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剛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夏糧總產比去年略減1.2%,但仍處于歷史第二高位,屬于豐收年。夏糧未如往年一樣增產,這自然引起了多年來已習慣“糧食連增”的人們的關注。
筆者認為,糧食沒有實現增產并不可怕,只要能實現豐收就是好的。今后不應追求糧食連續增產,但一定要鞏固和提升糧食產能。糧食多一點、少一點是技術性問題,糧食安全則是戰略性問題,不能讓發展中的技術性問題影響戰略性決策。確保糧食安全的重點是要在練好內功、最大限度提升競爭力的基礎上,加強對糧食生產的支持和保護。
夏糧是一季的糧食產量,約占全年糧食產量的四分之一。今年夏糧減產的32.4億斤缺口,相對于每年1.2萬億斤糧食總產量以及國家目前的巨量庫存量而言微乎其微。不難判斷,這次夏糧略減對全年糧食供應大局不會有影響。相反,去年以來糧價下行,由本次夏糧略減引發的糧價上行預期對種糧農民收入增加是個有利因素。
長期以來,我們過于強調保障糧食的當期供給和線性增長,雖然對保證糧食供應有積極作用,卻也給農業生態環境帶來不小的影響。當前,糧食出現生產量、庫存量和進口量“三量齊增”的局面,部分品種面臨去庫存壓力。在此情況下,維護糧食安全理應強調保護和提升糧食產能,而不應過于追求年度增產。今后要根據自然規律和市場規律發展生產,允許糧食產量年度間有所波動。
當然,糧食產量多了要比少了好。歷史經驗表明,糧食多了問題少,糧食少了問題多。目前,種糧還是億萬農民最穩定的收入來源,糧價仍然是影響所有商品價格的最基礎因素。糧食安全是維系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壓艙石”,我們絕對不能放松糧食生產。我們不必糾結是否年年增產,但要警惕出現大的滑坡,連續大幅減產則是相當危險的。
與一季糧食的略減相比,糧食比較效益更需要關注,這是穩定種糧隊伍進而提升糧食產能的關鍵。構成糧食安全三要素的“良田、良法、良人”中,最核心的是人。確保糧食安全要讓種糧具有必要的利益激勵,讓農業經營主體有動力,培育一批新型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無論是去庫存,還是調結構都要建立在穩定和提升糧食產能的基礎上。只要有產能,有穩定的優質耕地和種糧隊伍,一旦市場有需求,就能及時生產。
(來源:《經濟日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