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煙臺市“兩田制”起始于上世紀80年代第一輪農村土地承包經營。1997年,中央叫停“兩田制”后,盡管煙臺市連續多年進行治理整頓,但由于合同承包期限不一、地上附著物賠償、村級班子變動、農業稅費改革等種種原因,土地沒有完全整改到位,形成了歷史遺留問題。2013年,煙臺市以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為契機,探索實踐“兩田制”土地確權登記頒證的有效辦法,取得了實質性成效。
主要做法
煙臺“兩田制”土地面廣量大,經過多年治理后,目前仍涉及1355個村,約占涉農總村數的23%;“兩田制”耕地面積75.9萬畝,約占全市耕地總面積的12.5%。煙臺市靈活把握政策,堅持因村施策,試點推進,探索總結出了“確權確地到戶”、“確權確股不確地”、“確權確利不確地”等行之有效的確權辦法,并逐步在全市穩妥有序推開。
確權確地到戶。在探索實踐中,村級班子戰斗力、凝聚力較強的村莊,在充分尊重村情民意的基礎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利用在村民中的威信,發動黨員干部發揮示范帶頭作用,鎮、村基層干部做細致說服工作,動員村民交回承包地和責任田,村集體實行確權確地分配。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調整均分。對承包合同到期或雖然合同不到期但通過深入細致地做工作,農戶同意將土地均分到戶的“兩田制”土地,嚴格按照法定程序,將土地調整均分到戶,確權確地到戶。招遠市齊山鎮小原家村承包合同到期后,由于有果樹、林地、養殖場等影響均分,經村民會議反復討論,村里制定了分地方案,采取了聯戶抵頂(面積較大的有附著物土地,由農戶聯系親朋好友自愿結對抵頂應分土地面積)、物隨地走(如小樹可移栽到應分地塊)、地隨物走(面積較小的果園優先分給原果園承包戶,不足部分從其他土地中分割)、農戶流轉(新舊承包戶通過協商互換土地解決)等機動靈活的辦法,徹底解決了地上附著物補償問題,順利將土地均分到戶。二是大穩定、小調整。對已經到期的“責任田”,按照均分原則制定確權方案,對“責任田”多于應分土地的農戶,轉給應分土地農戶;少的從多余土地中找齊。蓬萊市劉家溝鎮烏溝趙家村耕地470畝、承包戶61戶、160人,該村1999年沒有進行二輪延包,并存在“兩田制”土地。2014年村“兩委”換屆后,經村民大會同意,制定了土地承包方案,依據現有人口,人均2畝地,土地分3個等級,一、二、三等地按照1:1.2:1.4比例對等,如果新分的是一等地,人均就是2畝;如果是二等地,人均就是2.4畝;如果是三等地,人均就是2.8畝。所有農戶穩定原有承包地,超出部分交回村集體,再統一抓鬮分配給缺地戶。同時,村“兩委”制定了果樹補償辦法,根據樹齡由受益農戶對原承包戶進行適當補償,全部順利交接。
確權確股不確地。對“兩田制”土地因承包合同不到期或因其他原因暫時不能調整均分到戶的,市、縣、鄉主管部門三級聯動,通過工作調度會議、現場督導活動、村干部培訓、專人駐村指導等形式,堅持一村一策、一事一議,指導具備成立股份合作社條件的村莊,制定嚴謹穩妥的確權方案,將“兩田制”土地按人均面積折股到戶,頒發股權證書。承包戶入股土地由村集體統一經營管理,既可以租賃給農業龍頭企業經營,也可由土地股份合作社統一經營,或者由原承包大戶繼續經營,村集體將每年的土地收益按股份平均分配給股民。牟平區寧海街道石硼村和水道鎮分水嶺村合并后,結合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以全部集體土地及集體資產入股,成立股份合作社,合作社采取土地股權設置和資產股權設置兩種股權設置方式對股權股份進行量化。土地股權根據兩村具備股權資格總人數實行每人1股,每股4萬元,土地經營收益按股分配。蓬萊市南王街道磕劉村有耕地1522畝、170戶、480人,全部耕地在二輪延包時以“兩田制”形式進行承包,2006年,全部租賃給中糧公司君頂酒莊建設葡萄基地。由于該村土地全被酒莊租用,土地原有地塊界限被打亂,但是土地租金每年按時發放,農戶均非常滿意。因此在此次土地確權時,該村經法定民主程序表決,依托南王山谷葡萄專業合作社,將土地折股量化到每個村民,每年按股發放土地租金。
確權確利不確地。煙臺市農業結構多為蘋果、大櫻桃、葡萄、梨等果業和蔬菜種植業等高效經濟作物。前幾年,按照上級政策要求,在對“兩田制”治理整頓時,將無法均分到戶的果園、設施農業,采取了“動賬不動地”的辦法妥善解決。此次確權這些土地仍然無法均分到戶,且不具備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條件。煙臺市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果園或設施農業面積較大的“兩田制”村莊,探索推行“確權確利不確地”的辦法,妥善解決“兩田制”問題。海陽市里店鎮石家泊村有耕地780畝,其中440畝由村民均分,340畝為機動地。二輪土地延包時,部分承包戶的蔬菜大棚、果園已形成產業規模,鑒于蔬菜大棚和果園無法再按人口進行調整分配,村“兩委”制定了“動賬不動地”的整改方案,經全體村民簽字認可,報鄉鎮審批通過。即:將240畝被長勝公司等企業占用的機動地及100畝蔬菜大棚在賬內按人分配,仍實行承包經營,在確權登記頒證工作中,確權確利到戶,不確地。承包費用于村民福利(統一繳納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但不得作為村級經費使用。萊州市土山鎮于家村二輪延包時,原村集體112.1畝果園通過招標承包給本村村民,本應按人均0.1畝分配,但因合同不到期且人均面積較小,土地難以調整均分到戶,經村民代表會議表決,采取了“動賬不動地”方式進行了延包,這112.1畝果園仍由原招標承包戶繼續經營,果園按人均0.1畝將承包權和收益權確權到戶,承包費由村委會每年年底均分到戶。
幾點經驗啟示
一是嚴格執行法律法規是前提。煙臺市提前認真梳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的法律法規政策,提前做好工作預案和風險評估,專門制定出臺“兩田制”清理整治工作方案,印發政策資料,分層次召開動員會、調度會、培訓會,指派專人駐村指導,嚴格按照政策辦事,按照程序規范操作,不避矛盾,不留隱患,真正做到守住法律法規紅線,為老百姓確實權、頒鐵證,保證工作經得起群眾和歷史的檢驗。
二是正視歷史,面對現實,不搞“一刀切”是基礎。“兩田制”歷時長、問題糾纏交織,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徹底解決。煙臺市在實踐過程中,堅持因地制宜,分類實施,不搞統一模式,不搞“快刀斬亂麻”,在保證法律法規紅線的基礎上,一村一策,民主決議,積極穩妥調處各種矛盾糾紛,協調平衡各方利益,情況適合確地就確地,情況適合確股則確股,情況適合確利即確利,保證了“兩田制”土地確權平穩有序。
三是村級班子堅強有力是關鍵。從實踐經驗看,“兩田制”解決得快、解決得徹底的村,村黨級班子普遍凝聚力強、戰斗力強,村黨支部書記有威信、有號召力。像蓬萊市劉家溝鎮烏溝趙家村“兩委”班子,責任心強,辦事公道,群眾比較信服。“兩田制”土地確權時,村干部帶頭將多余土地交回村集體,再是黨員和干部親屬,最后是普通農戶,得到了全體村民的支持,土地確權順利完成,新老承包戶順利交接。
四是發揮群眾主體作用、達到群眾滿意是根本。“兩田制”土地確權主體是農民,主陣地在農村,走群眾路線,讓群眾認可、滿意是最高標準。煙臺市堅持了政策、方案自上而下,方法模式由下而上,充分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充分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充分發揮群眾的創新精神和積極主動性,每個環節都讓村民親自參與,矛盾問題經過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討論解決,經過當事村民簽字確認,許多棘手難辦的問題迎刃而解。
(作者單位:山東省煙臺市經管站)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