各類生產要素,發展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能夠產生超乎人們預想的積極的經濟、生態、社會效果,這就需要社會各方面增強對農區開展產權制度改革的認識。可在適當時間召開改革座談交流會,邀請有關專家學者和實踐工作者參加,總結交流該市推進產權制度改革的經驗做法,研究討論深化產權制度改革的重大問題,為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營造積極的政策環境和良好的社會氛圍。

  (二)積極發展農民股份合作。引導農戶以其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企業或其他經濟組織,是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建立農戶與規模經營主體間利益聯結機制的有效形式。由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是法律賦予農民的用益物權,是廣大農區的農民擁有的最主要財產權利。因此,各地要按照中央政策要求,抓緊制定工作方案,確定時間表和路線圖,積極穩妥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將土地承包經營權落實到戶。在抓緊抓實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