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瞭望》新聞周刊報道,2012 年,江西南昌縣蔣巷鎮農民盧國平在當地人心中就是一位“明星”。那時候,盧國平的以高效種養示范、農業生態觀光旅游、農產品加工服務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為發展方向的農業產業化公司江西國旺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是江西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標桿和旗幟。公司擁有員工 500 多名,經營總面積達 6.5 萬畝,年營業額近兩億元。在產業擴張過程中,盧國平把前期賺的錢和總額 2.4 億元的銀行貸款,陸續投入到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中。到 2013 年,公司每月需還到期貸款本息 2000 萬元。而在全國經濟形勢下行的情況下,銀行收緊了銀根,盧國平資金鏈迅速斷裂,公司因沒錢經營陷入困境。目前由盧國平親自經營的產業只剩下 1000 多畝特種魚養殖基地,剩下的員工不到 50 人。盧國平的國旺公司及與其相關的農業產業化公司欠下銀行債權本金余額 8000 多萬元,民間借貸 1.5 億元。
網友:表面上看,盧國平農業生產經營“ 斷崖式”崩塌,是因為銀行“翻臉不認人”,導致資金鏈斷裂。而實際上,在這背后隱藏的是職業農民盲目擴張、經營管理組織不善,以及職業素養不高、經營隱藏道德風險等短板。
江西省社科院農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尹小健:當下的“職業農民”,經過前期土地流轉和經營,積累了一定經驗、資本。但他們身上依然存在追求數量、忽視質量、風險管控能力差等缺陷。與此同時,政府也要建立動態的跟蹤管理和幫扶機制,對職業農民發展中的問題和困難進行針對性引導和解決。但要防止“嫌貧愛富”,甚至為了政績,不斷用政府傾斜政策“壘大戶”,導致風險集中。
專家:作為職業農民,應及時在自身經營管理能力和產業發展上謀升級,避免低效擴張,注重質量發展,提高規避風險能力。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