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到一些地方調研脫貧攻堅,發現真金白銀的投入很大,干部群眾脫貧的熱情和期望值挺高,但一些制約脫貧的長期問題,浮現出來。
比如,建檔立卡后,四口之家的農村貧困戶一年內蓋起了170多平方米的新房,好不好?從沒去過縣城的貧困山區少數民族群眾,貸款數萬元搞起了種養業,行不行?這得辯證看。一方面,說明扶貧措施更精準了,不僅瞄準了貧困戶,也對準了問題;另一方面,精準識別只是第一步,這些措施的長期效益還得打個問號。蓋新房貸了銀行多少款、借了親朋多少錢?養羊種果栽草藥能不能應付市場風險?都讓人心里不踏實。
脫貧攻堅,不是輕輕松松一沖鋒就能拿下的戰役。即便是花銀行的錢,也不能浪費資源和時機。得有長遠打算,處理好幾對關系。
比如,把握好外界幫扶與主動參與的界限。面對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政府必須主動做工作,但更重要的是激發脫貧的內生動力。再如,需要協調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脫貧攻堅需要補短板,動力來自哪兒?無疑是黨委政府的主導作用。然而,脫貧不能只有良好的意愿,要尊重市場機制,還可以引入社會力量。許多貧困群眾聚居區,受基礎條件制約很大,政府可以在修路架橋、醫療教育上多下功夫,把栽花種果跑市場等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干。
還要處理好當前與長遠的關系。眼下,脫貧攻堅無論是資金項目還是組織保障,都處于“歷史上最好的時期”。有人擔心,脫貧摘帽一旦完成,收尾的事誰來管?這種擔心不無道理,得有長遠考慮。比如,產業規劃要注意避免“單打一”,防止引發區域性的風險。同時,注重素質提升、培養致富帶頭人等不顯山露水的“潛績”。此外,內生動力并非人人都有,還要激發連片區域開發的“群體性內生動力”。
(來源:《人民日報》)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